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急需一篇关于汶川地震的征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1 05:28:52
急需一篇关于汶川地震的征文!
要切合实际,要写出国家的领导方针,领导人,人民,的行动.要贯穿5月12日到现在.
要有这些名词出现:全国哀悼日.不抛弃,不放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等.
急需一篇关于汶川地震的征文!
日本著名灾害学家寺田寅彦早就正告人们:天灾总是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降临.昨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截至昨晚10时撰写此文时,汶川县城与外界的交通通讯仍处于中断状态,四川全省死亡人数已经超过7000人.这是32年来四川省内发生的烈度最大的地震,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发生在我国境内的烈度最大的地震,其所造成的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现在还难以估计.在此,早报向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同胞表达深切哀悼,向受伤的同胞表达真诚慰问,向地震发生后抢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的军队及武警指战员表达我们的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对汶川地震反应快捷,胡锦涛总书记迅速做出救灾抢险的重要批示,温总理立即飞赴灾区指导救灾,并在飞机上向全国人民发表重要讲话以安定人心.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救灾二级预案,多个中央部委迅即部署和实施了首轮救灾举措……我们坚信,通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国一定会尽最大可能减少本次地震的损失.
汶川大地震的冲击余波波及大半个中国,甚至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都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在上海,包括早报所在办公大楼在内,中心城区众多高层写字楼宇,也不同程度“品尝”到了余震带来的震感和短时的惊慌失序.
眼下,早报和广大市民怀有同样的心情:一方面高度关注灾区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危,祈祷灾区民众能尽量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则关注本次地震对上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此,昨晚早报评论员连线华东师大灾害学知名专家罗祖德教授,就有关地震灾害的问题进行了交流,罗祖德教授的研判与本市官方在第一时间发布的结论相吻合.
历史上看,有记载的震源在上海本地的地震只有一次,距今已有400多年,震级为里氏3.7级,算不上破坏性级别.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上海出现过几次地震,但震源均不在上海本地,只是受余震影响而已.众所周知,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但上海所处的地理位置却属于国内少震、弱震地区之一,因此,无论是地理板块结构、地震历史,还是从现状计,汶川地震在上海引起“连锁反应”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广大市民无须过度惊慌.
对自然灾害作地理学分类,旱灾属片(面)灾害,水灾属线灾害,地震则属典型的点灾害,因而在同一时期内,地震不可能在国内多个地区大面积发生.然而,尽管这个判断来自科学,尽管上海处于“非地震带”地理区位,并不是说上海的市民和政府对地震灾害可以不加理会,可以高枕无忧,恰恰相反,由于上海开埠至今,从未发生过大地震,历代上海人对地震的破坏性缺乏直接感受,防震救灾预案亦未经受实践考验,因而可以想见,无论是市民和政府,对防范地震的警惕性到预防知识都是需要提高的.本次汶川大地震,正好为上海提个醒,从政府的防震预案到市民防震知识的普及,都是一次很好的补课机会.
在上海,我们尚有补课机会,但是对于灾区的人民来说,是否有补课机会已经退居其次,他们当前最需要的,是我们最及时的帮助.在同胞遭遇如此巨大灾难之时,我们理应伸出援手,助他们一臂之力,以共渡时艰.每一个市民应该明白,帮助受灾同胞,就是在实实在在为国分忧,就是实实在在体现同胞手足之情.
市场经济的发展,已经使我国地区之间无论经济关系还是人文关系都更为紧密.在此次灾难的主灾区四川地区,来沪务工人员即有数十万人,他们为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朽贡献,发生在他们家乡的灾难,某种程度上,也是上海的灾难.问候身边的四川人,他们的情绪我们感同身受.灾难的发生地很远,但是灾难的气息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人没有理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从来国难兴邦.在现代化道路上,我们所遇到的每一次天灾人祸,都是一次次学习的机会,一次次心与心的凝聚.它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人走向成熟的磨难,在灾难中,我们再次学习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