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唐高宗武则天时著名的宰相是谁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15 22:45:16
唐高宗武则天时著名的宰相是谁
唐高宗武则天时著名的宰相是谁
此后,娄师德曾就职河套地区,检校丰州都督.杜牧文中所提到的“躬衣皮袴,率士屯田”说的就是这个时期.
?黑齿常之任河源军经略大使时就曾屯田五千余顷,一年能收获五百多万石粮食,娄师德是他的副手,而且专管营田一事,应该是行家里手.他在河套地区屯田效果显著,“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饷和籴之费.武后降书劳之.”
?而魏元忠仕途不顺.
?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反武,武则天以李孝逸将兵将兵三十万前去讨伐.殿中侍御史魏元忠受命监军.
?魏元忠不辱使命,促李孝逸进军,请先击徐敬酋,固请决战建议火攻,魏元忠因功升任洛阳令.
?则天永昌元年(689年),徐敬业之弟徐敬真逃亡一事事发,魏元忠竟受连引被判弃市,押赴刑场.接下来发生的事和影视剧中的关键时刻一模一样.就在即将行刑时,武则天令中书舍人王隐客前往刑场宣布赦书.王隐客一面驰马飞奔一面高声叫喊,至于是不是喊的刀下留人就不太清楚了.
?魏元忠是一个谨慎的人,有人在他上朝时站立的地方标下暗记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魏元忠没次立班时都没有偏离过.这次听见御使的喊声其他犯人都站起来欢呼,而魏元忠却认为虚实未知,依旧独自坐在地上,直到王隐客宣读完赦书.
?就是这样一个谨慎之人几经风险,《旧唐书》说坐弃市流窜者三.《御史台记》中说他前后坐弃市流窜者四.每次的遭遇都很惊险,总是疑无路,又总是柳暗花明.
?上个世纪有一句名言:七、八年再来一回.魏元忠的灾难则是过三、四年再来一回.
?长寿元年(692)年,御史中丞魏元忠受来俊臣诬告,再一次面临死刑.此次同时遭遇诬告的还有当时的三位宰相狄仁杰、任知古、裴行本.
?负责拷问魏元忠的是他的部下侍御史侯思止,是名列酷吏前几位的人.魏元忠没有一点屈服的意思,侯思止一气之下将魏元忠头朝下吊了起来,魏元忠辞气依旧,说你要是想要魏元忠的头现在就可以割走,何必要我承认谋反.
?魏元忠未下狱之前曾经生过一场病,一个叫郭霸的部下巴结他,亲口品尝魏元忠的粪便之后高兴的说:粪甘则可犹;今苦,无伤也.如今魏元忠有难,另一个部下侯思止欲置其死而后快.这便是世态凉炎.
?当年西汉周勃从大狱中出来之后就曾感叹道:“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而此次魏元忠当知酷吏之害.
?这几个人的灾祸得以幸免一是因为狄仁杰的智慧,二是因为一位乐姓男孩子假借密告得以在武则天面前陈辞.一个是身陷此事已经八十五岁的老人,一个是与此事不相干系未满十岁的少年,事情的经过堪为传奇.
?五年之后,魏元忠被重新启用为御史中丞(其时御史中丞已改为肃政中丞为行文方便仍用通称).对于他的遭遇武则天也感到不解,在一次宴会上,武则天问魏元忠,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诬告你.魏元忠回答说,我就像一只鹿,那些罗织之徒要用这只鹿熬肉汤,我又怎么能避免呢.
?此时正值张氏兄弟受宠,张易之的家奴凌暴百姓,魏元忠杖杀之.武则天欲令张易之的弟弟张昌期为雍州刺史,各位在场的宰相都说陛下算是选对人了,魏元忠独以为不可.
?武则天提名张昌期有私念在其中,魏元忠反对这个提名也是出于江山稳固的目的,武则天不喜欢从谏如流,更何况此事影射到她的男宠.这类事情不只是武则天不高兴听,李治、李隆基他们也不愿意听.
?魏元忠因此得罪了张氏兄弟,武则天也不高兴.
?长安二年(703年),魏元忠被张昌宗诬告,又一次陷入大牢.张昌宗还以高官相诱指使张说做伪证.张说这个人人品不怎么样,主使者又是武则天最宠幸的人,魏元忠命存一线.
?武则天让魏元忠,张昌宗、张说三人当堂对质.张说奉召入见之前,宋璟,张延珪,刘知几各自讲了一段话.宋璟对张说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张延珪则引用名言:朝闻道,夕可死也.刘知几则是从史学方面讲:无污青史,为子孙累!
?张说没有作伪证,武则天反倒认为张说是反复小人.
?魏元忠被贬为高要县尉,临走之前面辞武则天时还指着张氏兄弟说:此二小儿,终为乱阶.
?魏元忠再次回到京师担任要职是在两年之后.
?这时候唐中宗李显重新登上皇位,国号也改回为唐,但政局显然比武周时期乱得多.
?魏元忠至中宗时已是三朝元老,又是李显在东宫时所倚重之人,往日更以清严著称,许多人都将肃政的希望寄托在魏元忠身上.
?魏元忠的表现让这些人大失所望.
?他像是在复制程序时一时疏忽将清正之气忘了,成为一个典型的老好先生.不该说的坚决不说,不该做的坚决不做,只是在心中还时常愤郁.
?其实魏元忠在其鼎盛时已经暴露出底气不足的弱点,他曾先后任陇右道、萧关道、灵武道诸军大使,抵御吐蕃和突厥.“元忠在军,唯持重自首,竟无所克获,然亦未尝败失.”
?也许是魏元忠不再愿意去当那只供人熬汤的鹿,也许他真的厌倦了无休无止的争斗,从而选择了激流勇退.
?但是,争斗却没有忘记他.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魏元忠因受太子重俊一事牵连,多次被宗楚客等人劾奏,下大理寺狱,先贬渠州司马,再贬务川尉,行至涪陵而卒.
?
?回到长寿元年.
?这一年,娄师德被任命为兵部侍郎,检校兵部尚书,次年同平章事.
?同时被任命为兵部侍郎的还有李昭德,数月之后即升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李昭德也作过监察御史,但与娄、魏二人不同的是李昭德不是由监察御史逐步升任宰相.曾经在一个墓园中看见过一个墓主的简历:士兵、排长、连长、营长、师长,然后的职务便直转急下——生产队会计.李昭德任监察御史也属于此类.
?长寿年间前后,李昭德是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当时正值酷吏得势,朝廷官员生怕被曳进丽景门中去有去无回,每次上班之前和家人道别时都要说: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次相见.数年之后,一些官员在回答武则天的责问时说:“臣乱国家法,罪止一身;违俊臣语,立见灭族.”
?李昭德却勇于为之,多次当堂启奏来俊臣,屡挫其锐气.
?那个时侯的议政场所也干一些闲事,酷吏候思止要娶妻,武则天指令群臣议一议,李昭德发言说:大可笑,大辱国.
?武则天好祥瑞,有人便在洛水中涝着一块白色带有红点的石头献给圣上,说这块石头心是红的,李昭德当堂喝道:此石心赤,它石尽欲反耶!
?有个叫王庆之的人屡屡劝武则天立武氏为嗣,吵的武则天也烦,便下旨给与赏赐.皇帝的赏赐多种多样,赐爵、赐官、赐第、赐服、赐杖、赐死,赐与王庆之的是杖打,李昭德奉命变现.将王庆之带出光政门对官员们说:这家伙要废掉咱们的皇嗣,更立武承嗣,先揍他一顿.随后将王庆之杖死.
?李昭德还主持修建完善了东都洛阳的外城.
?东都被洛水一分为二,在正对着长夏门的安众坊洛河段上架有新中桥,大大的方便了两岸人士的往来,但桥柱时常会被洛水冲坏,李昭德提出用石块在桥柱迎水面堆成锐状以分水势,解决了这一难题.
?提及立嗣之争,一般人们多会想到狄仁杰那番“姑侄之论”,狄仁杰之语应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而李昭德在天授二年(公元692年)前后就说过这样的话.
?李昭德说: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朝者也!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篡弑其父者,况侄乎!
?狄仁杰说: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二者之见略同.
?但李昭德的结局是很惨的,最终被弃市.
?李昭德之失势应在延载元年左右,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参奏李昭德专权擅事.
?造成李昭德专权或者说造成他人眼中李昭德专权的原因大概有下列几点:
?一是武则天的信任,武承嗣曾经诋毁李昭德,武则天说: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
?武则天不立武姓为嗣有多方面的考虑,武家确实没有什么能干的人也是事实.
?二是当是罗织正兴,大多数官员畏之侧足.像殿外杖杀王庆之,堂上奏责来俊臣,当众嘲笑侯思止,怒斥那块心红的石头,对武则天说你侄子权力太重,这类事中的任何一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李昭德作了,他人便顺水推舟让他多管事倒也落得平安清闲.
?和李昭德同朝为相的苏味道便是一个不管事的人,给后人留下了一条经典成语:模棱两可.
?事情管的多了便“专”了起来,木秀于林.
?第三点和李昭德自身的修养有关.李昭德生性强干,说出话来冲冲,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李昭德之为人.
?有一次李昭德和娄师德一同上朝,娄师德身高体胖一条腿又不得劲儿,走起路来很慢.李昭德屡等不及,便骂道:田舍夫!
?说不是农民的人是农民,古今之意相同.
?李昭德对与自己同朝为相而且年长于己的娄师德尚且如此,对待他人的态度可想而知.丘愔的奏疏中说李昭德“性好凌轹,气负刚强”应不是虚谈.
?这份奏疏中还说:陛下“自长寿以来,厌倦细政,委任昭德.……诸外奏申,陛下已依,昭德请不依,陛下便不依”.
?这段话应该说是触到了武则天的敏感点.
?政由己出是武则天掌控权力的根本手段,富贵可以与人,割喉匕首不能握在他人手中,在她晚年的时候,还不忘用降服师子骢一事警告下臣,可见是容不得专权者的.
?纵观武周一世,也没有专权者出现.即便是亲如武三思,重如狄仁杰这样的人.
?而武三思挨到唐中宗李显时代却敢放言:我不知道何者为善,但于我善者则为善人.
?武则天因此对李昭德产生不满.延载元年(694年)九月,李昭德被贬为南宾县尉.南宾县辖属钦州,在唐时是瘴疠之地.随后,又追为免死流放,连官员资格都被剥夺了.
?这次打击显然是重拳.
?三年之后,重新被起用为监察御史的李昭德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神功元年(697年),来俊臣诬告李昭德谋反,下狱.六月丁卯,李昭德和来俊臣同时弃市.据史书记载,当日天下大雨,时人一悲一喜.悲的是李昭德屈死,喜的是来俊臣服法.仇家争啖俊臣之肉.争着把死人的肉放进嘴里大嚼,用咬牙切齿来形容是远远不够了.
?来俊臣的长相雍容美貌,是一美男子,可见不可以貌论人.
?顺便说一下木丸,木丸就是木制的圆球体.垂拱四年(688年),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贤就刑之前大骂武则天揭发宫中隐私,为防止这种事重演,就有人发明了木丸,塞进死刑犯嘴中.“自是终太后之世,法官每刑人,先以木丸塞其口”.李昭德,来俊臣大概也不能例外.木丸塞口堪称武周时期的一大发明,其工作原理等同于某个人往自己嘴中塞灯泡,塞去容易取出来难.被塞者即便是想喊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种刑场常用语,也不能遂愿.
?
?娄师德在神都没有停留多长时间,便被任命为河源、积石、怀远诸军及河、兰、鄯、廓州检校营田大使.武则天对他说:军队在边疆必定要依赖营田,你可不能因为劳累而产生惧怕.
?有一种说法认为,娄师德频频外放是因为狄仁杰看不起他.狄仁杰固然是武周时期的第一相,也推荐了不少合格的人才,但其在识人方面也有看走眼的,比如苏味道.事实证明,苏味道为文尚可,为政却差得远.关于文与德的关系当年裴行俭曾有一个说法:士之致远,当先器识而后才艺.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左御史大夫、肃边道行军副总管、知政事娄师德作为王孝杰的副手一同领军与吐蕃战于洮州素罗汗山,大败.而对手依旧是论钦陵和论赞婆.
?娄师德在联署文件时看到内容是将自己贬为原州司马,不由大吃一惊说,一捋到底连官带爵都没了.过了一会儿又说:也好,也好.
?这是娄师德从政之后第一次被贬,也是唯一一次被贬,而且依循的是正常的官员考核标准.武周时期,将相多遭不白之灾,连被武则天称作“国老”的狄仁杰也险遭弃市,娄师德为将相数十年,能以功名告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和娄师德“唾面自干”的人生哲学有很大的关系.
?李昭德骂他是农民,他回答说:我不是农民,谁是农民.
?一个驿站的驿长得罪了他,他说:以我营田大使的身份,杖打你这个不过是碎碎的事,反倒白白损了我的名声.
?内忍是娄师德避免灾祸的一个法宝.但娄师德对于自己该做什么心知肚明.他在陇右主要责任区在河湟一带,这一地域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一旦不保,不仅西域尽失,京师亦不得安宁.纵观唐史,这一点不言而喻.娄师德努力为之,“恭勤不怠,民夷安之”.
?东汉班超在谈到西域治理方略时对任尚说:“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
?娄师德便是一荡佚简易之人.
?《旧唐书》说娄师德总边要三十余年当是概而言之,而《通鉴》言其在陇右四十余年则不知从何说起.
?则天圣历元年(699年)春,从仪凤三年(678年)就和娄师德打交道的吐蕃大将论钦陵被其赞普器弩悉弄所逼自尽身亡.
?四月,论钦陵的弟弟,当年携酒肉在赤岭迎接娄师德的论赞婆率部五千人降唐,被封为特进、归德王.
?四个月后,娄师德卒于会州,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