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00:53:47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2008年被国家设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20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解粽节、粽子节、诗人节、女儿节、浴兰节、龙日、地腊等名称.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时间要早于屈原 专家对端午习俗源自屈原提不同看法 端午节又称“诗人节”   最早是作为“恶日”来过的 苏州端午公祭伍子胥 引发端午节起源之争 端午节没必要争姓伍还是姓屈   端午节,我们应该纪念谁?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视频]艺术人生:端午节——听名家讲中国节   【端午起源四种主流说法】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四种.   一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据专家推断,该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直到秦汉时代仍有吴越人,称端午节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该说法虽说有一定的根据,但是其真实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研究才能证明.   二是说端午节插艾草、悬菖蒲都是为了夏日驱病防病,与古俗视五月为“恶月”、视五月五日为“恶日”相应,所以端午节是起源于古代“恶月”、“恶日”说.   三是纪念孝女曹娥.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她父亲在江上划龙船迎潮神时被淹死,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她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传说这一天为了纪念曹娥,人们纷纷来水上赛龙舟.但端午节是不是为了纪念曹娥还有待考证.   第四种说法,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   纪念屈原说何以深入人心?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品格感人至深.因此,纪念屈原说就占据了主流.在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举行一系列活动,如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等.   【端午节,祛除病疫、驱邪禳灾的节日】   民俗专家说,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又称“恶日”、“毒日”.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这是人们最忌讳的.因此,端午节最早一直是作为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节日流传下来的.   端午在古时被认为是毒日和恶日,因此,旧时过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形成了插蒲草、艾叶,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   艾草、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作鞭,以蒜作锤,又称“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灭病菌、斩妖除魔、驱毒避邪.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的做法并非完全出于盲目崇信,确实可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   雄黄,其色橙红,有解毒杀虫的功效,可治痛疮肿毒,虫蛇咬伤.俗信端午节时有“五毒”之说,所谓“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民间认为,饮了雄黄酒便可以杀“五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因此,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   五色丝线,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早在东汉应劭著《风俗演义》中就已经记载,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疫.因此,每年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上五色丝线.   在今天看来,古人的这些防病防疫措施和方法显得落后和原始,甚至还带有迷信色彩,但它却体现出了古人驱邪禳灾的美好心愿.      端午节内涵 端午,走向世界 民俗专家称:应多发掘和充实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端午闽台对渡文化习俗”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传统节日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端午习俗   我国各地都有过端午的习俗,其中以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和湖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的“苏州端午习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因此,2009年中国端午节将三省四地习俗“打包”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成为唯一入选的节日类项目.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午节、女儿节、天中节、五月节、粽子节、天中节、卫生节、天医节、夏节、艾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灯节等.虽然叫法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过节的习俗还是基本相同的.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 ,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我国的满、朝鲜、白、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流行过端午节,又各有其风俗.如满族的拜天、射柳、击球;朝鲜族的荡秋千、踏跳板等活动.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的节日   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观竞渡(《清史图鉴》)   每逢端午,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   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而在香港、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也十分盛行.   【划龙舟】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龙舟竞渡(故宫博物院藏)   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因地而不同.旧时西湖上的龙舟,长约四五丈,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和各式旗帜.中舱分上下两层,中舱下层敲锣打鼓,旁坐水手划船.船尾树蜈蚣旗.又如,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遍插旌旗,迎风招展,舱中鼓乐笙箫,粗细间作.两旁有划手16人,船头立篙师一人,执长篙,称挡头.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杨妃春睡”等节目.   今天用来竞渡的龙船,已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分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同色.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7丈多,长则11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的龙,口能开合,舌能转动,栩栩如生.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船稍短,称“子船”.   有关竞渡的仪式、规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时因地不同而丰富多彩.“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锣挟鸣涛鼓骇雷,红旗斜插剪波来.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唐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将千年前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诗中提到的“标”即“标杆”,或“标船”,是各龙船争夺的目标.“标杆”上悬挂锦彩、银碗、钱钞等赏物,立于水中,先到者先得.“标船”设置在终点,竞渡的龙舟接近时,将“标”抛入水中,让诸“龙”争夺,作文素材《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标又分“鱼标”、“鸭标”和“铁标”等.鱼标、鸭标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游走,要一下子捉住,并不容易.铁标重,抛落江中便沉水底,没有熟练的潜水本领,更是得不到的.因此,龙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两个水性极好的“标手”,专司夺标之职.   龙舟竞渡今天已得到新的发展.龙舟竞渡已被列为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自1984年起,“屈原杯”龙舟赛已经举行了10多届.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香港成立.随后,亚洲和欧洲的龙舟联合会也相继成立,龙舟运动作为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目前正在全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每年都有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性比赛,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均已成功举办多届.      专家:赛龙舟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历史   【吃粽子】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它是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诸国.   粽子最初是用作祭祖及神灵.从粽子的古称“角黍”可溯其源.“黍”原为中国北方的一种农作物,五月成熟.古人用菰叶包上黍米,成为类似祭坛上牛头的形状,作为祭品,称“角黍”、“角粽”.东晋范注《祠制》中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   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裹角黍(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元代时,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核桃等,品种更加丰富.   明清两代,粽子更是作为一种吉祥食品.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细长像毛笔的粽子,称“笔粽”,取其谐音“必中”,为讨吉言口彩.另一说法,这种“笔粽”吃到肚里,考场答卷,可妙笔生花.   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每年五月初,很多家庭都要浸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      世界有关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为何吃粽子? 专家细说由来 台湾粽与闽南粽同出一辙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始于西晋 端午节:别忘吃鸡蛋      卖菖蒲草(《太平欢乐图》) 【悬艾草菖蒲】在我国民间有一句谚语:“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药,性温,味苦,可以祛寒湿.蒲,即菖蒲,是一种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窍、杀菌.端午节之际,我国南方地区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裁为小虎,贴上艾叶,称为艾虎,妇人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而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可以散发芳香,驱赶飞虫,清除污浊空气,或将艾叶和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放在室内燃熏,能赶走蛇虫百脚,也是一种空气消毒的良方.此类习俗,在我国各地非常普遍. “杏子黄,大夫忙”,是说端午时分,因为夏季来临,天气渐转湿热的缘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正是劝人们讲卫生、逐瘟疫、除虫害的日子.      端午“插艾蒿”“悬菖蒲”“吃蒜头”皆为驱毒避邪 端午节插“五瑞”驱邪避灾   【佩香囊荷包 】端午节来临时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五颜六色,玲珑夺目,既美观漂亮,又清香四溢,还可以预防某些传染性疾病.而在节前,家家户户的媳妇、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丝线、花布、绸缎等材料,绣制成形态各异的荷包,以赠亲友和佩戴.      端午节的初衷是为了“避五毒”      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医药保健节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专家忠告:端午莫饮雄黄酒 雄黄有毒损健康   【“吃蛋”“挂蛋”“立蛋”】 同粽子一样,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有健身之效,包括鸡蛋、鸭蛋、鹅蛋.端午早晨孩子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蛋送到孩子嘴边.民间相传吃蛋生心.因为蛋形如心,民间普遍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同时,蛋也很有营养,健身强体,补充人体所需蛋白质.   在我国江南一些地区,每逢端午节,孩子们还要在胸前挂一个用网袋装着的鸡蛋或鸭蛋,以祈一年中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关于这一习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每逢端午,瘟神总要下界传播瘟疫害人,而且受害者多是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女娲听说此事后找到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子,你不许伤害.瘟神不敢得罪女娲,就问,你有几个孩子在下界.女娲说,我的孩子有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让我的孩子们在衣襟前挂一个蛋袋,凡是有蛋袋的孩子,你都不能伤害.又到了端午,瘟神下界,看见每个孩子胸前都挂了一个蛋袋,里面装着煮熟的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不敢动手.就这样,端午节挂蛋袋的习俗逐渐流传下来.      端午节习俗:我国有36个民族过端午节 新疆巴里坤 端午吃蒸饼 屈原故里端午节纪念屈原   端午节在台湾:传统与新意并存 澳门的端午故事 “老外”中国过端午   老北京的端午习俗 老北京端午节过到农历五月十三   国外过端午节:在加拿大体味端午 印尼华人百年不变的“粽子情结”   金边:端午佳节到 粽子清香飘 狮城端午粽飘香      趣闻轶事   【粽子的来历】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衷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夫拿出事先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它们就不会去咬屈原大夫的身体.有的说粘米可以粘住鱼的嘴,使鱼无法吃屈原的尸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钟馗捉鬼的传说】      钟馗(杨柳青年画)   在我国江淮一带地区,曾有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打鬼除祟、镇宅驱邪的旧俗.这一习俗始自唐代.传说唐玄宗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玄宗问他是谁,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不中,愿为皇上除天下妖魔.玄宗醒后,疟疾痊愈,于是命著名画家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张贴,以驱邪魔.这种习俗,虽无科学依据,但对于古代人们在心理上战胜疾病与恐惧,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来源:《我们的节日》)   【各地趣味风俗】   我国幅员辽阔,风俗各异,端午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独特的习俗.   江苏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市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   山东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市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   安徽含山县端午,每人要吃几个杏子和桑葚,民谚说:“吃了端午杏,一年不害病;吃了端午桑,一年不害疮.”   湖北宜昌端午竞渡.农历五月十五又称“大端阳”,食粽、饮蒲酒,例同端午.   陕西兴平市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铜川市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广东从化市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石城县端午,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      唱龙舟(《羊城风物》)      诗词佳句   《端阳》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钟馗赛会(《点石斋画报》)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竞渡曲》   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亨前水东注.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五日》   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   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   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   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   可怜江北海西头.   《台湾竹枝词·竞渡》   钱琦   竞渡齐登杉板船,   布标悬处捷争先.   归来落日斜檐下,   笑指榕枝艾叶鲜.   “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李次青(清末)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端午节〕【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