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维新思想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5/03 05:13:52
维新思想是什么?
维新思想是什么?
维新思想主要存在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思想之间,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领袖人物.发端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维新思想,在甲午战争后蓬勃发展,并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政治运动,但在清末民初,转向保守而渐趋沉默.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儒家学说主张的“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封建传统政治思想也遭遇挑战,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由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发展到政治层面,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维新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背景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的失败,残酷打击了仍沉醉于天朝大国迷梦中的国人自大心理,以当时一大批开明封建士大夫为主体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清政府统治制度的腐败和改革的必要性,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先进的技术对中国构成的优势,主张向西方学习,形成了 “经世致用”的学说.如魏源的著作《海国图志》,有句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是典型.而维新思想正是从这些经世致用思想衍变而来的.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所谓“洋务运动”时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新兴官僚,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和西方列强技术的先进,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试图挽救封建传统统治,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工商科技,而不想对政治制度作任何改革.洋务思想虽然有别于维新思想,但洋务运动使一批知识分子进一步见识了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是早期维新思想形成的催化剂.
  (二)早期维新思想的形成
  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洋务派中逐渐分离出一部分人,形成了早期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对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等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早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时代思潮,它反映了当时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势力的各种要求,主张用和缓渐进,以不对封建制度作根本变动的方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作全方位的改革.他们大多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也主张学习西方的工商科技;同时也建议作政治制度改革,向往西方的议院民主政治.早期维新思想,还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但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维新变法思想的成熟
  中日甲午战争的失利,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救亡图存成了中国社会的急迫需求,由此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的维新思潮以1895年的“公车上书”为起点,直到“百日维新”告一段落.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日本明治维新的成效与中国洋务运动挫折的对照,使中国知识分子反思,必须从政治制度领域入手,康有为等在“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四项解决办法:一、下诏鼓天下之气;二、迁都定天下之本;三、练兵强天下之势;四、变法成天下之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变法思想纲领.[①]期间维新派出版了一系列杂志和著作,如《时务报》《湘报》《新学伪经考》《仁学》《天演论》等,还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于是一场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开始了.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封建顽固势力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来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武器.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维新政治思想的实践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四)维新思想的落伍
  康梁逃到日本后,继续大力宣传维新思想,特别是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影响很大,他们继续主张开民智、兴民权、呼吁振兴实业,发展教育、宣传科学,形成了一股政治思潮.但是改良派无论如何张扬自己的理论,比起后期兴起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是落后了.两股政治思潮曾就民主革命的是非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改良派沦为了保皇派,仍然竭力维护腐朽的清政权,因此退出了历史主角的地位.
  严复和康有为在中华民国成立后,还先后参与帝制复辟,仍然主张君主立宪,为社会所抛弃.康有为于1912年在北京建立孔教会,被袁世凯所利用,形成了以尊孔为基本内容的复古思潮,大力鼓吹封建的纲常伦理,阻碍了民主思想的深入传播.严复参加了以杨度为首的促进帝制的筹安会,成为拥护袁世凯复辟称帝国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康有为此后仍然固守其复辟派的立场,主张还政于清,于1917年与张勋一起拥戴溥仪复辟,展开了一场闹剧.
  二、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主张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反映了正在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早期维新派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他们有的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他们从洋务活动中体会到,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的制造技艺是不够的.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如冯桂芬的维新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名著《校邠庐抗议》中,他指出清政权的弊政“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产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不符不如夷”;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提出了内政、外交、军事、文化全面改革的必要,如博采西学、废除八股文、改革科举、奖励科技人才、减均赋役、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等;他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王韬于1874年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以《弢园文录外编》最能反映其政治、经济思想.王韬鼓吹中国必须变法,兴办铁路、造船、纺织等工业以自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变法”的口号.他在探讨君主制制度下的君民关系时,提出了重民思想,介绍了西方国家“君主”“民主”“君民共主”三种政治制度,最早提倡废除封建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度.
  薛福成先后出任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使节,广泛了解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他的《筹洋刍议》最能反映其主张变法维新的思想,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致力于介绍西方科技政治,曾盛赞欧洲君主立宪制度“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
  郑观应所著《盛世危言》是早期维新派中具有典型性的书籍.《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他竭力主张速行君主立宪;广办报纸;改革官员选拔制度,官吏应由民选产生;发展教育,注重掌握西方天文、地理等新式人才的培养;改革科举考试,增设格致、电子、医学等新科目,录用精通西学的人才. 在经济方面,郑观应提出了著名的“商战”理论,“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主张以商立国,以工翼商.这样的主张就和洋务派的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了区别.
  (二)维新变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是中国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努力扩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造就维新变法的人材,形成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的思想.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把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春秋之义,有理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而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
  梁启超在上海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发表《变法通议》等论文.梁启超的文章文笔犀利,饱含激情,通俗新颖,富有哲理性.宣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道理.认为只有实行变法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严复也对封建专权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呼吁变法图强,挽救危亡;创办《国闻报》,编辑《国闻汇编》,宣传维新思想.他的译著《天演论》在1898年维新运动高涨之际正式出版销行,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代表资产阶级的译著,以崭新的理论启迪了中国长期为封建主义所笼罩的思想界,”物竞天技、适者生存”,进化论成为当时及此后的主流思潮.他主张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理论 ,是其救国方案的主要内容.
  (三)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派人出国留学、游历.但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四)后期复辟思潮的主要内容
  一是攻击和否定民主主义思想,肯定和颂扬封建的孔孟之道,宣扬非孔孟之道不能为立国之精神,其出发点是从国家政治思想角度抨击民主制,全面否定资产阶级民主理论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民主共和制.二是攻击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宜于中国国情,认为国人民主意识淡薄,不懂得民主政治,正是因为民主理论的宣扬导致当时的中国“欲为强国无望也,欲为富国无望也……终归于亡国而已矣”.[②]三是鼓吹君主制,宣扬只有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
  三、维新变法思想的深远影响
  维新变法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种政治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总体上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特别是严复的《天演论》影响深远.
  4、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正是由于维新变法思想的先行作用,使后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正因为戊戌变法的失败,让民主革命家们看到非革命不足以实现根本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