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英语翻译为什么翻译界为什么充满了一大帮鬼混的“专家”、“学者”?recognize、diploma该怎样翻译,字典、手册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2 22:08:34
英语翻译
为什么翻译界为什么充满了一大帮鬼混的“专家”、“学者”?
recognize、diploma该怎样翻译,字典、手册、教科书,、、、、十有八九都是胡扯蛋.这样的例子罄竹难书.为此,我们损失了多大的国家利益?毁灭了多少年轻人的前途?
这是为什么?
不精通英语的,不知道外交英语的,不了解近代外交史的人请勿作答.
只会人云亦云的英语教师请勿胡搅!
一楼不懂,不要来胡扯!你根本没有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
二楼、三楼,也是答非所问,不知所云!
五楼:本人就是高校教师,本人所说不是道听途说,而是本人的多年研究发现。
心态再好,固步自封,不求上进,严重损伤国家根本利益,都是罪不可赦!
英语翻译为什么翻译界为什么充满了一大帮鬼混的“专家”、“学者”?recognize、diploma该怎样翻译,字典、手册
1.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查了下美国韦氏词典的解释:di·plo·ma n.
Pronunciation: d?-'plō-m?
Function: noun
Inflected Form: plural diplomas
Etymology: Latin, passport, diploma, from Greek diplōma folded paper, passport, from diploun to double, from diploos
Date: 1622
1 plural also di·plo·ma·ta \-m?-t?\ : an official or state document : CHARTER
2 : a writing usually under seal conferring some honor or privilege
3 : a document bearing record of graduation from or of a degree conferred by a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感觉是君主亲自授予的那种有荣誉的特权,而且如果最初词义是来自于一种passport,那似乎是“特”权.有点像中国古代的”金牌令箭“?愿闻其详.
2 有关recognize,我对它的了解来源于这样一篇文章:
对“承认”与“认识到”之争的一种新解 (黄卫峰)
《上海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英文版在一处提及有关台湾与中国的关系问题时,使用的都是同一个词acknowledge,但中文版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措词,即《上海公报》中的“认识到”和《中美建交公报》中的“承认”.这也是黄安年教授与罗志田教授争论的焦点.黄安年教授认为,“上海公报中美国的‘认识到’和建交公报中美国的‘承认’是有区别的”.而罗志田先生认为,“美国政府的英文措辞既然未变,仅据中文文本的词汇改变从语言学角度考证出美国政策的‘变化’和‘区别’,这一结论恐怕不立”.问题的症结在于,美国政府的措辞究竟是否有变化?中文本的翻译处理是否恰当? 要回答上述两个问题,仅孤立地围绕“acknowledge”一词进行争论,以这一个词为根据作出判断是很难令人信服的,有必要将其置于整个语境中进行综合考察.我们先不妨对照一下该词所处的两种语境.
《上海公报》中的英文表述如下:
The?United?States?acknowledges?that?all?Chinese?on?either?side?of?the?Taiwan?Strait?maintain?there?is?but?one?China?and?that?Taiwan?is?a?part?of?China.?The?United?States?Government?does?not?challenge?that?position.
《中美建交公报》中的英文表述如下:
The?Government?of?the?United? States?of?America?acknowledges?the?Chinese?position?that?there?is?but?one?China?and?Taiwan?is?part?of?China.?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两段英文的措辞和语气是显然不同的.
首先,两个acknowledge出现的语境相差很大.从语言语境来说,acknowledge后接的结构是有区别的,《上海公报》中接的是一个陈述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看法的宾语从句,而《中美建交公报》中直接跟中方立场the?Chinese?position这一宾语.因此,在两个公报中,美国政府acknowledge的不是同一事物.而且,在《中美建交》公报中,表示“承认”的另一个词语recognize多次出现,而在这里改用acknowledge只是与搭配习惯有关,在意思上与recognize是一脉相承的.从社会语境来说,签订《上海公报》时,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仍很暧昧,而6年后签订《中美建交公报》时,应该说中美关系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签署这一文件就是为了相互“承认”各自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立场,涉及中美关系之根本的台湾问题自然也不会排除在外.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存在大量一词多义现象,其准确词义只能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acknowledge一词也不例外.对这一问题从语用学的角度进行一番研究,不难发现两者的差异.也正是基于这一差异,中文版本中才出现了上面两种不同的表述.
其次,在对只有一个中国这一“立场”(position)表态方面,两个英文本也是相差很大的:在《上海公报》中,美国只是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do?not?challenge?that?position),而《中美建交公报》中则是对中方立场从正面予以肯定的“承认”(acknowledge?the?Chinese?position).
综上所述,如果把《上海公报》中的acknowledge译为“承认”,则后面一句“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显得累赘和多余,这种情况在字斟句酌、严肃重大的国际关系文本中显然是不会出现的.另一方面,如果把《建交公报》中的acknowledge译为“认识到”,则与全文的语气显然不符.
由此可见,两个中文本中关于acknowledge的处理是非常恰当的.而黄安年教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应该说是正确的.
事实上,这种措辞差异也是中美建交艰难曲折的真实历史过程的反映.美国政府从“认识到”台湾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到直接“承认”中国政府的立场,这无疑是中美建交关系史上的一大进步,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语言是思想的媒介,语言的变化反映出来的必然是思想的变化.更何况英语是一种非常重视搭配的形合语言,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搭配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有时这种差别大得可能令中国读者难以想象.因此,在阅读和翻译外文著作时,一定要吃透原文,以语境为基础,切不可望文生义,把英语的一个词与汉语的一个词等同起来,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一对一的情况是非常少的.
而外交文件的翻译更是这样,正如施燕华指出的,“外交文件的翻译一是要求高度的精确;二是要求译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顺便一提的是,罗教授还认为,“所谓把‘acknowledge’解释成‘承认’”“无形中等于确认公报的英文本为正本,中文本不过是英文本的‘翻译’”.这一指责却歪打正着.从施文来看,当时的中文本确实是从英文本中翻译过来的,这是不容争议的客观事实,我们不得不接受.
事实上,在美国主宰的世界里,在英语横行霸道的时期,又有多少国际关系文本不是以英语为主的呢?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文件也是先用英语起草,而后才翻译成汉语的.这是世界霸权在语言上的反映.汉语要想获得与英语真正的平等地位,还依赖我国国力的增强.

有的所谓翻译家随随便便写几句自己觉得通顺的话了事,殊不知带来的无形损失其实真的很大,有的还自称“权威人士”.翻译必须深刻了解彼此之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必须仔细琢磨、推敲其中的奥妙.有的词语包含了太多太多的隐藏意义,有的时候真的是“一字之差,谬以千里”.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从英语教育的最开始就没有人重视啊!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这太能糊弄,别的学科尚可不论,外交英语怎么可以忽略呢?我国会不会因为这个问题吃过很多亏呢.或许多少年后,经过一定发展,他们会以一种专业的模式培育专业的外交英语人才,在他们接受外交英语的最初高等教育的时候,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习文化和历史上,这是我的看法.学海无涯,愿得指教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