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写出四面楚歌,煮豆燃萁,背水一战,卧薪尝胆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5 21:19:26
写出四面楚歌,煮豆燃萁,背水一战,卧薪尝胆的故事
写出四面楚歌,煮豆燃萁,背水一战,卧薪尝胆的故事
四面楚歌: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   因为这个故事里面有项羽听见四周唱起楚歌,感觉吃惊,接着又失败自杀的情节,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例如某人因经常与坏人为伍,不事生产,游手好闲;但后来却被那些坏人逼迫得无以为生,求助于别人时,别人也因他平日行为太坏,绝不同情更不理睬,这人所处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学校里讨论学术问题,其学生不学无术(成语,意即没有学术)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同学们群起而攻之,这学生便完全处于孤立地位,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脚踏实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错,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运了.   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项王的敬佩,思念之情.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煮豆燃萁: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妒忌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背水一战:《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说,韩信是楚汉战争中的军事奇才.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率数万新招募的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赵王和大将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占据了太行山以东的咽喉要地井陉口,准备迎战.井陉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道,两边是山,道路狭窄,是韩信的必经之地.赵军谋士李左车献计:正面死守不战,派兵绕到后面切断韩信的粮道,把韩信困死在井陉狭道中.陈余不听,说:“韩信只有几千人,千里袭远,如果我们避而不击,岂不让诸侯看笑话?” 韩信探知消息后,迅速率领汉军进入井陉狭道,在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来.半夜,韩信派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旗帜,从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后方埋伏,韩信告诫说:“交战时,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红旗.”其余汉军吃了些简单干粮后,马上向井陉口进发.到了井陉口,大队渡过挠蔓水,背水列下阵势,高处的赵军远远见了,都笑话韩信. 天亮后,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率众开出井陉口.陈余率轻骑精锐蜂拥而出,要生擒韩信.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陈余下令赵军全营出击,直逼汉军阵地.汉军因无路可退,个个奋勇争先.双方厮杀半日,赵军无法获胜.这时赵军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自己大营里全是汉军旗帜,队伍立时大乱.韩信趁势反击,赵军大败,陈余战死,赵王被俘. 战后,有人问:“兵法上说,要背山、面水列阵,这次我们背水而战,居然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韩信说:“兵法上不是也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背水一战是韩信的大阴谋
[1]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车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文献出处:《史记 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夫妇在吴国,对夫差恭恭敬敬,相传他在吴3 年,为吴王夫差驾车养马,夫人打扫宫室,住在潮湿的囚室,极尽屈辱.伍子胥多次建议吴王夫差将勾践杀掉,靠着伯嚭的保护,才免于被杀,终于得到赦免归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报仇,于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①这就是历史上相传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勾践身自俭朴,"出不敢奢,入不敢侈","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于政,"未尝一日登玩".他自己耕田而食,夫人织布而衣,节省开支,以增强国力. 勾践返越后,大力发展生产,繁息人口.他下令10 年不收租税,让百姓"居有三年之食".奖励生育,以繁衍人口.禁止壮男娶老妇为妻,老男娶壮女为妻.女子17 岁不嫁,男子20 岁不娶,父母有罪.妇女将分娩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接生.生男孩,送给两壶酒、一只犬;生女孩,送给两壶酒,一只小猪.若一胎生两个,官府供给衣食,若一胎生3 个,官府给请媬姆喂养.对鳏寡孤独都有相应的照顾②.缓刑薄罚,以安定民心. 整饬内政,招贤纳士.重用文种、范蠡、计然等人.选国内"达士",给以上等住宅,供给上等的衣食,使他们为国效忠出力.招募贤才,有从诸侯国来越的游士,勾践一定在宗庙中举行隆重的接待礼,并根据各自的特长任用.如勾践以文种治内政,范蠡治军事、外交,计然管理财政等. 加强军事训练.按里闾的行政组织征集、编制兵员.制造利剑强弓,训练"习流"水军.用重赏严刑教育士卒勇于听命,乐于立功,"进则思赏,退则避刑"①,建筑城郭,加固边防. 这就是勾践实行的"十年生聚,十年教养"的策略. 与此同时,勾践听从大夫扶同"亲于齐,深结于晋,阴固于楚,而厚事于吴"的外交策略②.在"厚事于吴"的方针里,主要实行文种的"九术"中有关的计策,即"重财币以遗其君,多货贿以喜其臣",经常送些玉帛珍玩给吴国君臣,使他们高兴;"贵籴粟稾以虚其国",勾践回国后假报国中受灾,向吴国借粮1 万石.次年越国选上好的粮食,经过蒸熟后还给吴国.吴国见越粮种优,于是用来作种子,致使吴国无收;"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越国向吴献上西施、郑旦二美女,夫差由是荒于政事;"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勾践派3000 木工到山中伐大树,并将所伐木材雕刻上花纹,然后献给吴国.夫差用这些木材,大兴工程,修造宫殿,耗费民力;"遗之谀臣,使之易伐","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加深夫差、伯嚭与伍子胥之间的矛盾,使夫差逼伍子胥自杀,除掉了阻挠同越亲善的忧患③. 越国一方面积极支持夫差北上同齐、晋争霸的方针,一面暗中同齐、晋、楚等国联络通好.为了麻痹吴人,越国还对楚佯攻一次,楚国也派兵追击越军.吴、楚是世仇,吴人见越攻楚,对越更加放心. 越国经过多年的准备,兵强马壮,只等有利时机,向吴发起攻击,以雪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