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语文早读如何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28 15:03:20
语文早读如何读
语文早读如何读
——郭清平一老先生精神矍铄昂首挺胸迈步走进教室,环视教室内读书者寥寥无几,声音稀稀落落,很不景气,老先生顺手在黑板上写道:无读不丈夫!同学们看到后慌忙读了起来,而后老先生又写道:声小非君子!同学们开始大声朗读起来,死寂沉沉的教室里立即充满活力充满生机!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我们可以看出古人读书是要读出声的.我想我们的语文早读课要“读”占鳌头,“读”领风骚,只有大声朗读、激情朗诵才能彰显我们的语文的旺盛的生命力.
其实现在的语文早读课并不缺少大声朗读,而缺少情感的投入和品味.经调查表明语文早读87%,甚至更多,读的目的都是为了记忆,记住老师要求背诵、考试有可能考到的,这种机械的死背硬记,对文本、语段缺少深刻的理解和体味,与作者缺少深层的交流与沟通,这种读不能称之为读书,充其量是读文字.
我个人认为读有三种境界:一、读文字;二读情感;三、读意趣.所谓读文字就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也就是钱梦龙先生讲的:“不漏读、不增读、不倒读、不错读”.而读情感则是在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朗读,就是要学生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这就要要教师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读意趣,需要学生动脑思考,潜心会文,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体会文章描写的意境情趣.这就要求学生在朗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内涵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朗读时除了要做到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之外,有时还要辅以必要的动作.正如古人说的“歌咏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情完全地表达出来.
对此记忆较深的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老先生读书的片段.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
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
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
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老师读入神时,学生声音可以静下来,还可以做各种小游戏.可见寿老先生的读书全身心的投入,已达到忘时忘物忘我的境地.
我高中有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孔雀东南飞》这篇叙事诗时,他登上讲台,先给我们朗读背诵一遍,背着背着不能抑制自己的情感而声泪俱下,最后竟失声痛哭,全班学生无不为其感动泪如雨下.每每回想起来仍觉震撼人心荡气回肠,让人回味无穷.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读绝不是简单的记忆,也绝不单单是为了记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余味”.语文早读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记忆上,朗读要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