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求《邹忌讽齐王纳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三篇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07:09:15
求《邹忌讽齐王纳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三篇读后感.
字数不少于600字
求《邹忌讽齐王纳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三篇读后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读好文章,好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的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那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用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切,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个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来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桃花源记》: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岳阳楼记》: 人是感情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 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冲冲,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谪在外,却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迹向.这对国家、对社会乃至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的辽阔,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照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的好友.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附:次文是我五年前,正值高中时的心态,现在的自己,在也没有过去这份宽大的胸襟,是我长大了吗?成熟了吗?如果以成长会磨灭自己的斗志,那么我选择放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