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1】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人.问他赚了多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31 05:27:41
【1】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人.问他赚了多少?
【2】有一种体育竞赛共含M个项目,有运动员A,B,C参加,在每一项目中,第一,第二,第三名分别的X,Y,Z分,其中X,Y,Z为正整数且X>Y>Z.最后A得22分,B与C均得9分,B在百米赛中取得第一.求M的值,并问在跳高中谁得第二名.
【1】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人.问他赚了多少
【1】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人了.问他最后的收益是多少?即他赚了多少钱?
提示:这是国外某著名商业公司的一道面试题,考查的不是你的数学计算,而是看你会不会在经济活动中将“如何获得最大利润”放在首位来思考,也测试你在纷杂的交易过程中能不能明确自己的位置.据说这道题测试过上千人,正确率不足5%,认真考虑,仔细作答哦!
答案:负2元,就是说亏了两元.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商品的价值在交换的过程中是会变化的.这里要考虑到成本核算的问题,就是说鸡的成本不是一成不变的.
(i)第一次8元买进,对他来说(也对以后要与他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是8元.然后以9元卖出,这时赚了1元,这里是很显然的,没有疑问.
(ii)请注意,接下来这句话是关键:买走鸡的人(我们称之为B好了)花了9元才买到的这只鸡,所以此时对B来说(也对以后要与B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就是9元了,如同一开始那人(我们称之为A好了)花8元买到鸡的时候鸡的成本就是8元的道理一样.
(iii)这时A又从B处将这只成本是9元的鸡以10元买了回来,如果我们从B的角度想,就是B把9元买到的鸡以10元卖掉了,B赚了1元,相对地就是A亏了1元.
(iv)现在A手里的这只鸡是花10元买回来的了,所以对A来说(也对以后要与A交易的人来说),鸡的成本又涨到10元了.
(v)最后A将这只成本是10元的鸡以11元卖给了另一人(就叫C吧),和(i)的道理一样,赚了1元.
然后总结一下:(i)时赚1元,+1;(iii)时亏1元,-1;(v)时赚1元,+1.一共+1-1+1=1元.
所以可以说A这家伙脑袋进水了,(i)之后就已经赚到1元了,步骤(ii)至(v)都算白干了,没有效率.
这道面试题在测试中回答利润是2元的肯定是面试失败者;
回答3元的更加不可思议,因为连自己什么时候追加了成本都不知道,肯定也是失败;
回答1元者,恭喜你,不属于脑袋进水的范畴.
我们现在来看,鸡在C手里,是他花11元买的,就是说现在鸡的成本又涨到11元了.如果一开始A就把当时在他手里成本还是8元的鸡以11元卖给C,同样可以达到现在的情况(鸡在C手里,成本是11元),就是说A原本能赚到3元的,现在只赚到1元,所以在整个过程中A其实是亏了2元的(就是说没有得到本来应该得到的利润,也是一种变相的亏损).
如果有人不明白我再具体解释一下这2元亏在哪里了.
把ABC三人的收支情况列个表:
A 8支 9收 10支 11收
B N/A 9支 10收 N/A
C N/A N/A N/A? 11支
如果不执行上面的步骤(i)至(v),而是直接卖给C的话,则只有A的“8支11收”和C的“11支”(上表中蓝色部分)的交易发生,则其他的收支状况是多余的(上表中红色部分),就是这些多余的交易导致了A的亏损:如果直接AC交易的话,根本没有B参与其中(B应该收支平衡),但事实情况是B赚了1元(B 9支 10收),这1元就是A亏的;如果直接AC交易的话,A也没有必要从B那里把9元卖出去的东西再花10元买回来(A 9收 10支),这里亏的1元也得A自己埋单.由此就可以看出A是亏了2元.
有人会在一点上有疑问:如果没有步骤(i)至(v)的交易,鸡的成本也不会涨到11元,也就没有“应该赚3元”的概念了.
这种想法是错的,B和C在买A的鸡的时候,都不知道鸡原来的成本,他们认为出9元(B)和11元(C)买这只鸡是划算的,或者说就算他们知道鸡的成本,仍然愿意出此价钱购买.所以如果A直接找到C,就可以11元把鸡卖给他,C不会管A是多少钱买到这只鸡的,他只关心自己的出价,就像你看到称心的商品想买下来的时候会在乎商家净挣了多少钱么?你一定只是想“恩,这价钱我可以接受,买了吧”.所以说C会11元买这只鸡,和A之前与B的交易完全没有关系,是他的个人行为.也就是说就算没有步骤(i)至(v),只要C买了这只鸡,鸡的成本就会涨到11元,就会出现“A应该赚3元”的情况.
这道题目貌似很简单,但也容易落入思维陷阱.先介绍正确的解法.
1.设买进为-,卖出为+
那么-8+9-10+11=2元.你的钱包多了2元啦.
2.本来你应该赚11-8=3元.但是中途被“中间人”赚了1元(追加成本,也就是9-10),所以你得了2元.即11-8+9-10=2元.
3.第一次买卖赚了1元所以+1,第二次买卖是关键,如果你认为确实折了1元,所以-1.此时鸡的成本已经被你认为是9元,(“9元的鸡,10元买了,岂不是赔了1元”当你这样想的时候其实已经默认"鸡应该是9元的鸡而不是10元的鸡")最后当你11元卖出,必须是11-9=2元.这就是10不能被11减的原因. 即9-8+9-10+11-9=2元.
虽然思考不同,但每种解法都从-8+9-10+11演化而来.

PS:错误观点一:1元利润
“8元买入,9元卖出”=1
“9元卖出,10元买进”=-1
“10元买进,11元卖出”=1

PS:错误观点二:0元利润
8块买了,9块卖了,赚了一块
又花10块买了,倒贴一块.
11块又卖了,赚了一块.
没倒贴也没赚!
ps:错误观点三:3元利润
8块买了,9块卖了,赚了一块
又花10块买了,倒贴一块.此时保本
11块又卖了,原来8块,岂不是赚了3块?
ps:错误观点四:6元利润
鸡的购入价格为8元,而最高可卖11元
也就是说此人一次交易应该可以最高攥到3元
这么说第一次交易就损失了2元利润
而他第二次交易的时候,以10元的价格进货
明显在进货阶段也损失了2元
所以此人两次交易应该攥得6元利润.
ps:几个观点都把从口袋里拿的刚刚赚的准备再次投资的1块钱算成亏了1元,但你别忘了鸡还在我手里,而且我卖了11元,也就是说我不仅收回了我的投资1元,而且还赚了1元,你怎么能说亏了1元呢.就算把投资的1元说成亏了1元,收回成本的时候你也应该+回来,于是+1(第一次交易)-1(追加投资)+1(收回成本)+1(利润)=2元.
总评:归根揭底,算错的原因都在于违法了会计学中最基本的准则--“有借必有贷”.通俗的说:买卖一 次算一次交易行为!买卖必相应.
“9元卖出,10元买进”!并不是一次交易行为,要不然“8元买入”和“11元卖出”没有上下也没有因果关系,不能对应.所以题中交易行为有2次.不能随便拆来拆去.即:
“8元买入, 9元卖出”=1
“10元买入,11元卖出”=1
这样问题就简单了把.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PS:这个问题虽然简单,却说明了日常经济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频繁的交易行为会增加交易成本”.当然交易成本始终都会存在,如何尽量减少这种现象是投资者和经理人考虑的事情.呵呵!另外为题中的人叫屈,如果知道11元能卖掉,还会卖给中间人吗.这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也是么有办法啊.有2句名言说得好!(其实是偶说的)
“世上一定有一个最适合我的新娘,但她在哪儿呢.”
“结婚是因为她可能适合我,离婚是因为她肯定不适合我.”
【2】M=5,C第二,由B得过第一,P1
【1】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人.问他赚了多少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人.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人了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卖给另外一个人.问他赚了多少? 英语翻译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人,问他赚了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问他赚了(  )元 一个人花4块钱买了一只鸡,7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8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问他赚了多少? 一个人花8块钱买了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问他赚了多少? 一人花8块钱买一只鸡9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花10块钱又买回来了11块钱卖给另外一个人.最后赚多少 你绝对算错的一道题一个人花四块钱买了一只鸡,七块钱卖掉了,然后他觉得不划算,花八块钱又买回来了,十一块钱卖给另外一个,问 一人4块钱买一只鸡,7块钱卖掉,觉得不划算,花8块又买回来,11块钱卖掉,他赚了多少? 一个老农用9块钱买只鸡,10块钱卖掉.后来觉得不发算,然后11块钱买回来.然后又以12块钱卖给了另外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