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高一历史选择题难题和解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22 23:34:21
必修2的哦
高一历史选择题难题和解析
解题思路: 老师为提供必修二全册的单选试题以及每个单元的材料题。希望你能认真复习。里面有很多高考题。
解题过程:
老师的试题是这两年的高考相关的知识点。基本上围绕高考而来的。希望你能够认真复习。
最终答案:高一历史(必修二)期末复习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观察下列图片,从图一到图三的变化主要说明了 图一 骨耜 图二 石犁 图三 铁制农具 A、生产工具由石器到铁器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战国时期铁农具广泛使用 D、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2、某地举办的“古代农业展”中有一幅曲辕犁图片,对它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它是汉代发明的农具 ②标志着中国传统耕犁的基本定型 ③是古代生产力的象征,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④是一个近代化的工具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4、一位中国古代农民穿著棉袄,吃着烤熟的甘薯,在露天剧场欣赏戏剧《窦娥冤》,这位农民生活的朝代最有可能是在 A、北宋 B、元朝 C、唐朝 D、明朝 5、下图所显示的时代内容是 A、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B、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C、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D、当时人们已经重视植树造林, 防止水土流失 6、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下列现象对这种土地制度的确立起了推动作用的有 ①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各国实行税制改革 ③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 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农具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下列关于我国制瓷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东汉瓷器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B、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体系 C、宋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D、清代发明了珐琅彩 8、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戈 母已簋(食器) 角(酒器) 耜 犁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 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 ④青铜农具广泛应用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9、小说《萧十一郎》中,连家堡拥有庞大势力,因为它帮助朝廷经营官营手工业,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关于历史上的官营手工业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生产了我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产品 B、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产品 C、由政府直接经营 D、产品不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10、官营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优势,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和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2、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与之比”。材料反映出的现象不包括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范围 B、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限制 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 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13、对唐朝长安城商业活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对外商业交往频繁,是亚洲各国经济交流中心 ②对商业经营场所有严格的区域限定 ③对商业活动时间有较严格的规定 ④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这说明 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 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③唐代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④“侵街”的现象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仍大量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某课题组在探究“古代商业发展”课题过程中整理了下列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A、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市区和住宅严格分开 B、唐代飞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宋代城市的坊和市的界限开始被打破 D、元朝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是泉州 16、以下有关乾隆时期社会生活描述正确的是 ①晋商开始兴办票号 ②乾隆每当有闲暇时总要欣赏一段京剧 ③乾隆在宫内开始创设军机处 ④乾隆多次乘做小火轮船下江南微服私访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7、明清时期阻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抑商和禁海政策③官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④小农经济的顽强存在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18、下列历史概念的组合中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一组是 A、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 B、商品经济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 C、资本主义萌芽——郑和下西洋 D、自然经济——闭关锁国 19、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20、清朝前期的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之”的做法,对当时资本主义萌芽成长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资金短缺 B、市场狭小 C、劳动力缺乏 D、原料不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哪些特点?(8分)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不断成熟。(4分) 22、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运场景 图二 《清明上河图》中的商队 图三 清代嘉庆年间的北京东四牌楼 图四 清代苏州的“全晋会馆” 请回答: (1)根据图一、二分析当时的商运方式有哪些?(4分) (2)根据以上四幅图归纳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哪些重要信息?(4分) (3)图四中会馆的出现与图一、二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什么关系?(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请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4分) 24、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4分) 材料二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清朝晋商之商路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4分) 材料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4分) 25、春秋战国是我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到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1)以上材料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4分) 材料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2)上面两材料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关系?(2分) 材料三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代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深刻地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沫若将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的根据。(2分) (4)在探究活动中,分组讨论是重要的环节,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甲组给出的结论是“战乱与灾难”;乙组给出的结论是“进步与发展”,如果你是此次讨论的参与者,你如何吸收融合两组的观点?(4分)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曾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只比欧洲大陆上某些小王国如比利时、葡萄牙或那不勒斯稍微多一点点,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导致“奇怪的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商品价格昂贵 B、中外消费观念不同 C、中国的小农经济大量存在 D、中国市场没有开发 2、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 D、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3、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动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打开商品市场 B、扩大资本输出 C、夺取香港诸岛 D、巩固远东霸权 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C、海军重要舰船由中国自己制造 D、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和国运动的破产 5、1931年到1920年,全国新设面粉厂47个,面粉产量增加59倍以上。1922年6月,上海的面粉厂开工者占总数的75%,7月减少至40%。1922年--1926年,天津的10家面粉厂有4家倒闭,其余6家屡经改组仍难以维持。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面粉厂属于轻工业,没有长效性 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列强的压制程度 C、上海、天津作为重要工业城市受到的压制特别历害 D、必须发展重工业改组轻工业 6、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后天畸形”的主要原因是 A、单一发展轻工业 B、中国市场需求决定 C、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状况 D、受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7、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原因是 A、外国资本主义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 B、导致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 C、外国在华设厂带来了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D、列强的资本输出迫使中国政府鼓励民办企业 8、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初创时期。这些企业相对集中于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上游一带 C、京津地区 D、通商口岸 9、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是最终未能繁盛的原因是 A、受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制约 B、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地位 C、中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10、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A、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猛 B、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11、1912年,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说:“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上述材料说明 A、辛亥革命引发了中国的产业革命 B、民国建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共和政体保证了国内的公平竞争 D、民主共和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12、“实业救国”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它对中国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①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商品的渗透 ③巩固了资产阶级对政权的控制 ④限制了北洋军阀的封建专制统治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权 14、民国初期实业蓬勃发展,这一时期 ①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②工业体系比较完整 ③纺织和面粉业增长最快 ④张赛成为民族工商业的楷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进入了进一步发展阶段。以天津为例,在工商部注册资产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其中面粉、纺织、化工业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我国民族工业在这期间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内因是 A、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办厂 B、欧洲列强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各种实业团体广泛设立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16、官僚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A、凭借国家权力实行强制掠夺 B、通过币制改革控制金融 C、在工业领域实行垄断 D、推行商业专卖政策以获取巨额利润 17、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舆论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舆论对滥抓壮丁的抗议 18、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进行经济掠夺,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推行“统制事业”。“统制事业”的主要范围包括 A、火柴和造纸业 B、纺织、烟草和水泥制造业 C、面粉和制糖业 D、矿产、钢铁和交通运输业 19、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其对华经济掠夺的总方针是 A、对矿业、钢铁工业等部门实行“统制” B、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C、控制中国的交通命脉 D、将沦陷区经济变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20、近代中国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 ②封建势力的压迫 ③官僚资本的压制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⑤资产阶级的斗争 A、①②⑤ B、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1、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样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解体一样。” 回答:(1)马克思所说的“解体”指的是什么?(2分) (2)此前清政府采用什么手段使自己处于与外界完全隔绝状态?(3分) (3)19世纪40--50年代“解体”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4)你如何认识这种解体?(4分) 22、2002年12月,中国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在举办世博会过程中,上海将实现城市功能的再造、产业能级的提升、市民素养的提高和区域环境的优化,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世博园区域内需要搬迁的江南造船公司,它的前身是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该公司的部分建筑将被保存。为了解这些遗存的历史价值,需要重温洋务运动与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请简述洋务运动的作用。(12分) 23、19世纪60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然而甲午一战表明,两国的“富国强兵”结局却大相径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共12分) 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矣。”—摘自梁启超著《论李鸿章》 材料二 (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拷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俩,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摘自1874年12月10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1)分析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洋务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变革”举措?(3分) (2)材料二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认识?(3分) (3)试结合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简要评析中日两国“富国强兵”结局不同的主要原因。(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想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4分)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5分) 25、2005年10月26日,89岁的荣毅仁先生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跌岩、传奇的一生。以他为赌注荣氏家族自上世纪创业至今的家族史,描绘的也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缩影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兴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中新纺纱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到1922年2月,荣氏兄弟经营的面粉厂和纱厂已达16家。 材料二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中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材料三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华网》 材料四 1953年,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荣毅仁等上海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材料五 在新时代,荣毅仁智健父子,一南一北,纵横商海,叱咤风云,财富神话再次震撼世人,荣氏家族三度名列《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首位。荣氏家族在中国、在世界各地正续写着新的辉煌和传奇。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20世纪初荣氏企业发展的特点。(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20--3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荣氏部分企业内迁和不外迁有什么意义?(2分) (3)材料三中荣氏企业的复苏体现了当时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什么政策?荣氏企业的复苏有什么意义?(4分) (4)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荣毅仁被誉为中国的“红色资本家”的原因。(2分) (5)在新时期,荣氏企业再度辉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07年宁夏高考)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政策的作用是 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 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四川金堂县贫农在分配土地》应该发生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C、1929年土地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3、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我国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是 A、农民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集体所有制 4、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开端 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5、读右图,分析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6、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用风扇、鼓风机来降温的措施。但要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以上材料说明 A、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主动权 B、企业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 C、有利于节约资源 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7、国庆节前夕,一中学高一学生制定了一份有关共和国历史的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项: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如果你收到这份问卷并填写至此项时,你应该选择: A、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8、(2007年山东高考)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9、下列事实违背中共八大精神的有 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定的总路线 ②“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③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④“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从图中信息看,新中国建立后,旨在变革土地所有制的措施是 A、人民公社好 B、把大跃进的战鼓敲得更响 C、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D、农民领取承包合同书 11、下列图示中,最能显示“文革”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一幅是 12、200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代表们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话题展开热烈讨论。有代表强调,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警惕新农村建设刮起“大拆大建风”。其中“历史的教训”主要指下列哪一事件 A、新中国的成立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3、右图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新中国的哪一时期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图中火车运载的是一根玉米棒) 14、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大跃进” B、人民公社化 C、文化大革命 D、改革开放 15、(2007年广东高考)1961年五六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16、根据右图分析农民家庭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中共八大路线、方针的落实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 17、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l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④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8、下列关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B、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 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推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19、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发区C、沿江开放港口城市 D、上海浦东 20、2001年11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①机遇与挑战并存,符合中国少数人的利益 ②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体现 ③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体现 ④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拥有纱锭情况:外商每天平均纱绽数51664;华商每天平均纱锭数23686。 材料三 1912—1921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示意图 材料四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三中1921年现象的主要原因。(3分) (3)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四分析其成因。(4分) (4)新中国过渡时期,材料中的民族工业是如何获得新生的?(2分) 22、“百年张裕,历久弥香”。张裕葡萄酒公司(1889年建)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的风风雨雨,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同时,它也是我国传统民族工业走向世界,成功运作的典范。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1)从创建到20世纪80年代,张裕葡萄酒公司这一民族工业的传统品牌,经历了哪几次主要发展机遇?简述每次发展机遇出现的原因。(10分) (2)就张裕葡萄酒公司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和在国际市场上打造民族工业的强势品牌方面,请你提几点建议。(2分) 23、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精神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请回答: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6分)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八大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有哪些?(2分) (3)简要指出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所作出的重要决策。(4分) 24、建国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过多次变革和调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建国初期通过土地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1958年农村生产关系是如何调整的?存在怎样的失误?(4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的生产关系是如何调整的?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4分) (4)你认为对农村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谈谈你的看法。(2分) 25、20世纪是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100年,在这100年中,中国人民醒过来了,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使中国人民“醒起来”,1894年—1912年间孙中山做了哪些努力?(4分) (2)为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总结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的革命道路。简述这一革命道路开辟的背景、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4分) (3)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是谁?为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在他的支持下中国农村进行了怎样的改革?有何意义?(4分)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近代中国服饰风格演变的特点是 ①民间服饰变革推动政府服饰变革 ②政府倡导推行又使新服饰走向社会下层 ③“易服”与“断发”并行,是社会变革的缩影 ④洋装与传统服饰具有不可调和的冲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申报》记载20世纪初中国文明婚礼的新现象: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控西方思想的传播 ③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官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服饰改革较为流行 ②不缠足运动兴起 ③社会变革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④旗袍被取消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带有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②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变迁 ③欢呼辛亥革命的胜利 ④剪辫子是革命与否的标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下列不是维新派主张的是 A、断发易服 B、安居工程 C、废止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