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化学 > 作业

高考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题目荟萃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化学作业 时间:2024/04/28 18:17:59
请老师帮忙整理一下近三年或两年与必修四有关的高考题目,谢谢老师
高考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题目荟萃
解题思路: 题
解题过程:
(2013大纲卷)9、电解法处理酸性含铬废水(主要含有Cr2O72-)时,以铁板作阴、阳极,处理过程中存在反应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最后Cr3+以Cr(OH)3形式除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阳极反应为Fe-2e-Fe2+ B.电解过程中溶液pH不会变化
C.过程中有Fe(OH)3沉淀生成 D.电路中每转移12 mol电子,最多有1 mol Cr2O72-被还原
【答案】B
【解析】根据总方程式可得酸性减弱,B错误。阳-yang-氧,↑失氧,A正确;Fe-2e-=Fe2+~~~~2e-,则6mol的铁发生变化时候转移电子数12mol,又据能够处理的关系式,得6Fe~~~~12e-~~~6Fe2+~~~Cr2O72-,所以D正确。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得还,溶液中的氢离子得到电子减少,同时生成氢氧根,C正确。
(2013江苏卷)9.Mg-H2O2电池可用于驱动无人驾驶的潜航器。该电池以海水为电解质溶液,示意图如下。该电池工作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g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B.H2O2在石墨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C.石墨电极附近溶液的pH增大
D.溶液中Cl-向正极移动
【参考答案】C
【解析】本题是电化学基础的一条简单综合题,着力考查学生对原电池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A.组成的原电池的负极被氧化,镁为负极,而非正极。
B、C.双氧水作为氧化剂,在石墨上被还原变为水,溶液PH值增大。
D.溶液中Cl-移动方向同外电路电子移动方向一致,应向负极方向移动。
(2013海南卷)4.Mg-AgCl电池是一种能被海水激活的一次性贮备电池,电池反应方程式为:
2AgCl+ Mg = Mg2++ 2Ag +2Cl-。有关该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A.Mg为电池的正极
B.负极反应为AgCl+e-=Ag+Cl-
C.不能被KCl 溶液激活
D.可用于海上应急照明供电
[答案]D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判断,Mg为还原剂是负极、失电子,所以A、B都错,C是指电解质溶液可用KCl 溶液代替。
(2013海南卷)12.下图所示的电解池I和II中,a、b、c和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选项
X
Y
A.
MgSO4
CuSO4
B.
AgNO3
Pb(NO3)2
C.
FeSO4
Al2 (SO4)3
D.
CuSO4
AgNO3
[答案]D
[解析]:题意表明b、d没有气体逸出,所电解的盐溶液中金属元素,应该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后,只有D符合题意。
(2013上海卷)8.糕点包装中常见的脱氧剂组成为还原性铁粉、氯化钠、炭粉等,其脱氧原理与钢铁的吸氧腐蚀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脱氧过程是吸热反应,可降低温度,延长糕点保质期
B.脱氧过程中铁作原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Fe-3e→Fe3+
C.脱氧过程中碳做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2H2O+O2+4e→4OH-
D.含有1.12g铁粉的脱氧剂,理论上最多能吸收氧气336mL(标准状况)
答案:D
【解析】在脱氧过程中,由铁、碳做电极,氯化钠溶液做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发生吸氧腐蚀,该过程为放热反应;在脱氧过程中,碳做正极,铁做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2+;在脱氧过程中,Fe失电子氧化为Fe2+,Fe2+最终还是被氧气氧化为Fe3+,由电子守恒知消耗氧化剂氧气的体积(标况下)V(O2)=22.4L·mol-1×(3×1.12g/56g·mol-1)/4=336mL。
(2013安徽卷)10.热激活电池可用作火箭、导弹的工作电源。一种热激活电池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其中作为电解质的无水LiCl-KCl混合物受热熔融后,电池即可瞬间输出电能。该电池总反应为:PbSO4+2LiCl+Ca =CaCl2+Li2SO4+Pb。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正极反应式:Ca+2Cl- - 2e- =CaCl2
B.放电过程中,Li+向负极移动
C.每转移0.1mol电子,理论上生成20.7gPb
D.常温时,在正负极间接上电流表或检流计,指针不偏转

【答案】D
【解析】A、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为,错误;B、放电过程为原电池,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错误;C、每转移0.1mol电子,生成0.05molPb,为10.35g,错误;D常温下,电解质不能融化,不能形成原电池,故指针不偏转,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基本理论,电极判断、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流动方向以及简单计算。
(2013新课标卷2)11.“ZEBRA”蓄电池的结构如图所示,电极材料多孔Ni/NiCl2和金属钠之间由钠离子导体制作的陶瓷管相隔。下列关于该电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池反应中有NaCl生成
B.电池的总反应是金属钠还原三个铝离子
C.正极反应为:NiCl2+2e-=Ni+2Cl-
D.钠离子通过钠离子导体在两电极间移动
解析:考察原电池原理。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是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子经导线传递到正极,所以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可知负极是液体金属Na,电极反应式为:Na-e-=Na+;正极是Ni,电极反应式为NiCl2+2e-=Ni+2Cl-;总反应是2Na+NiCl2=2NaCl+Ni。所以A、C、D正确,B错误,选择B。
答案:B
(2013浙江卷)11、电解装置如图所示,电解槽内装有KI及淀粉溶液,中间用阴离子交换膜隔开。在一定的电压下通电,发现左侧溶液变蓝色,一段时间后,蓝色逐渐变浅。
已知:3I2+6OH—==IO3—+5I—+3H2O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右侧发生的电极方程式:2H2O+2e—==H2↑+2OH—
B.电解结束时,右侧溶液中含有IO3—
C.电解槽内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KI+3H2O=KIO3+3H2↑
D.如果用阳离子交换膜代替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内发生的总化学方程式不变
【解析】电解的电极反应为:阳极 2I——2e—== I2 左侧溶液变蓝色
3I2+6OH—==IO3—+5I—+3H2O 一段时间后,蓝色变浅
阴极 2H2O+2e—==H2↑+2OH— 右侧放出氢气
如果用阳离子交换膜代替阴离子交换膜:
电极反应为:阳极 2I——2e—== I2
阴极 2H2O+2e—==H2↑+2OH—
多余K+通过阳离子交换膜迁移至阴极保证两边溶液呈电中性,所以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D。
答案:D
(2013天津卷)6、为增强铝的耐腐蚀性,现以铅蓄电池为外电源,以Al作阳极、Pb作阴极,电解稀硫酸,使铝表面的氧化膜增厚。其反应原理如下:
电池:Pb(s) + PbO2(s) + 2H2SO4(aq) =2PbSO4(s) + 2H2O(l)
电解池:2Al+3H2OAl2O3+3H2↑
电解过程中,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电池
电解池
A
H+移向Pb电极
H+移向Pb电极
B
每消耗3molPb
生成2molAl2O3
C
正极:PbO2+4H++2e=Pb2++2H2O
阳极:2Al+3H2O-6e=Al2O3+6H+
D

【解析】该题考查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基本知识。A选项H+离子在原电池中移向PbO2电极,错误。B选项每消耗3molPb,根据电子守恒生成lmolAl2O3,错误。C选项在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是生成PbSO4,错误。D选项在原电池中Pb电极的质量由于生成PbSO4,质量增加,在电解池中,Pb阴极,质量不变,正确。
答案:D
(2013北京卷)7.下列金属防腐的措施中,使用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的是
A.水中的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 B.金属护拦表面涂漆
C.汽水底盘喷涂高分子膜 D.地下钢管连接镁块
【答案】A
【解析】
A、钢闸门连接电源的负极,为电解池的阴极,被保护,属于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故正确;
BC、是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隔绝空气,故错误
D、 镁比铁活泼,构成原电池,铁为正极,被保护,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故错误。
(2013北京卷)9.用石墨电极电解CuCl2溶液(见右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端是直流电源的负极
B.通电使CuCl2发生电离
C.阳极上发生的反应:Cu2++2e-=Cu
D.通电一段时间后,在阴极附近观察到黄绿色气体
【答案】A
【解析】
A、由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可知,U型管左侧电极是阴极,连接电源
的负极,a端是电源的负极,故正确;
B、通电使CuCl2发生电解,不是电离,故错误;
C、阳极发生氧化反应,Cl-在阳极放电2Cl--2e-=C12↑,故错误;
D、Cl-发生氧化反应,在阳极放电生成C12,故D错误。
(2013全国新课标卷1)10.银质器皿日久表面会逐渐变黑,这是生成了Ag2S的缘故,根据电化学原理可进行如下处理:在铝质容器中加入食盐溶液,再将变黑的银器浸入该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黑色会褪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处理过程中银器一直保持恒重
B、银器为正极,Ag2S被还原生成单质银
C、该过程中总反应为2Al+3Ag2S=6Ag+Al2S3
D、黑色褪去的原因是黑色Ag2S转化为白色AgCl
答案:B
解析:A错,银器放在铝制容器中,由于铝的活泼性大于银,故铝为负极,失电子,银为正极,银表面的Ag2S得电子,析出单质银附着在银器的表面,故银器质量增加;
C错,Al2S3在溶液中不能存在,会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H2S和Al(OH)3;
D错,黑色褪去是Ag2S转化为Ag而不是AgCl
(2013全国新课标卷1)27.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很广,其正极材料可再生利用。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钴酸锂(LiCoO2),导电剂乙炔黑和铝箔等。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现欲利用以下工艺流程回收正极材料中的某些金属资源 (部分条件未给出)

回答下列问题:
⑴LiCoO2 中,Co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⑵写出“正极碱浸”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酸浸”一般在80 oC下进行,写出该步骤中发生的所有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可用盐酸代替H2SO4和H2O2的混合液,但缺点是_________。
⑷写出“沉钴”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⑸充放电过程中发生LiCoO2与Li1-xCoO2之间的转化,写出放电时电池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⑹上述工艺中“放电处理”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的金属化合物有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1)+3;(2)2Al+2OH—+6H2O=2Al(OH)4—+3H2↑
(3)2LiCoO2+3H2SO4+H2O2Li2SO4+2CoSO4+O2↑+4H2O;2H2O22H2O+O2↑;有氯气生成,污染大
(4)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H2O+CO2↑
(5)Li1-xCoO2+LixC6=LiCoO2+6C
(6)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Al(OH)3、CoCO3、Li2SO4
解析:(1)Li和O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1和-2价,所以该化合物中Co的化合价是+(2×2-1)=+3价。
(2)正极材料中的金属铝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Al+2OH—+6H2O=2Al(OH)4—+3H2↑。
(3)根据后面流程可知,有CoSO4生成,这说明在反应中LiCoO2是氧化剂,双氧水是还原剂,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LiCoO2+3H2SO4+H2O2Li2SO4+2CoSO4+O2↑+4H2O;在反应中双氧水是过量的,则过量的双氧水还会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即2H2O22H2O+O2↑;如果用盐酸代替,则氯化氢能被氧化生成氯气,会造成环境污染。
(4)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在反应中还应该有硫酸铵、CO2和H2O生成,所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SO4+2NH4HCO3=CoCO3↓+(NH4)2SO4+H2O+CO2↑。
(5)根据充电时,该锂离子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为6C+xLi++xe-=LixC6可知,放电时LixC6在负极失去电子,则Li1-xCoO2在正极得到电子,所以该反应式是Li1-xCoO2+LixC6=LiCoO2+6C。
(6)由于放电时Li+从负极中脱出,经电解质向正极移动并进入正极材料中,所以有利于锂在正极的回收;根据工艺流程图可知,在整个回收工艺中,可回收的金属化合物有Al(OH)3、CoCO3、Li2SO4。
(2013全国新课标卷1)28.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组成为H2、CO、和少量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①CO(g)+ 2H2(g)=CH3OH(g) △H1=-90.1 kJ·mol-1
②CO2(g)+ 3H2(g)=CH3OH(g)+H2O(g) △H2=-49.0 kJ·mol-1
水煤气变换反应:
③CO(g) + H2O (g)=CO2(g)+H2(g) △H3=-41.1 kJ·mol-1
二甲醚合成反应:
④2CH3OH(g)=CH3OCH3(g)+H2O(g) △H4=-24.5 kJ·mol-1
⑴Al2O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工艺流程是 (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④对于CO转化率的影响 。
⑶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⑷有研究者在催化剂(含Cu-Zn-Al-O和Al2O3),压强为5.0MPa的条件下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C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⑸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烧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_______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理论输出电压1.20V,能量密度E=_____(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1kW·h=3.6×105J )
答案:(1)Al2O3(铝土矿)+2NaOH+3H2O=2NaAl(OH)4;NaAlO2+CO2+2H2O=NaHCO3+Al(OH)3↓; 2Al(OH)3Al2O3+3H2O
(2)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①平衡向右移,CO转化率增大;生成的H2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③消耗部分CO。
(3)2CO(g)+4H2(g)=CH3OCH3(g)+H2O(g) ΔH=-204.7kJ/mol;该反应分子数减小,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的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压强升高使CO和H2的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4)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左移
(5)CH3OCH3-12e-+3H2O=2CO2+12H+;12

(1)工业上从铝土矿中提纯高纯度氧化铝的流程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铝土矿,然后过滤,在滤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得到氢氧化铝,然后高温煅烧氢氧化铝,即可得到高纯度的氧化铝。
(2)合成二甲醚消耗甲醇,对于CO参与的反应相当于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使CO的转化率提高。
(3)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①×2+④即得到反应2CO(g)+4H2(g)=CH3OCH3(g)+H2O(g),所以该反应的放热△H=-90.1 kJ/mol×2-24.5 kJ/mol=-204.7kJ/mol。
(4)该反应分子数减小,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的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压强升高使CO和H2的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5)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所以负极电极反应式是CH3OCH3-12e-+3H2O=2CO2+12H+;二甲醚中碳原子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后变为+4价,失去6个电子,所以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电子的电量;由于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所以该电池的能量密度=

(2013北京卷)26.(14分)
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 NO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_ .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0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 。
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是_ 。
(3)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X的排放。
①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X在催化转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_ 。
② 当尾气中空气过量时,催化转化器中的金属氧化物吸收NOX生成盐。其吸收能力顺序如下:12MgO <2oCaO <38SrO<56BaO。原因是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氧化物对NOX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
(4) 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Pt电极上发生的是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
【答案】(1)3NO2+2H2O=2HNO3+NO;
(2)①N2(g)+O2(g)=2NO(g) △H=+183KJ/mol; ②增大;
(3)①2NO+2CON2+2CO2
②由Mg、Ca、Sr、Ba的质子数,得知它们均为第ⅡA族。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4)①还原; ②NO+O2--2e-=NO2;
【解析】(1)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与NO;
(2)①△H=945kJ/mol+498kJ/mol-2×630KJ/mol=+183KJ/mol;
②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3)①NO被CO还原N2,CO被氧化为CO2;
②由Mg、Ca、Sr、Ba的质子数可知,它们均处于第ⅡA族,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增强;
(4)①由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O2在Pt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O2-;
②在O2-参加反应下,NO在NiO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NO2。
(2013山东卷)28.(12分)金属冶炼和处理常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1)由下列物质冶炼相应金属时采用电解法的是 。
a.Fe2O3 b.NaCl c.Cu2S d.Al2O3
(2)辉铜矿(Cu2S)可发生反应2Cu2S+2H2SO4+5O2=4CuSO4+2 H2O,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当1mol O2发生反应时,还原剂所失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mol。向CuSO4溶液中加入镁条时有气体生成,该气体是 。
(3)右图为电解精炼银的示意图, (填a或b)极为含有杂质的粗银,若b极有少量红棕色气体生成,则生成该气体的电极反应式为 。(4)为处理银器表面的黑斑(Ag2S),将银器置于铝制容器里的食盐水中并与铝接触,Ag2S转化为Ag,食盐水的作用为 。
解析:(1)NaCl与Al2O3冶炼需要用电解法,Fe2O3与Cu2S可以用热还原法,所以答案为b、d。
(2)在该反应中,Cu元素化合价由+1升高到+2,S元素化合价由-2升高到+6,Cu2S做还原剂;当有1molO2参与反应转移的电子为4mol,由于Cu2+水解呈酸性,加入镁条时,镁与H+反应生成了氢气。
(3)电解精炼时,不纯金属做阳极,这里就是a极;b电极是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了红棕色气体是NO,遇空气氧化生成的NO2,电极反应:NO3-+3e-+4H+=NO↑+2H2O。或NO3-+e-+2H+=NO2↑+H2O
(4)做电解质溶液,形成原电池。
答案:(1)b、d
(2)Cu2S;4;氢气
(3)a;NO3-+e-+2H+=NO2↑+H2O
(4)做电解质溶液(或导电)
[2013高考∙重庆卷∙11](14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趁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催化反硝化法和电化学降解法可用于治理水中硝酸盐的污染。
(1) 催化反硝化法中,H2能将NO3—还原为N2,
25℃时,反应进行10min,溶液的pH由7变为12。
①N2的结构式为 。
②上述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
其平均反应速率v(NO3—)为 mol ∙L—1 ∙min—1
③还原过程中可生成中间产物NO2—,写出3
种促进NO2—水解的方法 。
(2)电化学降解NO3—的原理如题11图所示。
①电源正极为 (填“A”或“B”),
阴极反应式为 。
②若电解过程中转移了2mol电子,则膜两侧
电解液的质量变化差(△m左-△m右)为 g。
答案:(1)①N≡N ②2NO3-+5H2N2+2OH-+4H2O 0.001 ③加酸,升高温度,加水
(2)①A, 2NO3-+6H2O+10e-=N2+12OH- ②14.4
【解析】(1)①N2分子中氮原子间通过氮氮三键结合,因此其结构式为N≡N;②利用溶液pH变化可知有OH-生成,再结合原子守恒可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利用离子方程式知v(NO3-)=v(OH-)=(10-2-10-7)/10=0.001mol/(L·min);③水解是吸热反应,NO2-水解使溶液中c(OH-)变大,因此可促进NO2-水解的措施有加热、加水或加酸等。(2)①由图示知在Ag-Pt电极上NO3-发生还原反应,因此Ag-Pt电极为阴极,则B为负极,A为电源正极;在阴极反应是NO3-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2,利用电荷守恒与原子守恒知有H2O参与反应且有OH-生成;②转移2mol电子时,阳极(阳极反应为H2O失电子氧化为O2和H+)消耗1mol水,产生2molH+进入阴极室,阳极室质量减少18g;阴极室中放出0.2molN2(5.6g),同时有2molH+(2g)进入阴极室,因此阴极室质量减少3.6g,故膜两侧电解液的质量变化差(△m左-△m右)=18g-3.6g=14.4g。
(2013福建卷)23.(16分)
利用化石燃料开采、加工过程产生的H2S废气制取氢气,既廉价又环保。
(1)工业上可用组成为K2O·M2O3·2RO2·nH2O的无机材料纯化制取的氢气
①已知元素M、R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两种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之和为27,则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
②常温下,不能与M单质发生反应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CuSO4溶液 b.Fe2O3 c.浓硫酸 d.NaOH e.Na2CO3固体
(2)利用H2S废气制取氢气来的方法有多种
①高温热分解法
已知:H2S(g)==H2+1/2S2(g)
在恒温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进行H2S分解实验。以H2S起始浓度均为c mol·L-1测定H2S的转化率,结果见右图。图中a为H2S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关系曲线,b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反应经过相同时间且未达到化学平衡时H2S的转化率。据图计算985℃时H2S按上述反应分解的平衡常数K=________;说明温度的升高,曲线b向曲线a逼近的原因:___________
②电化学法
该法制氢过程的示意图如右。反应池中反应物的流向采用气、液逆流方式,其目的是___________;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的溶液进入电解池,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②b、e
(2)①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的进间缩短(或其它合理答案)
②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反分
H2S + 2FeCl3 = 2FeCl2 + S↓ + 2HCl 2Fe2+ + 2H+ 2Fe3+ + H2↑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推断、原子结构、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及计算、电化学等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1)R为+4价,位于第3周期,应为Si元素,同理M为Al元素。常温下铝与Fe2O3不反应,与Na2CO3也不反应;(2)①K===。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与平衡转化率差距越小,所以离得近。②FeCl3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H2S:2FeCl3+H2S=2FeCl2+S+2HCl。该逆流原理与浓硫酸中SO3的吸收相类似,气体从下端通入,液体从上端喷,可以增大气液接触面积,反应充分。从图可知电解过程中从左池通入的Fe2+生成Fe3+(阳极反应),循环使用;而另一电极产生的则为H2(阴极反应)。故电解总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2H+2Fe3++H2↑。
(2013大纲卷)7、反应X(g)+Y(g)2Z(g);△H<0,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减小容器体积,平衡向右移动 B.加入催化剂,Z的产率增大
C.增大c(X),X的转化率增大 D.降低温度,Y的转化率增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方程式系数和△H,分析可得压强增大,平衡不移动;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
(2013福建卷)12. NaHSO3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均可被过量KIO3氧化,当NaHSO3完全消耗即有I2析出,根据I2析出所需时间可以求得NaHSO3的反应速率。将浓度均为0.020mol·L-1NaHSO3(含少量淀粉)10.0ml、KIO3(过量)酸性溶液40.0ml混合,记录10~55℃间溶液变蓝时间,55℃时未观察到溶液变蓝,实验结果如右图。据图分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40℃之前与40℃之后溶液变蓝的时间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B.图中b、c两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相等
C.图中a点对应的NaHSO3反应速率为5.0 ×10-5mol·L-1·s-1
D.温度高于40℃时,淀粉不宜用作该试验的指示剂
【答案】B
【解析】A读图可知正确; 计算v,根据公式,C0等于0.02/5,终了为0,除去80,v(NaHSO3)==5.0×10-5mol·L-1·s-1,得到选项C是对的。可得;D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但是这里呈现负增长,淀粉不再合适做指示剂。B中因为温度是唯一改变的条件,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不会相等。
(2013江苏卷)15.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CO(g)+H2O(g)CO2(g)+H2(g),其正反应放热。现有三个相同的2L恒容绝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密闭容器I、II、III,在I中充入1molCO和1molH2O,在II中充入1molCO2和1mol H2,在III中充入2molCO和2molH2O,700℃条件下开始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容器I、II中正反应速率相同
B.容器I、III中反应的平衡常数相同
C.容器I中CO的物质的量比容器II中的多
D.容器I中CO的转化率与容器II中CO2的转化率之和小于1
【参考答案】CD
【解析】本题属于基本理论中化学平衡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速率概念理解与计算,平衡常数概念与计算,平衡移动等有关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A.在I中充入1molCO和1molH2O,在II中充入1molCO2和1mol H2,刚开始时,容器I、中正反应速率最大,容器II中正反应速率为零。达到平衡时,容器I温度大于700℃,容器II温度小于700℃,所以,容器I中正反应速率大于容器II中正反应速率。
B.容器III可看成容器I体积压缩一半,各物质浓度增加一倍,若温度恒定,则平衡不移动;但恒容绝热的情况下,容器III中温度比容器I高,更有利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平衡常数容器III小于容器I。
C.若温度恒定,容器I、II等效,但两者温度不等。达到平衡时,容器I温度大于700℃,容器II温度小于700℃,有利于容器I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容器I中CO的物质的量比容器II中的多。
D.若温度恒定,容器I、II等效,容器I中CO的转化率与容器II中CO2的转化率之和等于1。但两者温度不等,达到平衡时,容器I温度大于700℃,容器II温度小于700℃,有利于容器I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有利于容器II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容器I中CO的转化率相应减小,容器II中CO2的转化率同样会相应减小,因此,容器I中CO的转化率与容器II中CO2的转化率之和小于1。
[2013高考∙重庆卷∙7]将E和F加入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E(g)+F(s)2G(g)。忽略固体体积,平衡时G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压强/MPa
体积分数/%
温度/℃
1.0
2.0
3.0
810
54.0
a
b
915
c
75.0
d
1000
e
f
83.0
① b<f ② 915℃、2.0MPa时E的转化率为60%
③ 该反应的△S>0 ④ K(1000℃)>K(810℃)
上述①~④中正确的有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答案:A
【解析】同温下,增大压强,平衡逆向进行,平衡时G的体积分数变小,故可知c>75.0>54.0>a>b,利用c>75.0>54.0可知同压下,升温平衡正向移动,即正反应为吸热反应,从而可知f>75.0,所以①正确;在915℃、2M Pa下,设E的起始量为amol,转化率为x,则平衡时G的量为2ax,由题意得2ax/(a-ax+2ax)=75%,解得x=0.6,②正确;该题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因此为熵增反应,③正确;结合前面分析知升温平衡正向移动,则平衡常数增大,④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2013四川卷)6. 在一定温度下,将气体X和气体Y 各0.16 mol充入10 L 恒容密闭容器中,发
生反应X(g)+ Y(g)2Z(g) △H < 0,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定的数据如下
表(  )
t / min
2
4
7
9
n(Y)/mol
0.12
0.11
0.10
0.10
A. 反应前2min的平均速率v(Z)=2.0×10-5 mol/(L·min)
B.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反应达到新平衡前v(逆)>v(正)
C.该温度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1.44
D.其他条件不变,再充入0.2 mol Z,平衡时X的体积分数增大
【答案】C
【解析】A. Y的反应速率为v(Y)=(0.16-0.12)mol/(10L*2mim)=2.0×10-3mol/L,v(Z)=2v(Y)=4.0×10-3 mol/L。
  B. ΔH<0,放热反应,降温正反速率均降低,降温反应向正向移动,V(正)>V(逆)
  C. 列出三行式,由平衡常数公式可得K=1.44
  D. 反应前后计量数不变,达到等效平衡,X体积分数不变。
(2013上海卷)20.某恒温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s) B+C(g)-Q达到平衡。缩小容器体积,重新达到平衡时,C(g)的浓度与缩小体积前的平衡浓度相等。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产物B的状态只能为固态或液态
B.平衡时,单位时间内n(A)消耗﹕n(C)消耗=1﹕1
C.保持体积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平衡可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若开始时向容器中加入1molB和1molC,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Q
答案:BC
【解析】若B为气体,且原平衡时B与C的浓度相等时,因容器保持恒温,缩小容器体积,达到新平衡时平衡常数不变,则气体C的浓度也一定不变,故A项错误;平衡时,各物质的量不再改变,因此单位时间内n(A)消耗=n(C)消耗,B项正确;保持体积不变,若B为气态,则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平衡逆向移动,C项正确;因反应为可逆反应,故加入1molB和1molC至反应达到平衡时不能完全消耗,放出热量小于Q,D项错误。
(2013安徽卷)11.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MgSO3(s) + CO(g)MgO(s) + CO2(g) +SO2(g) △H>0
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若仅改变图中横坐标x的值,重新达到平衡后,纵坐标y随x变化趋势合理的是
选项
x
y
A
温度
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
B
CO的物质的量
CO2与CO的物质的量之比
C
SO2的浓度
平衡常数K
D
MgSO4的质量(忽略体积)
CO的转化率
【答案】A
【解析】该反应为正方向体积增加且吸热的可逆反应。A、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气体的质量增加,密度增大,正确;B、增加CO的物质的量,平衡正向移动,但CO的转化率降低,故比值减小,错误;C、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错误;D中因MgSO4为固体,增加其质量,对CO的转化率没有影响,不正确。
(2013北京卷)11.下列实验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答案】C
【解析】
A、存在平衡2NO2N2O4,升高温度平衡向生成NO2方向移动,故正确;
B、水的电离是可逆过程,升高温度Kw增大,促进水的电离,故B正确;
C、催化剂不能影响平衡移动,故C错误;
D、弱电解质电离存在平衡,浓度越稀,电离程度越大,促进电离,但离子浓度降低,所以氨水的浓度越稀,pH值越小,故D正确。
(2013全国新课标卷2)28.(14分)
在1.0 L密闭容器中放入0.10molA(g),在一定温度进行如下反应应:
A(g)B(g)+C(g) △H=+85.1kJ·mol-1
反应时间(t)与容器内气体总压强(p)的数据见下表:
时间t/h
0
1
2
4
8
16
20
25
30
总压强p/100kPa
4.91
5.58
6.32
7.31
8.54
9.50
9.52
9.53
9.53
回答下列问题:
(1)欲提高A的平衡转化率,应采取的措施为 。
(2)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计算反应物A的转化率α(A)的表达式为 。
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 ,列式并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K 。
(3)①由总压强p和起始压强p0表示反应体系的总物质的量n总和反应物A的物质的量n(A),n总= mol,n(A)= mol。
②下表为反应物A浓度与反应时间的数据,计算a= 。
反应时间t/h
0
4
8
16
c(A)/(mol·L-1)
0.10
a
0.026
0.0065
分析该反应中反应反应物的浓度c(A)变化与时间间隔(△t)的规律,得出的结论是 ,
由此规律推出反应在12h时反应物的浓度c(A)为 mol·L-1。
解析:考察化学平衡知识,涉及平衡移动,转化率、平衡常数、平衡计算、反应速率、表格数据分析。
(1)根据反应是放热的、气体分子数增大的特征可知,要使A的转化率增大,平衡要正向移动,可
以采用升高温度、降低压强的方法。
(2)反应前气体总物质的量为0.10mol,令A的转化率为α(A),改变量为0.10α(A) mol,根据差量
法可得,气体增加0.10α(A)mol,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列出关系:
A(0.10)=p(pO) α(A)=( po(p)-1)×100%;α(A)=(4.91(9.53)-1)×100%=94.1%
平衡浓度c(C)=C(B)=0.1×94.1%=0.0941mol/L
C(A)=0.1-0.0941=0.0059mol/L
K=0.0059(0.09412)=1.5
(3)①n(0.10)=p(pO) n=0.1×po(p) ;其中,n(A)=0.1-(0.1×po(p)-0.1)=0.1×(2-po(p))
②n(A)=0.1×(2-4.91(7.31))=0.051 C(A)=0.051/1=0.051mol/L
每间隔4小时,A的浓度为原来的一半
当反应12小时时,c(A)=0.026/2=0.013mol/L
答案:(1)升高温度、降低压强
(2)( po(p)-1)×100%;94.1%;K=0.0059(0.09412)=1.5mol/L
(3)①0.1×po(p);0.1×(2-po(p));
②0.051;达到平衡前每间隔4小时,c(A)减少约为一半;0.013
(2013全国新课标卷1)28.二甲醚(CH3OCH3)是无色气体,可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由合成气(组成为H2、CO、和少量CO2)直接制备二甲醚,其中主要过程包括以下四个反应:
甲醇合成反应:
①CO(g)+ 2H2(g)=CH3OH(g) △H1=-90.1 kJ·mol-1
②CO2(g)+ 3H2(g)=CH3OH(g)+H2O(g) △H2=-49.0 kJ·mol-1
水煤气变换反应:
③CO(g) + H2O (g)=CO2(g)+H2(g) △H3=-41.1 kJ·mol-1
二甲醚合成反应:
④2CH3OH(g)=CH3OCH3(g)+H2O(g) △H4=-24.5 kJ·mol-1
⑴Al2O3是合成气直接制备二甲醚反应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之一。工业上从铝土矿制备较高纯度Al2O3的主要工艺流程是 (以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分析二甲醚合成反应④对于CO转化率的影响 。
⑶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另一产物为水蒸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⑷有研究者在催化剂(含Cu-Zn-Al-O和Al2O3),压强为5.0MPa的条件下由H2和CO直接制备二甲醚,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CO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⑸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具有启动快,效率高等优点,其能量密度高于甲醇直接燃烧燃料电池(5.93kW·h·kg-1),若电解质为酸性,二甲醚直接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
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_______个电子的电量;该电池理论输出电压1.20V,能量密度E=_____(列式计算,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1kW·h=3.6×105J )
答案:(1)Al2O3(铝土矿)+2NaOH+3H2O=2NaAl(OH)4;NaAlO2+CO2+2H2O=NaHCO3+Al(OH)3↓; 2Al(OH)3Al2O3+3H2O
(2)消耗甲醇,促进甲醇合成反应①平衡向右移,CO转化率增大;生成的H2O,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③消耗部分CO。
(3)2CO(g)+4H2(g)=CH3OCH3(g)+H2O(g) ΔH=-204.7kJ/mol;该反应分子数减小,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的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压强升高使CO和H2的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4)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平衡左移
(5)CH3OCH3-12e-+3H2O=2CO2+12H+;12

(1)工业上从铝土矿中提纯高纯度氧化铝的流程是: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铝土矿,然后过滤,在滤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得到氢氧化铝,然后高温煅烧氢氧化铝,即可得到高纯度的氧化铝。
(2)合成二甲醚消耗甲醇,对于CO参与的反应相当于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使CO的转化率提高。
(3)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①×2+④即得到反应2CO(g)+4H2(g)=CH3OCH3(g)+H2O(g),所以该反应的放热△H=-90.1 kJ/mol×2-24.5 kJ/mol=-204.7kJ/mol。
(4)该反应分子数减小,压强升高使平衡右移,CO和H2的转化率增大,CH3OCH3产率增加。压强升高使CO和H2的浓度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5)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所以负极电极反应式是CH3OCH3-12e-+3H2O=2CO2+12H+;二甲醚中碳原子的化合价是-2价,反应后变为+4价,失去6个电子,所以一个二甲醚分子经过电化学氧化,可以产生12个电子的电量;由于能量密度=电池输出电能/燃料质量,所以该电池的能量密度=

(2013北京卷)26.(14分)
NO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 NO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_ .
(2)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N2和02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①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 。
②随温度升高,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变化趋势是_ 。
(3)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X的排放。
①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X在催化转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_ 。
② 当尾气中空气过量时,催化转化器中的金属氧化物吸收NOX生成盐。其吸收能力顺序如下:12MgO <2oCaO <38SrO<56BaO。原因是 ,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氧化物对NOX的吸收能力逐渐增强。
(4) 通过NOx传感器可监测NO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

①Pt电极上发生的是 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②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
【答案】(1)3NO2+2H2O=2HNO3+NO;
(2)①N2(g)+O2(g)=2NO(g) △H=+183KJ/mol; ②增大;
(3)①2NO+2CON2+2CO2
②由Mg、Ca、Sr、Ba的质子数,得知它们均为第ⅡA族。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4)①还原; ②NO+O2--2e-=NO2;
【解析】(1)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与NO;
(2)①△H=945kJ/mol+498kJ/mol-2×630KJ/mol=+183KJ/mol;
②该反应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移动,化学平衡常数增大;
(3)①NO被CO还原N2,CO被氧化为CO2;
②由Mg、Ca、Sr、Ba的质子数可知,它们均处于第ⅡA族,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金属性增强;
(4)①由工作原理示意图可知,O2在Pt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O2-;
②在O2-参加反应下,NO在NiO电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NO2。
(2013天津卷)10、某市对大气进行监测,发现该市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um的悬浮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为燃煤、机动车尾气等。因此,对PM2.5、SO2、NOx等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PM2.5样本用蒸馏水处理制成待测试样。若测得该试样所含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化学组分及其平均浓度如下表:
离子
K+
Na+
NH4+
SO42-
NO3-
Cl-
浓度/mol.L
4×10-6
6×10-6
2×10-5
4×10-5
3×10-5
2×10-5
根据表中数据判断PM2.5的酸碱性为_________,试样的PH值=____________。
(2)为减少SO2的排放,常采取的措施有:
①将煤转化为清洁气体燃料。已知:
H2(g)+1/2O2(g)=H2O(g) H= -241.8kJ/mol C(s)+1/2O2(g)=CO(g) H= -110.5kJ/mol
写出焦炭与水蒸气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洗涤含SO2的烟气,以下物质可作洗涤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a(OH)2 b.Na2CO3 c.CaCl2 d.NaHSO3
(3)汽车尾气中NOx和CO的生成及转化为:
①已知气缸中生成NO的反应为:
N2(g)+O2(g) 2NO(g) H>0
若1mol空气含有0.8molN2和0.2molO2,1300℃时在密闭容器内反应达到平衡。测得NO为8×10-4mol。计算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___________。
汽车启动后,气缸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NO排放量越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汽车燃油不完全燃烧时产生CO,有人设想按下列反应除去CO:
2CO(g)=2C(s)+O2(g)已知该反应的H>0,简述该设想能否实现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目前,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减少CO和NO的污染,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知识。涉及离子的水解、pH的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自由能的应用等。
(1)观察表格中离子可知,含有NH4+,水解溶液显酸性,即pM2.5的酸碱性应该是酸性。试样的pH值根据表中数据依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可计算出氢离子浓度是10-4mol/L,则pH=4。
(2)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②-①即得到C(s)+H2O(g)=CO(g)+H2(g),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H=-110.5kJ/mol+241.8kJ/mol=+131.3kJ/mol。烟气中含有SO2,而SO2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可以选择碱性物质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即答案选ab。
(3)① N2(g)+O2(g) 2NO(g)
起始量(mol) 0.8 0.2 0
转化量(mol) 4×10-4 4×10-4 8×10-4
平衡量(mol) 0.8 0.2 8×10-4
由于反应前后体积不变,所以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正方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单位时间内NO的排放量增大。
②该反应是焓值增加,熵值减小的反应,所以根据△G=△H-T·△S可知。△G始终大于0,因此在任何温度下都不能实现。
③CO和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CO2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O+2NO2CO2+N2。
答案:(1)酸性;4 (2)①C(s)+H2O(g)=CO(g)+H2(g) △H=+131.3kJ/mol ②a、b
(3)①4×10-6;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右移
②该反应是焓增,熵减的反应,任何温度下均不能自发进行
③2CO+2NO2CO2+N2
(2013山东卷)29.(15分)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2晶体,发生如下反应:
TaS2(s)+2I2(g) TaI4(g)+S2(g)△H>0 (I)
反应(I)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若K=1,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I2(g)和足量TaS2(s),I2(g)的平衡转化率为 。
(2)如图所示,反应(I)在石英真空管中进行,先在温度为T2的一端放入未提纯的TaS2粉末和少量I2(g),一段时间后,在温度为T1的一端得到了纯净的TaS2晶体,则温度T1 T2(填“>”“<”或“=”)。上述反应体系中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
(3)利用I2的氧化性可测定钢铁中硫的含量。做法是将钢铁中的硫转化为H2SO3,然后用一定浓度的I2溶液进行滴定,所用指示剂为 ,滴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25℃时,H2SO3HSO3-+H+的电离常数Ka=1×10-2mol/L,则该温度下NaHSO3的水解平衡常数Kh= mol/L。若向NaHSO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I2,则溶液中HSO3—(H2SO3)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1)I2(S2)或[I2]2([S2][TaI4]),通过三行式法列出平衡浓度,带入K值可以得出转化率为66.7%。
(2)由所给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低温有利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即有利于提纯TaS2。在温度为T1的一端得到了纯净的TaS2晶体,所以T1<T2。I2是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
(3)因为I2遇到淀粉会变蓝色,所以可以用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离子反应方程式是H2SO3+I2+H2O=4H++SO42-+2I-。
(4)Ka=[H2SO3]([HSO3-]·[H+]),HSO3-+H2OH2SO3+OH-,Kb=[HSO3-]·[H+]([H2SO3]·Kw)=1.0×102×1.0×10-14=1.0×10-12,当加入少量I2时,溶液酸性增强,[H+]增大,但是温度不变,Kb不变,则[HSO3-]([H2SO3])增大。
答案:(1)I2(S2);66.7%
(2)<;I2
(3)淀粉;H2SO3+I2+H2O=4H++SO42-+2I-
(4)1.0×10-12;增大
(2013上海卷)镍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是许多领域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原料。羰基法提纯粗镍涉及的两步反应依次为:
(1)Ni(S)+4CO(g) Ni(CO)4(g)+Q
(2)Ni(CO)4(g) Ni(S)+4CO(g)
完成下列填空:
31.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要提高反应(1)中Ni(CO4)的产率,可采取的措施有 、

32.已知在一定条件下的2L密闭容器中制备Ni(CO)4,粗镍(纯度98.5%,所含杂质不与CO反应)剩余质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Ni(CO)4在0~1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33.若反应(2)达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重新达到平衡时 。
a.平衡常数K增大 b.CO的浓度减小
c.Ni的质量减小 d.v逆[Ni(CO)4]增大
34.简述羰基法提纯粗镍的操作过程。
【答案】(31)增大压强 、从反应体系中移走Ni(CO)4(g) ;(32)0.05mol/(L·min) (33)b c (34)在封闭的玻璃管一端放入粗镍,控制温度在50℃,通入CO气体,一点时间后在玻璃管的另一端加热至230℃,即可在该端获得纯净的镍。
【解析】(31)反应(1)是气体体积减少的放热反应,因此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增大体系压强、从反应体系中移走Ni(CO)4(g)等措施均可使反应正向进行,提高Ni(CO)4的产率。(32)随反应进行,粗镍减少的质量即为参加反应(1)消耗的镍的质量,在0~10min,生成Ni(CO)4的物质的量=(100g-41g)/59g·mol-1=1mol,故在0~10min,v[Ni(CO)4]=1mol/(2L×10min)=0.05mol/(L·min)。(33)由反应(1)为放热反应可知反应(2)为吸热反应,因此反应(2)达到平衡后,降温,平衡逆向进行,反应平衡常数K变小、CO的浓度与Ni的质量均减小、因温度降低,v逆[Ni(CO)4]减小。(34)利用信息可知,可采取在低温(50℃)时让粗镍和CO作用,使生成的Ni(CO)4在230℃时分解即可得到纯镍。
(2013海南卷)15.(9分)
反应A(g) B(g) +C(g)在容积为1.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A的初始浓度为0.050mol/L。温度T1和T2下A的浓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的温度T1 T2,平衡常数K(T1) K(T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若温度T2时,5min后反应达到平衡,A的转化率为70%,则:
①平衡时体系总的物质的量为 。
②反应的平衡常数K= 。
③反应在0~5min区间的平均反应速率v(A)= 。
[答案] (1)小于 小于 (2)①0.085mol ②0.082mol/L ③0.007mol/(L·min)
[解析]:(1)图中显示,T2时达到平衡所用时间少,速率大所以温度高;而温度越高c(A)越小,可判断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K将增大。
(2)平衡问题的常规计算,略。
(2013浙江卷)27、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2NH3 (l)+ H2O (l)+ CO2 (g)(NH4)2CO3 (aq) △H1
反应Ⅱ:NH3 (l)+ H2O (l)+ CO2 (g)NH4HCO3 (aq) △H2
反应Ⅲ:(NH4)2CO3 (aq) + H2O (l)+ CO2 (g)2NH4HCO3 (aq) △H3

请回答下列问题:
(1)△H1与△H2、△H3之间的关系是:△H3=_____ ______。
(2)为研究温度对(NH4)2CO3捕获CO2气体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的(NH4)2CO3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在t时刻,测得容器中CO2气体的浓度。然后分别在温度为T2、T3、T4、T5下,保持其它初始实验条件不变,重复上述实验,经过相同时间测得CO2气体浓度,得到趋势图(见图1)。则:
①△H3______0(填“>”、“=”或“<”)。②在T1-T2及T4- T5二个温度区间,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是_____ ____。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如图2所示。当时间到达t1时,将该反应体系温度迅速上升到T2,并维持该温度。请在该图中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趋势曲线。
(3)利用反应Ⅲ捕获CO2,在(NH4)2CO3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提高CO2吸收量的措施有_____(写出2个)。
(4)下列物质中也可能作为CO2捕获剂的是
A.NH4Cl B.Na2CO3 C.HOCH2CH2OH D.HOCH2CH2NH2
.【解析】(1)将反应Ⅰ倒过来书写:
(NH4)2CO3 (aq) 2NH3 (l)+ H2O (l)+ CO2 (g) —△H1
将反应Ⅱ×2:
+) 2NH3 (l)+ 2H2O (l)+ 2CO2 (g)2NH4HCO3 (aq) 2△H2
得:(NH4)2CO3 (aq) + H2O (l)+ CO2 (g)2NH4HCO3 (aq) △H3 =2△H2—△H1
(2)由图1可知:在温度为T3时反应达平衡,此后温度升高,c(CO2)增大,平衡逆向移动,说明反应Ⅲ是放热反应(△H3<0)。在T3前反应未建立平衡,无论在什么温度下(NH4)2CO3 (aq)总是捕获CO2,故c(CO2)减小。
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建立平衡后(由图2可知:溶液pH不随
时间变化而变化),迅速上升到T2并维持温度不变,平衡逆向移动,
溶液pH增大,在T2时又建立新的平衡。
(3)根据平衡移动原理,降低温度或增大c(CO2)
(4)具有碱性的物质均能捕获CO2,反应如下:
Na2CO3 +CO2 +H2O===2NaHCO3
HOCH2CH2NH2 +CO2 +H2O== HOCH2CH2NH3+ HCO3—
【答案】(1)2△H2—△H1 (2)①< ②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温度的升而提高。T4- T5区间,化学反应已到达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的捕获。 ③
(3)降低温度;增加CO2浓度(或压强) (4)BD
(2013广东卷)31.(16分)大气中的部分碘源于O3对海水中I-的氧化。将O3持续通入NaI溶液中进行模拟研究.
(1)O3将I-氧化成I2的过程由3步反应组成:
①I-(aq)+ O3(g)= IO-(aq)+O2(g) △H1
②IO-(aq)+H+(aq) HOI(aq) △H2
③HOI(aq) + I-(aq) + H+(aq) I2(aq) + H2O(l) △H3
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反应△H= 。
(2)在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I2(aq) + I-(aq) I3-(aq),其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
(3) 为探究Fe2+ 对O3氧化I-反应的影响(反应体系如图13),某研究小组测定两组实验中I3-浓度和体系pH,结果见图14和下表。


①第1组实验中,导致反应后pH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
②图13中的A为_____,由Fe3+生成A的过程能显著提高Ⅰ-的转化率,原因是_______。
③第2组实验进行18s后,I3-浓度下降。导致下降的直接原因有(双选)______。
A.c(H+)减小 B.c(I-)减小 C. I2(g)不断生成 D. c(Fe3+)增加
(4)据图14,计算3-18s内第2组实验中生成I3-的平均反应速率(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将已知3个化学方程式连加可得O3+2Ⅰ—+2H+=Ⅰ2+ O2+ H2O,由盖斯定律得△H=△H1+△H2+△H3。
(2)依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可得,K=。
(3)①由表格可以看出第一组溶液的pH由反应前的5.2变为反应后的11.0,其原因是反应过程中消耗氢离子,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水电离出氢离子参与反应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氢氧根浓度增大,溶液呈碱性,pH增大。
②由于是持续通入O3=,O3可以将Fe2+氧化为Fe3+:O3+2Fe2++2H+=2Fe3++ O2+ H2O,Fe3+氧化Ⅰ—:2Fe3++2Ⅰ—=Ⅰ2+2Fe2+,即A是亚铁离子。Ⅰ—消耗量增大,转化率增大,与Ⅰ2反应的量减少,Ⅰ3—浓度减小。
(4)由图给数据可知△c(Ⅰ3—)=(11.8×10—3 mol/L-3.5×10—3 mol/L)=8.3×10—3 mol/L,由速率公式得:v(Ⅰ3—)=△c(Ⅰ3—)/△t= 8.3×10—3 mol/L/(18—3)=5.5×10—4 mol/L·s。
答案:(1) O3+2Ⅰ—+2H+=Ⅰ2+ O2+ H2O,△H=△H1+△H2+△H3。(2)
(3)反应过程中消耗氢离子,溶液酸性减弱,pH增大,水电离出氢离子参与反应破坏水的电离平衡,氢氧根浓度增大,溶液呈碱性,pH增大;Fe3+,BD
(4)(计算过程略)5.5×10—4 mol/L·s
命题意图:化学反应原理与元素化合物
(2013福建卷)23.(16分)
利用化石燃料开采、加工过程产生的H2S废气制取氢气,既廉价又环保。
(1)工业上可用组成为K2O·M2O3·2RO2·nH2O的无机材料纯化制取的氢气
①已知元素M、R均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3周期,两种元素原子的质量数之和为27,则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
②常温下,不能与M单质发生反应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CuSO4溶液 b.Fe2O3 c.浓硫酸 d.NaOH e.Na2CO3固体
(2)利用H2S废气制取氢气来的方法有多种
①高温热分解法
已知:H2S(g)==H2+1/2S2(g)
在恒温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进行H2S分解实验。以H2S起始浓度均为c mol·L-1测定H2S的转化率,结果见右图。图中a为H2S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关系曲线,b曲线表示不同温度下反应经过相同时间且未达到化学平衡时H2S的转化率。据图计算985℃时H2S按上述反应分解的平衡常数K=________;说明温度的升高,曲线b向曲线a逼近的原因:___________
②电化学法
该法制氢过程的示意图如右。反应池中反应物的流向采用气、液逆流方式,其目的是___________;反应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的溶液进入电解池,电解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②b、e
(2)① 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的进间缩短(或其它合理答案)
②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反分
H2S + 2FeCl3 = 2FeCl2 + S↓ + 2HCl 2Fe2+ + 2H+ 2Fe3+ + H2↑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推断、原子结构、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及计算、电化学等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同时考查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
(1)R为+4价,位于第3周期,应为Si元素,同理M为Al元素。常温下铝与Fe2O3不反应,与Na2CO3也不反应;(2)①K===。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物的转化率越高,与平衡转化率差距越小,所以离得近。②FeCl3具有强氧化性,能够氧化H2S:2FeCl3+H2S=2FeCl2+S+2HCl。该逆流原理与浓硫酸中SO3的吸收相类似,气体从下端通入,液体从上端喷,可以增大气液接触面积,反应充分。从图可知电解过程中从左池通入的Fe2+生成Fe3+(阳极反应),循环使用;而另一电极产生的则为H2(阴极反应)。故电解总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2H+2Fe3++H2↑。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