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政治 > 作业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政治作业 时间:2024/04/28 16:24:09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什么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什么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
  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
  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
  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
  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
  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
  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
  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
  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
  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
  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
  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
  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
  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
  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
  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
  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
  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
  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
  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
  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
  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
  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
  道理.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
  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
  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
  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
  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
  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
  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
  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
  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
  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
  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
  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
  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
  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
  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
  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
  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
  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
  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
  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
  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资料,加上他们“想了
  一想”之后,他们就能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
  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
  末他们就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
  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
  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
  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
  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
  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
  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
  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
  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
  物地而且辨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
  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
  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
  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
  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
  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
  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
  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
  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
  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
  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
  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
  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
  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
  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
  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
  “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
  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
  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
  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是有些
  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
  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
  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
  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
  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
  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
  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
  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
  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
  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
  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
  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
  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