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蝈蝈与蛐蛐》 诗人是怎样描绘“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3 21:42:06
《蝈蝈与蛐蛐》 诗人是怎样描绘“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的?
《蝈蝈与蛐蛐》 诗人是怎样描绘“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的?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到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诗人没有直接对蝈蝈和蛐蛐的声音进行描绘,而是非常巧妙地将草地/盛夏/草丛/严冬/火炉串在一起.这些看似不相干的词汇被蝈蝈和蛐蛐的乐音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整篇精巧的诗歌.
这首诗没有太深邃的含义,它的主旨就是两节的首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怎么表现这两句话呢?诗人写了盛夏树林中的蝈蝈和严冬火炉旁的蛐蛐.一热一冷的交替正代表了四季的更迭,大自然的生机不会因夏日溶金的高温和严冬脆铁的酷寒而消逝.
描述一个物事,可以采用正面描写,也可以采用侧面描写.
例如《老残游记》里描写小玉的声音,着了以下笔墨: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其中的”声音初不甚大“”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些是对小玉声音的直接描写;而”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不畅快“则是对声音的间接描写.
蝈蝈与蛐蛐主要以间接描写来表现蝈蝈和蛐蛐的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