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佛教中的“空”,“业力”如何解释,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1 22:50:21
佛教中的“空”,“业力”如何解释,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我认为这两个问题是入门级的,但我总是理解不了,总是形不成概念.
佛教中的“空”,“业力”如何解释,过程是什么样子的?
在佛教的教义中,空不是虚无的意思,虚无的概念仅仅是汉语字词中的概念,佛教中借用这个词来表达“无限”“无尽”的变化这样的概念.
对于“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从变异、无常的表现来理解.《阿含经》中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就是说由于各种事物、各种事物的表现都是无永恒无常态的变动的,所以说有生死、有变异而出现种种“苦”.由于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发展和变动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这样的概念,所以说无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则需要从真假、有无这样的理性概念入手,理解这些事物其实也是空的表现,即一切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习惯中所见所认知的,而我们所见所认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现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面貌或者并不是完全可掌控的.
“空”并不代表事情发展本质,因为在佛教的因果关系中,实际说的是因、缘、果,没有第一因的概念,而是个变化和无常的概念,由于缘(各种内外影响的条件)的存在,使因生不同的果,果又影响新的因.有些因果是自然界的自然运行,有些是我们的行为活动产生,而一切果都可由于我们的主动作为而改变.世上只有永恒的规律,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果,内外缘的影响变化改变了因是否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多长的期间结出果.所以一切都不出这个规律.
所以,空,指的是现象的表现,而不是某种决定因素或者动力.
业,即是行,包括语言、身体行动、意识思维,业力,是指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后果、惯性.无论好的行为、坏的行为,都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因为有了好的行动,造成好的后果,因为有了错误的行动,造成错误的后果,就是这样.如果错误继续延续,则继续产生新的因,造新的果.就比如一个小孩,从小没有认真学习为人处事的规矩,以后在适应社会交往上就会越来越困难,而如果他不愿改变以往的任性、惰性、不介意对别人的伤害性,久而就逐渐堕入犯罪的边缘;而如果他重新开始学习好的社会交往,学习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自然就会成为适应社会甚至改变社会的智者.
再问: 请问在六道轮回中业力是如何进行影响的呢? 同时,“空”在心物一元论里是怎么界定的呢?
再答: 先说第二问吧,前面已经说了,空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什么物。那么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方法,在佛教中属于“心”的“意识”能力,所谓心物一元,是近代以来的说法,所谓唯心主义只承认意识的作用,忽略物质的意义,认为心生万物。不过从佛法的唯识概念来说,并不是除了心所设想就没有任何外物的存在,或者说一切外界都是意识的构成,佛法并不是所谓单纯讲意识或者单纯讲物质的,而是讲名(精神)与色(物质)的和合。在色法中,一切都有自己的特性,即地、水、火、风所代表的四种物质表现特征,所谓四大。所有外界的物质世界都是由这些特征的因缘聚合离散而表现出的,一切难终久,会合必有散。由于各物质组成的分合变化,因缘聚会,才产生了这个世界。但是,物质世界种类纷纭,只有被我们慢慢点滴的觉察认知才会发现和理解,这就是名法的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唯识”。并不是说被“识”了才出现,而是说因为“识”了,才有意义。佛法的空,不是说一切虚无不存的假有,而是指认识的不透彻、不真实、不稳定的假象之有,不是说不存在。 关于轮回与业,我们死后意识通过结生的力量而进入各个新的环境,产生不同的生命形式,这个结生的力量则是来源于爱和欲的造作,也就是业行,其影响力的大小,则来自于积累下来的对各种欲望的认识程度利用程度,也就是各种业的影响惯性的组合(简单说,就是各种正负力量的加加减减)。在前生业行的影响下我们进入轮回,而后受报,并在这种趋势中因为对世界的各种认识判断和思维,产生错误的妄执念想,这就是无明。在无明烦恼的影响下进行心语意的活动,也就是继续造新的业。我们今生的生命形式(人或动物或天人等等)都是在受报而产生,而今生的活动则是今生生命活动的造作。今世的行为多是今生的无明思维的影响。前生的业力只是推动的力,后世是惯性的运行。前生的业行不代表什么必然,只是造就出下一轮回中的趋势,也就是推动力,也就是业力。当我们改变自我的时候,就是在改变无明,也就是在改变过去业行的推动力。根据佛法的概念,由善而来的好的动力使我们投生于人道或者更高级的天道,相反的恶的力量过多则使我们趋向于地狱鬼道畜生道。
再问: 请问您是如何达到这个理解的层次的?本人喜欢思考问题,也善于通过各种方式去学习,我特别喜欢哲学和宗教。请指点迷津。
再答: 我的理解都是站在各种知识的积累上产生的吧,不敢说达到什么层次,甚至不敢保证只有我的理解最正确。 其实修行佛法就是多读些相关的书,而后多思考。从最简单朴素的《正信的佛教》等书读起,培养初步的兴趣和正确的方向,而后学些南传佛教的文章如《觉悟之路》等,理解佛教的基本概念,再后来去读些大乘高僧的著作论说,最后再去以这些思维见解为基础去读和理解经书。没有思考是没有正确的信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