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如何评价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13:53:56
如何评价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
如何评价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成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7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神七”的成功发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奥运会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 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改革开放30年之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7)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8)
  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执政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经验在于中国遵循了经济增长“四色定理”.中国和世界发展历史充分证明,经济增长“四色定理”——和平稳定、开放结构、人力资本、结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充分必要条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遵循“四色定理”,经济就发展,社会就进步.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教训
  70多年前,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在我国,唯一真正宝贵的,是自然资源和人民大众.”用这句话来来理解当前的中国也是恰如其分的.在过去30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如果说我们有什么真正没做好的,就是在自然资源、环境和劳动群众的权利和福利方面,索取的过多,给予的太少.具体来说,首先是环境代价太大,资源过度消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发展是要有代价的,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它对世界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其代价就是中国资源与环境的严重损坏. 其次,贫富差距拉大,劳工权益受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赵人伟和李实领导的收入分配课题组在18年时间里所做的三次大范围收入分配调查结果显示,从1988年到2002年,无论是农村和城市的基尼系数,差距都在拉大.有关统计也表明,近30年来,内、外资企业年产值平均增长超过10%,而除垄断国企外的劳动者年工资增长率仅为1%-3%.这些情况都说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没有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比增长. 再次,社会道德环境出现了让人忧心的状况.近年来,每年因信用缺失而增加的交易成本,据估算约占当年GDP的10%还多.
  改革开放30年之十大思想转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社会经济思想理论也发生了积极转变. 第一、毛泽东思想转向邓小平理论.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南.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并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变化,提出了改革开放新的发展理论. 第二,阶级斗争理论转向经济建设理论,经济建设成为党的基本路线.随着时代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取代民主主义革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今天,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主流. 第三,国际战争理论转向国际和平理论,中国进入和平发展的年代.对于世界形势的判断决定一个国家的基本战略,20世纪前中期是美苏争霸的冷战时代,国际战争危险依然存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政治发生重要变化.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正确提出和平是世界主流的判断.从而为中国和平发展、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第四,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开始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新中国建立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由于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竞争,也缺乏市场灵活性,加上帝国主义封锁,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计划经济理论转向市场经济理论使中国经济变得更有活力,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五、自力更生理论转向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经济全面走向世界.自力更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也使中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然而,一个国家的资源和市场总是有限的,转向开放无疑会增加发展的资源与空间,对外开放理论使中国走向世界.以往,中国对跨国公司抱有敌意,把跨国公司看作帝国主义的工具.随着改革开放,敌视跨国公司理论转向国际合作理论,跨国公司开始大量进入中国. 第六、社会公平理论转向社会竞争理论,社会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重要基础之一是公平理论,然而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候,强调分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由公平理论转向竞争理论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需要,也是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逻辑基础. 第七,农村化理论转向城市化理论,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中国曾一度出现农村化理论,大量城市人口随着上山下乡从城市流向农村.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化理论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 第八,均衡发展理论转向非均衡发展理论.毛泽东时代,中国比较注意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是均衡发展理论的代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转向非均衡发展理论,片面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和“以人为本”,导致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环境恶化、社会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失衡. 第九,平衡人口理论转向非平衡人口理论.以往中国的人口结构是自然增长,尽管一段时期内由于长期战争后的补偿性增长和经济结构引起的社会性增长叠加,造成人口增长较快,但“正三角形”人口结构基本是基本合理的、可持续的(中国距离人口饱和上限还有相当距离,且会像其他国家那样进入自然下降过程,呈正态分布).相反,非平衡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使今天的中国人口结构呈现“倒三角形”,贫困老龄化的中国逻辑上难以持续. 第十,工业经济理论向服务经济、绿色经济理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工业化发展理论和增长方式有效率,但是没有和谐持续,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以人力资本为主要增长来源的服务经济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主要问题,北京开辟了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路,这也是目前所有先进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不过,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域在城市,“三农问题”仍未解决.以原生态农业、可循环工业和可持续的服务产业为特征的四川遂宁的绿色经济道路,不但解决了“三农问题”、中国西部发展问题,也解决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
  1、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2、1979年 设立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3、1982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4、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5、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6年12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规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
  6、
  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赵紫阳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7、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决定性的因素,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同时规定了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8、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通过《 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9、1993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11月11日—14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0、1993年 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我国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从1995年开始又对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逐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加之2002年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我国基本上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这是我国建国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涉及范围最广、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重大制度创新.
  11、1993年 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12、1994年 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4年1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
  13、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医疗卫生系统也开启了改革的历程.医改的核心思路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医改的政府态度是:给政策不给钱.其政策为药品可加价15%,以弥补政府投入之不足.上世纪90年代,医改再掀波澜.1992年9月,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意见,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 2000年,改革逐渐向纵深发展,触及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200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八部委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俗称医改“十四条”;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四部委的《关于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决定》的出台,开启了城镇住房商品化的大门,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进住房市场化改革的确立,其最大意义在于稳步推进公有住房的出售,通过向城镇职工出售原公有住房,逐步完成了我国住房私有化的进程.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是由于此文件废除了住房实物分配的制度,为商品房的发展扫清了“竞争对手”,从而确立了商品房的市场主体地位
  14、1995年 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5年9月25日—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将朝着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15、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6年12月1日,中国开始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提前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要求,标志着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6、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7年9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系统、完整地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7、1999年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8、1999年 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19、2001年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20、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六大立足于我国已经解决温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即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1、2003年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提出 2003年9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和政策措施.
  22、2004年
  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国九条”颁布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对我国实现本世纪头2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23、2004年
  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26日和9月21日成立.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24、2004年 保护私有财产入宪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等内容写入宪法.它适应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客观需要,扩大了私有财产的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了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加强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5、2005年 农业税条例废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的决定》,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一个在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税种宣告终结.自2004年开始,国务院就实行了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5年岁末,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九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废止农业税条例,使解决“三农”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26、2005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7、2005年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
  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一年后,中国资本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以及健全和完善市场法制等五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或阶段性成果.股权分置改革后,发行管理制度可以更加突出对股票发行的市场价格约束和投资者约束.
  28、2006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举行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29、2007年 《物权法》出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于2007年3月16日由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30、2007年 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