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求佛经里谈到人生,还有人际交往的句子。最好有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14 15:31:08
求佛经里谈到人生,还有人际交往的句子。最好有翻译
如题。
求佛经里谈到人生,还有人际交往的句子。最好有翻译
关于积极和努力的人生: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由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法句经•无常品》
  若人寿百岁,远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禅。
  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
  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
  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
  《法句经•述千品》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至终。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法句经•述千品》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法句经》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
  《法句经•吉祥品》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慈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
  《法句经•刀杖品》
  关于生活的注意:
  佛告善生:六损财业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戏,三者放荡,四者迷于伎乐,五者恶友相得,六者懈惰,是为六损财业。……
  善生,当如饮酒有六失: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斗诤,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恚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善生,若彼长者、长者子饮酒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善生,博戏有六失,云何为六?一者财产日耗,二者虽胜生怨,三者智者所责,四者人不敬信,五者为人疏外,六者生盗窃心。
  善生,是为博戏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博戏不已,其家产业日日损减。
  放荡有六失:一者不自护身,二者不护财货,三者不护子孙,四者常自惊惧,五者诸苦恶法当自缠身,六者喜生虚妄。是为放荡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放荡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迷于妓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卑,五者多罗盘,六者首呵那,是为妓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妓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地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懈情有六失。一者富乐不肯作务,二者贫穷不肯勤修,三者寒时不肯勤修,四者热时不肯勤修,五者时早不肯勤修,六者时晚不肯勤修,是为懈惰六失。若长者、长者子懈情不已,其家财业日日损减。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关于人际交往社会关系:
  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见有过失,辄相谏晓;二者见有好事,深生随喜;三者在于苦厄,不相弃舍。
  《太子善权经》
  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有此七法,名为亲友。
  《四分律》卷四一
  化恶从善,切磋以法,忠正诲励,义合友道。
  《佛说孛经》
  佛告善生:”有四怨如亲,汝当觉知,何谓为四?一者畏伏,二者美言,三者敬顺,四者恶友。”
  佛告善生:”畏伏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先与后夺,二者与少望多,三者畏强故亲,四者为利故亲,是为畏伏四事。”
  佛告善生;”美言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善恶斯顺,二者有难舍离,三者外有善来密遮止之,四者见有危事便排挤之,是为美言亲四事。”
  ”敬顺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老先诳,二者后诳,三者现诳,四者见有小过便加杖之,是为敬顺亲四事。”
  ”恶友亲复有四事,云何为四?一者饮酒时为友,二者博戏时为友,三者淫佚时为友,四者歌舞时为友,是为恶友亲四事。”
  世尊说此已,复作项目:
  ”畏伏而强亲,美言亲亦尔,敬顺虚诳亲,恶友为恶亲,此亲不可恃,智者常觉知,宜速远离之,如避于险道!”
  佛告善生:”有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云何为四?一者止非,二者慈愍,三者利人,四者同事,是为四亲可亲,多所饶益,为人救护,当亲近之。
  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一云何为四?一者见人为恶则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大路,是为四止非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复次,慈愍有四事:一者见利代喜,二者见恶代忧,三者称誉人德,四者见人说恶便能抑制,是为四慈愍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利益有四,云何为四?一者护彼不分放逸,二者护彼放逸失财,三者护彼使不恐怖,四者得相教诫,是为四利人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同事有四,云何为四?一者为彼不惜身命,二者为彼不惜财宝,三者为彼济其恐怖,四者为彼屏相教戒,是为四同事多所饶益,为人救护。”
  《长阿含经》卷十一《善生经》
  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名为圣戒。“
  《杂阿含经》卷三七(1O44经)
  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祛,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
  《杂阿含经》卷三六(1243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