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孔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06:59:02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孔子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孔子
今天我们如何评价孔子?——兼谈孔子学院现象

  从现在向古代追溯,中国人对孔子的评价大致经历过6个时期.
  董仲舒之前,是平等差胜期.所谓平等,即儒学尚未独尊,孔子与其他9流10家代表人物基本处于平等地位.所谓差胜,意思是略胜一筹.由于孔子四处游走,专向执政者推销学术,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七,籍贯遍布当时华夏大陆的大部分国家,又到处宣扬老师学说,所以名声上占很大便宜.从董仲舒到“五四 ”,是绝对尊崇期.对孔子的评价,不管来自官方还是民间,都是“素王”称号——比掌实权的皇帝还高贵的知识王、思想王,后干脆上升为“大成至圣先师”.“ 五四”是绝对批判期.以“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吴虞为代表,包括早期共产党人陈独秀、早期自由主义者胡适、早期白话文学家鲁迅等,基本上都对孔子持批判态度.“文革”及前17年,是暧昧、犹疑和摆荡期.所谓暧昧,是态度不明朗;所谓犹疑,是不知道怎么做好;所谓摆荡,是一会儿东一会儿西.原因在于,学术不是客观研究而随最高领袖的指示定夺.在毛泽东没有确定采取何种态度前,学界中人只能猜测.就连解放后被指定为代替鲁迅地位的文化班头、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也不敢随便置喙.直到毛泽东愤怒道出“孔学名高实秕糠”,你“名曰共产党,崇拜孔二先”时【1】,郭才明白,秦始皇不能批,孔子不能赞.“批林批孔”是绝对否定期,孔子被戴上“复辟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去年以来,孔子名声又扶摇而上升,正在走向新一轮迷信.有人在大众传媒上瞎讲《论语》却能走红,就是最明显的表征.
  上面6个时期共产生了4种评价(因为暧昧、犹疑和摆荡不算评价):一是孔子被平等视为一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一是绝对尊崇并匍匐于孔子脚下,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一是绝对批判;一是彻底否定.从4种评价又能发现一条规律:不同评价都是在不同社会集体心理气候中发生并展开的.在第1种评价中,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基本处于变动、开放和进步时代,各种学术大体可以百花齐放.在第2种评价中,中国社会进入固定、僵化和退步时代,所有学术被取缔,科学也被视为“玩物丧志”之物,只剩下了儒学和“科举”.在第3种评价中,中国社会亦处于变动、开放和进步时代,各种学术可以自由讨论.在第4种评价中,社会(如“文革”)又进入固定、僵化和退步时期,学术也处于了单调的“黄茅白苇”之中.
  如果今天某些“砖家”和教授能像董仲舒先生那样,靠自己油滑的三寸不烂之舌,或靠销量大增、疯狂敛钱而又试图充当“社会主义繁露”之类的大作,来使儒学重新定于一尊,而中国所有的传媒、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也全都傻到箭穿雁口、默不做声的地步,那么,中国社会是有可能重新回到“绝对尊崇期”或“第 2种评价”之中的.这当然是一种倒退,一种悲哀!但如果真的回到了这种社会和这个时期,这些伪董仲舒先生们也绝对没有什么好果子吃.最先倒霉的一伙,很可能就是他们!【2】
  但,这只是他们一厢情愿的设想.
  首先,做董仲舒是需要勇气的,而今天这些所谓的董仲舒们,我敢说,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他们要的只是钱和名,而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要求独尊儒术而与马克思主义叫板,只能从旁敲边鼓,糊弄民众.其次,是传媒、知识分子和工农大众也不可能全都默不做声,任随他们信口雌黄.“嘻,不要以为穿上了红马甲,就认不出你了?”

  如前已知,历史上对孔子的评价是多样的而不是一种,也不是只能尊崇不能批判.
  事实上,平等视孔子为学术大师之一,或直接批判孔子,都不会亡国,相反倒是在皇帝命令(如刘彻、朱元璋)下的绝对尊崇,或政治操纵(如江青等)下的绝对否定,才会走向“万马齐喑”的亡国边缘.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府鼓励下,中国学界对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都开始了再认识、再探讨和再重建工作——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成功范例——难道到了孔子这里却必须止步?我的看法是,不会的.孔子和儒学不但没有穷尽真理,相反还是许多谬误的滋生地和许多思想垃圾的来源场.还有,在一个多元或正在走向多元的世界里,再怎么愚蠢的人,也不会拿孔子和儒学来取代现代文明.就连当今最守旧、最胆大妄为的所谓 “新儒学”的大师们,也不敢.因此,孔子和儒学是可以评价的,问题只在于如何评价.如何评价,又牵涉到为什么评价.不解决为什么评价问题,如何评价就是一个悬空的无定准现象.
  为什么今天要评价孔子?
  主要原因,我认为,是要摆脱古代宗法专制社会而进入现代公民社会——这是世界大势,“十七大”以来,也是政府和中央政治工作的重心.要进入现代公民社会,就得从现实出发.一方面,不能割断历史,搞虚无主义,赤条条进入.事实是,赤条条进入不可能,无非一种“速成失败法”而已.因为人进去了,新的思想观念没有进去,是白搭.另一方面,也不能带着儒家思想进入,因为儒家思想是古代宗法专制社会的伴生物和副现象,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更与强调个人权利和民主自由的现代公民社会格格不入.如果人进去了,但思想却钻在儒家牢笼里,那么,中国社会迟早还会回潮,算什么进入?
  要从现实出发,就必须直面孔子,因为孔子是古代宗法社会中人,而其学说又在专制社会被指定为思想武库和思维框架,统治了中国几千年.要进入现代公民社会,也必须直面孔子,因为孔子所宣扬的那一套“恪守礼法、效死君主”的依附性观念,是进入现代公民社会的大忌,是“解放思想”的大敌.当年共产党“ 闹革命”,为了解构儒家观念,建立同志关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今天要改革官僚系统根除腐败,建立公平公正机制以及和谐社会,也得花大力气才行.如果不直面孔子,不客观评价其学说,将很难消除其浓重阴影.如同砒霜不能治感冒一样,在宗法专制社会产生的、以劝诱(并威逼)个人放弃自我权利和自由意志为旨归的孔子思想及体系,不但与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也不可能适用于正在提倡并努力创建的和谐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到底如何开始评价孔子?
  我认为,学界必须做的工作是:
  首先,搞明白《论语》到底是一部什么书,最起码要知道,其中哪些是孔子的事迹和原话,哪些是别人伪造的.孔子思想寄寓在《论语》之中,不错,但如果今本《论语》是赝品,是经过弟子或弟子之弟子改窜过的东西,那我们何从知道孔子原来的思想,又何从评价呢?
  从《史记》和《孔子家语》所提供的材料,从柳宗元、陆象山和崔述的疑问,特别是,从近年来对郭店楚简和上博楚简的发现和研究等综合来看,《论语》虽不完全是赝品,但确实是一部值得怀疑的作品.对此,中国学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供参考.如李零的《重见七十子》就是近年来较早把视线投向这一领域的专题论文【3】.又如,笔者的《:孔子弟子博弈之成果》也将问题引向深入.其考察矛头所向,直指战国末期儒学内部的争论【4】.与此同时,海外汉学家的研究,尤其如美国学者(E. Bruce Brooks和A. Taeko Brooks)的《论语辨》(The Original Analects)更值得注意【5】,因为,“旁观者清”是也.
  从这些论文和著作中,可以发现,《论语》不全是孔子的言论,也不全是第一代学生的笔记,而是“层累”地形成的.它至少包括了孔子、孔子弟子和孔子弟子之弟子三代人的思想.若结合《论语》、《孟子》、《仲尼弟子列传》、《荀子》、《韩非子》等文本来看,情况就更复杂了.随着一些事实在晦暗背景上的逐渐凸现,一条线索也逐渐清晰.这就是,孔子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弟子之间,为了争夺儒家领导权和《论语》阐释权,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斗争.择其荦荦大端而言之,有卜商、颛孙师、言偃等联手推举有若来与曾参对抗以争夺领导权而失败的事实,有曾参和有若争风吃醋的事实,有有若最终失位和无可奈何的事实,有曾参掌控了儒家学派之后,其门生对《论语》公然改窜的事实,有曾参门生对宰予、子张、樊须、子路、有若等丑化的事实,有子思(孔子之孙)接掌《论语》阐释权后试图为孔门1期学生(自己的叔叔伯伯)平反的尝试,有曾参一派支流众多在战国末期蔚为大观的事实,又有荀子、韩非对儒学内部恶浊状况论析和批判的事实…… 归纳之,尤有两个事实必须提请注意:一是曾参这个孔门3期的学生,在孔子逝世后弟子们第一轮争斗中取得了绝对胜利.他不仅篡夺了儒家领导权,而且和自己的弟子将《论语》彻底改窜过一遍;二是到了战国末期,儒学已不再是“八派”而是“十一派”【6】.在十一派中,“曾参/子思/孟子”派俨然已成为主流.这是一场围绕《论语》的长达240多年的激烈博弈!
  由上可见,庞杂莫名的《论语》中,到底哪些是孔子的?哪些是弟子和弟子之弟子塞进去的?孔子原意如何?为什么被重新阐释或篡改?重新阐释和篡改后意义又如何?其弟子和弟子之弟子塞进去的是哪些东西?为什么要塞?这些塞进去的东西在《论语》中占多大成分,是主导的还是次要的?董仲舒以后,儒家继承的是孔子的还是其弟子或弟子之弟子的东西?如果是其弟子和弟子之弟子的东西,是哪些东西?是哪些弟子的?为什么如此?这些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么评价孔子?
  其次,如果按照今本《论语》来阐释,并依此来评价孔子,就必须将《论语》放进现代性的离心机里摇晃,分离出各种成分,然后仔细考察每一种成分.
  在考察中,必须做好下述工作:第一,剔除那些教人无原则服从君主(在上者)权威、歌颂人身依附的强制性成分;第二,认真爬梳,看其中是否有哪怕一丝丝的提倡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的成分;第三,仔细寻找,是否有一丝丝传承人类基本科学知识(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的成分.若这些都没有,第四,再仔细寻找,看是否有传承生活经验的成分;第五,是否有传承某种宇宙体验和生命体验的成分.若这两项有,则应进一步质疑,这些生活经验和宇宙体验是在好听辞令(如忠、孝)掩盖下教人世故圆滑、俯仰混世、苟且偷生呢,还是教人理性地对待?在涉及自我权利、个人自由与国家意志、君主权威冲突时,是教人屈从、隐忍,还是正当地争取?如果该分离的分离了,该剔除的剔除了,该爬梳的爬梳了,该质疑的质疑了,评价就好开展了.
  做好这些工作,也许才是评价孔子的起步.

  在评价过程中,笔者认为,还必须保证一个前提并反对三种偏向.
  一个前提是,改称孔子为孔丘并克服意气用事的逆反心理.
  改称孔子为孔丘,这完全符合他老先生“必先正名也乎”的教导.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都可以直呼其名,为什么孔丘不能?改称孔丘,一字之差,不仅是当代学术规范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将研究对象请下神坛,使研究者不再采取仰视目光,不再跪着研究,而是和被研究者处于平等地位.试想,在孔素王、孔至圣先师、孔领袖、孔主席等名称的震慑下,研究者除了沐浴其光辉并感激涕零外,还怎么客观评价?克服意气用事的逆反心理,是指平心静气,以理性眼光,以未来公民社会的眼光,来看待孔丘.既不能因为几千年宗法专制社会无原则地吹捧孔丘,今天就一定要对着干把他扫进垃圾堆,甚至食肉寝皮,也不能因为“五四”前贤、毛泽东等严厉批评或怒斥过孔丘,今天也一定要恢复其地位,让他重新进入神龛.
  三种偏向是:“愤青”式“保孔”、冷漠无知式“待孔”和为我所用式“颂孔”.
  就第一种言,从大前年开始提倡从传统文化寻找振兴中华的本土资源以来,有些人就将孔丘锁定为捍卫对象,看成自己的禁脔或私产,认为中华文化=儒家文化=孔丘【7】.评价孔丘不取得他们的批准或没有按照其口径,动辄就会遭到“愤青”式谩骂.他们会抛出多顶大帽子,祭起数面杏黄旗,说你抵制传统文化,甚至阴毒地说你是汉奸.如果有可能,他们可能还想效孔丘诛少正卯之法,借政府之力将你殄灭.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学术态度!孔丘借鲁公之手除掉不同学派领袖和不同政见者,开了用屠刀解决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恶例,已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果今天的“愤青”还想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那就比孔老夫子更下作.可喜的是,今天毕竟是21世纪而不再是“家=国”的春秋时代,指导思想也早已改换为马克思主义而不再是孔丘主义了.
  就第二种言,有人认为,孔丘是谁,没听说过?现在啥时代了,还整天孔子孟子的,烦不烦啊?评价他不影响吃饭,不评价也不影响拉屎,为什么要评价呢?有这时光,不如炒炒股,打打麻将……对孔丘表现出极度的厌恶和冷漠.这不是一种直面现实的负责任态度!要知道,这好像与你无关,实则密切相关.因为,如果孔丘思想全面复辟,那你老兄的日子也别想滋润.你得赶紧屁颠屁颠地从炒股大厅或麻将房回家,唯唯诺诺满足你父亲训斥你的欲望,或上殿面君,山呼万岁.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处处是陷阱,挑出任何一句话都可置你于不忠不孝之死地,看你敢“牛”还是敢“不牛 ”?
  就第三种言,有人借孔丘之名申请项目欲做首席专家,有人想成立儒教协会混个会长,有人与出版社上下其手,借阐释《论语》捞大钱,手段很多,数不胜数.这不是评价而是利用——利用孔丘也利用了媒体!这些人很会抓人眼球,也最擅长做秀,常常表现出一副代圣人立言、代政府造势的表情和架势,迅速将好处攫到手.如果你对其不满,他们会说,全世界都成立孔子学院了,你还如此迟钝?其实所谓孔子学院,并非狭义的儒家学院.据我了解,它们主要是为了和中国做生意开发中国市场而办的,不是为了学习什么儒家文化.它们打着孔子之名,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学院,学习包括儒家在内的所有中国文化(含少数民族文化),或者是汉语学院,以学习汉字汉语为主,或者是名在此而意在彼,将中国小留学生聚在一起,随意取一个有广告意味的高雅名称,以方便管理并圈钱,还有的更糟糕,从报纸可知,似有成为间谍学院的嫌疑……儒学“愤青”心目中渴望的那种纯粹为了复兴儒学的孔子学院,全世界至今一所也没有.要有,也得等他们有了钱有了闲,自己出国去办,但能否招到学生又当别论.因为贩卖儒学骗钱,在外国不吃香,不管西方人、阿拉伯人、东南亚人,都不像中国本土的老百姓那样好蒙.
  三种偏向,第一和第三有相通之处,均以颂孔为宗旨.而一旦开始“颂”,研究者的主体性就全然丧失而被研究者也就成为讴歌对象(而不是观察对象).他无法评价只能赞美,虽振振有辞色厉内也厉但自己并不知道所讲的是什么.第二种似乎无关痛痒但实则有害,无形中消解了自我与大众的警惕性,当祸水到来时可能被湮没却不知就里.
再问: 可不可以历史化一点 这是历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