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地理 > 作业

等高线 等压线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地理作业 时间:2024/06/05 16:23:14
等高线 等压线的判读
等高线 等压线
解题思路: 等值线是在地图上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方式,种类多样。除了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常见的等值线外,还有等潜水位线、等降水量线图、等深线图、等太阳辐射线、等年太阳辐射量图、等人口密度线图、等地价线、等震线等。无论何种等值线图,在判读时都要注意走向、弯曲形态、疏密状况、形状变化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但有共同的规律和分析方法,分析等值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解题过程:
高考地理经典热点专题之:其他类型等值线
其他类型等值线:等值线是在地图上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方式,种类多样。除了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常见的等值线外,还有等潜水位线、等降水量线图、等深线图、等太阳辐射线、等年太阳辐射量图、等人口密度线图、等地价线、等震线等。无论何种等值线图,在判读时都要注意走向、弯曲形态、疏密状况、形状变化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但有共同的规律和分析方法,分析等值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数值分布规律,向哪个方向递增或递减,影响因素是什么。
2、等值线闭合处的数值和反映的问题是什么。
3、等值线密度及反映的问题。等值线密度大,单位距离内差值大。
4、等值线弯曲及反映的问题。等值线弯曲凸向高值方向,反映弯曲处比两侧数值低,反之则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原因影响某地气温高低和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等温线弯曲延伸方向)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① 纬度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② 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天气状况: ① 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暖锋相反。② 天气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晴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晴朗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晴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同一热量带内,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另外,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秦岭)因此山间盆地(四川盆地)、河谷(长江黄河汾河等)气温往往偏高。山地同一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 (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温差小)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2、影响某地降水多少(与等降水量线图相关)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 (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 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其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降水的纬度分布: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季风环流中,夏季风降水多于冬季风。 ② 锋面:冷、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 ③ 气旋对应的是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反气旋对应高压,气流下沉多晴天。 (凡是盛行上升气流的区域降水都较多,凡是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降水都比较少;凡是盛行登陆风的区域降水都较多,凡是盛行离岸风的区域降水都比较少) (3)、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高大地形也会阻止水汽的进入,如新疆气候干燥的原因除了深居内陆以外,还由于周围高大山脉对水汽的阻挡。 (4)、洋流: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例如,澳大利亚的荒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的广大地区,除副高控制外,还受信风和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再如,英国和挪威的海港终年不冻就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 (5)、植被和水文状况: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相对降水较多。 (6)、人类活动:城市湿岛效应是城市多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雨岛效应是城市尘埃多,凝结核多,雾和低云比郊区多。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a、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从纬度位置、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来分析。
b、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物质多少、大气透明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
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c、地面状况——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海陆差异、地形、洋流、水域、森林。
d、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二氧化碳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导致到达地
面的紫外线辐射增多;烟尘增多削弱太阳辐射;改变下垫面,植树降低气温,提高湿度,与建造大型水库
起到的作用相似;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的形成。
☆影响气温年较差大小因素:
a、纬度:低纬小,高纬大; b、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滨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c、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影响降水大小的因素:
a、大气环流因素——决定降水多少的因素:季风控制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高压带、信风带、极地
东风带控制一般少雨;低压带、西风带控制一般多雨。
b、天气系统因素:低气压、锋面过境时多雨,高气压控制时少雨
c、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经地区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经区降水少。
d、海陆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e、地形地势:暖湿气流在山脉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影响气压的因素:
①温度: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理由:温度高空气柱相对轻,反之则重。
②海拔:海拔高气压低,海拔高气压低。
理由:空气柱的长度可以看成到大气上界,所以海拔高,空气柱短则气压低,反之则气压高。
③空气运动:上升气流对应高气压,下沉气流对应高气压。
理由:下沉气流对下表面的压力相对较大,上升气流对下表面的压力相对较小。
一、等压面与等压线的空间关系
等压面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气压相等的面,反映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等压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反映出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某一高度的水平面切割等压面而得到的交线即为等压线。如下面甲、乙两图的上部分别是1008百帕、1007百帕、1006百帕、1005百帕的几个等压面分布,甲图中的等压面上凸,乙图中的等压面下凹。气压的分布是用等高面上的等压线的分布来表示的,等压线是某一海拔高度相等的等高面与空中若干不同等压面相割,在等高面上形成的许多交线,如甲、乙两图的下部等压线。可以看出,等压面上凸区对应等压线的高值区,即为高气压区;等压面下凹处,对应等压线的低值区,即为低气压区。 二、等压线图中气压场类型的判读 等压线图中气压场的判读,可联系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低压中心(气旋),反之为高压中心(反气旋)。等压线弯曲,并向气压数值减小方向弯曲,弯曲处的狭长区域称为高压脊,高压脊的等压线呈舌状向外伸出,曲率最大处转折点的连线是脊线,脊线与等压线垂直;等压线弯曲,并向气压数值增大方向弯曲,弯曲处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低压槽的等压线呈V字状向外伸展,V字状顶端的连线是槽线,槽线与等压线垂直。
三、等压面的判读方法
1.根据等压线(面)的弯曲状况确定下垫面的冷热 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如图所示,同一高度面上a处等压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处气压较高,而处于同一高度的b处气压较低,因为a>c,c=d,而d>b,所以a>b。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气压状况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近地面A处气压较低(这里必须特别注意,A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处相比而言的,对A处来说,其气压远远大于高空的a处),B处气压较高。A、B两处的气压差异是地面热力性质的差异引起空气的上升、下沉运动所致。地面温度较高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地面气压较低;地面温度较低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地面气压较高。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得出地面温度较高的结论。
2.根据等压面的凸向判断气压的高低 图1 图2 在等压面图中,经常见到比较不同的高度及同一高度上的气压高低的问题,以及考查等压面凸向的问题。这类问题解答的原则是:不同海拔高度上,越向高空,气压值越低,因为越向高空,空气的密度越小;在近地面附近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如上面图2,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由高到低顺序为乙、甲、丙、丁,丙为高气压,丁为低气压,而地面上的甲为低气压,乙为高气压。
在热力环流形成的等压面上,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下凹的地方为低压。气压高低是指同一水平面(海拔高度)上的比较,而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为越向高空,空气的密度越小。
3.利用等压面的凸凹状况可判断
(1)气温高低。近地面的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上凸),近地面气温高。
(2)海陆分布。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
(3)城市和郊区。城市近地面的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
四、等压线图中如何进行风向确定和风力大小的比较
1.风向的确定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画出过该点并垂直于等压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哪个方向来,就用它的来向命名风向。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从东南方向吹来,因此说夏季吹东南风;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所以说冬季吹西北风。
2.风力大小的比较
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
但要注意不同的两幅图上的等压线值和比例尺的变化。规律如下: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
(2)比例尺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风力越小。
(3)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越小。
3.根据风向可判读
(1)等压线值的大小: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2)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未考虑地形与其他因素影响)
(3)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
(4)高压和低压(风压定律)
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右后方(左下图),南半球高压中心位于其左后方(右下图)。 一、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方法总结如下:
1、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
等降水量线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如下图,B地区等降水量线比A地密集,B地区降水分布差别比A地大。 2、判断等降水量线延伸方向。
(1)受海陆影响: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如下图是我国辽宁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状况,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
(2)受地形影响,等降水量线与等高线大致平行。如新疆天山南北的降水分布。
3、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多雨——迎风坡 少雨——背风坡
例题:读某区域等降水量图(单位:mm),回答(1)~(2)题。
二、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基本知识及判读技巧
等太阳高度线图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等值线图。这种示意图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状况。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和纬度的判读、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大小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的变化及与图示时间和季节相关的地理现象等。判读时掌握以下一些技巧有助于正确解答问题:
(1)如果没有特殊的数字标注,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而图中其余部分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均大于0°,因此也可以说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在这种图上,一般来说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但在有数字标注的图上,其最大的圆圈并不一定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因此也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等太阳高度线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的一部分。
(2)示意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所以通过该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正;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其太阳高度为90°。根据该纬线可以推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4)在判读时要注意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的区别;地方时、北京时间和世界时的区别等。
三: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1)判定潜水的流向:垂直于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即为潜水流向。
(2)潜水面的坡度(潜水水力坡度):确定潜水流向之后,在流向上任取两点的水位高差,除以两点间的实际距离,即为潜水面的坡度。
(3)潜水埋藏深度: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点,二者高程差即为潜水埋藏深度。若所求地点的位置不在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交点处,则可用内插法求出该点地面与潜水面的高程,潜水的埋藏深度即可求得。
(4)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根据潜水流向来判定。
(5)利用等水位图合理地布设取水井和排水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一般应沿等水位线布设水井和排水沟。 一、选择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选择题的命题规律   1.选择题的命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2.多为单项选择题(如全国卷、天津卷等)   3、多为连题型选择题(一个材料包括多个选择题)   4、选择题内容更加关注社会热点   (二)应试策略   1、沉着冷静,相信自己判断   2、认真审题   3、先易后难,跳过难题或自己认为没有把握的题目,回头再做   4、认真检查,但不要轻易改动答案   (三)应试技巧   1、做到:“三审”,即一审材料(加以引申)、二审题干(画出关键词)、三审选项(找出合理、正确并与材料和题干有关的选项)。   2、读完题组内每一个小题,注意各小题之间的前后提示语,然后再从容做题。   3、仔细分析题干,明确解题条件   例如:北极地区寒风凛冽,考虑到当地所处风带的盛行风向,中国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营地建筑的门窗应该避开的朝向是:   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西北方向D、东北方向   答案:D 点拨:题干条件是北极附近盛行风向、门窗避开的朝向。北极附近风带为极地东风带,具体风向为东北风,故门窗应避开东北方向。   4、选项错误的几种情况:   (1)因果颠倒(2)前后矛盾(3)表述绝对化(4)概念混淆(5)表述错误或不完整(6)以偏概全,以点带面(7)与题干无关   (四)解题方法介绍   1、直选法: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察记忆性知识,注意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重点分析剩余选项。   例如:(2005年江苏卷)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答案:D 点拨:既然全流域要综合治理,部分河段就不应该利用绝大部分河水,故排除了A、C;用人工加速冰川消融来补给河水,不现实,又可以排除B,正确答案为D。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例如:美国“硅谷”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环境优美B、交通便利C、知识技术D、市场广阔   答案:C 点拨:形成高技术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快捷交通、优美的环境,但主导因素是科技发达。   4、转换法: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与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两次的地区,不会有:   A、热带沙漠气候B、寒流C、冷锋活动D、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答案:D 点拨:将条件转化为“一年中有两次直射的地区”属于热带地区,不会存在从极地漂来的浮冰。   5、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例如: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移动方向是:   A、北半球,向北移动B、南半球,向南移动C、北半球,向南移动D、南半球,向北移动   答案:B 点拨:可以用下图帮助理解选择。                                          6、逻辑推理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判断某种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结果,需要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算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即为逻辑推理法。   例如:(2005年江苏卷)在一年中,塔里木河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答案:C 点拨:首先明确塔里木河为内流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次虽然7月气温最高,但冰雪融水补给河流还需一段过程,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8月。   (五)选择题类型:   1、正误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直选法来选择,但必须将所有选项都看完再决定对错。   2、最佳选择题:可以用比较法、优选法、直选法来选择。   3、因果选择题:由因推果,或由果推因,可以用直选法、推理法、逆向思维法。   4、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转化为单项选择题,方法是排除法,先确定明显正确或错误选项,最后分析剩下的选项。   5、时间和空间顺序排列选择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自己最熟悉或有把握的点,确定一个或多个即可选择正确顺序。   6、选择题组:先给定材料,图表或文字,然后从几个角度命制几道选择题。   做题时注意以下方面:   (1)分析材料,画出文字中的关键词,图表反映出的信息,如概念规律、变化趋势、分布等,并将各个信息进行联系或汇总。   (2)统览给出的几道选择题,看一下它们之间是否具有条件继承关系、后面题目对前面题目有无启示、每道题用哪个条件,所有条件是否都用到了。   二、综合问答题解题技巧和规律:   综合题常见类别有:   (一)、描述和阐释事物   1、特征问题: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如位置特征、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表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人文地理特征,如农业生产特征(区位特征、结构特征、地域类型等)、工业生产特征、交通特征(运输形式、线网的疏密、分布、地位等)、   资源特征等。   2、地理成因问题: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地形成因分析、气候类型成因、气温成因、降水成因、河流相关成因、湖泊、沼泽成因、洋流成因、海水盐度成因、土壤成因。   3、自然灾害类:包括天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气候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类: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1、评价问题: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   答题思路:三套答题系统   ①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益统一入手;   ②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来辨证阐述;   ③从不同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对不同对象影响效果不同)。例如:迁出地和迁入地(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流出地和流入地(水土流失)、输出地和输入地(天然气、电力)   2、比较问题   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   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   回答思路:三套系统   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   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   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   常见问题例如:   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   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   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   ③面:形状、大小   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审题时注意以下表述要求:   ①简述:简单扼要叙述,必须把握要点;   ②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③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④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⑤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⑥写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⑦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局部事物在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如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析事物间的联系等;   ⑧对比(比较):列表比较相同、相异、相反、相似的地理事物,可先后对比或并列对比;分析相同事物之间的差别、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   ⑨评价:对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进行实施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这需要平时树立科学的观点,具备正确的地理思想   ⑩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语言表达时要落实三要领:   (1)条理性:一个问题答一段,这样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也可分点叙述;不要自始至终一个段落,连标点符号也点不全。   (2)层次性: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以免给阅卷教师造成不分主次、不着边际的不良印象。尽量少而精,问什么答什么。但如果没把握,怕漏答知识点,根据目前的评分标准,则不如适当多答。   (3)完整性:答题时要求将地理原理与题目设问之间串以一个个地理链,使之巧妙相接,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把握,可适度模糊处理,否则可能会自露马脚。   (4)注意“死”的采点、“活”的采点。   地理考试中考生常见的能力问题   ①审题不到位,不理解,不全面。题目没看完就开始作答。   ②读图和提取资料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挖掘解题条件。   ③不能准确认定区域位置,对地理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把握不准。   ④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不能准确理解题目的设问重点,导致答非所问。   综合题答题过程:   第一步审材料:看完所有文字、表格或图材料,文字要画出关键词,进行材料概念引申,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数字、线条、方向、经纬度、关键地点等,分析材料含义和用意,可能用在什么地方,然后将所有能用的条件归纳,准备用。   第二步审问题:通过题目中的问题,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联系平时所学的地理概念、原理,形成答题框架系统。如分析某地的农业区位因素,需要用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第三步语言表达:用自己形成的答题框架系统,联系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逐项表达。   第四步检查答案和条件:看所给条件是否有没有用上的,与答案进一步对应补充。 在等值线图的描述中,一定要抓住五个关键点。首先是判读图形的延伸方向,第二要判读图形的密度,第三要判读图形的极值,第四要注意图形的弯曲处,第五要关注图形局部闭合等值线。而在考场中,很多学生只对其极值(最大值、最小值)、疏密、范围等只做片面的描述,致使描述不全而失分。等值线图中的每一个要点,我们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再依据信息来描述。结合气候特征描述的一般思路,即从年均温高低、年较差大小、日较差大小、降水总量、降水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的九点突破 【战略篇】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是中学地理学习中的一处重点,更是难点,先试从难点突破方面做点总结,希望对学生有所帮助。
一、山脊和山谷的判断方法: 图中AB线为山谷线,CD线为山脊线
方法一:横向地势比较法
如果对山脊和山谷作横向比较,即图中MN方向和XY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山脊处(XY方向)为中间高两侧低;而山谷处(MN方向)为中间低两侧高。
结论:中间高两侧低——山脊;中间低两侧高——山谷。
方法二:纵向地貌比较法
如果对山脊和山谷作纵向比较,即图中AB方向和CD方向,我们可以发现,山脊处(CD方向)等高线由高处弯向低处;而山谷处(AB方向)等高线由低处弯向高处。
结论: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战略通法:由等值线:“高高低低”判读:由高海拔(值)先低海拔(值)弯曲,说明此处高(值)(山丘);由低海拔(值)向高海拔(值)弯曲,说明此处为低海拔(值)(山谷)
二、等高线地形图中鞍部的剖面特征: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如果沿不同方向对鞍部作剖面图,可得到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形剖面图。
沿两座山峰连线方向看,两边高,中间低;
沿垂直于两座山峰连线方向(为山谷)看,两边低,中间高。 三、有关定量计算:
1.相对高度的计算:
公式:(n-1)×Δd≤ΔH<(n+1)×Δd n:悬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Δd:等高距 理解:
2.悬崖绝对高度的计算:
1、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大≤H<大+Δd 大: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大的。
2、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小-Δd<H≤小 小:指重合等高线中高度最小的。
理解:
【例题】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读图完成1-2题

1.陡崖A处的高度为( )
A.10米    B.20米    C.20米以上    D.20米以下
2.公路选择在该地形区通过的原因是( )
A.该部位是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是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是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软弱,易于开挖
【解题】1、陡崖A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根据计算公式可得到其相对高度为20~40米之间。
2、交通线路如果必须穿越山区,往往选择鞍部位置,因为其地势较低。
【答案】1、C 2、C 四、等高线地形图中坡度的比较:

公式中高差往往由等高线图中的等高距决定。
结论:坡度大小与高差(等高距)、比例尺(或与高差和比例尺的乘积)成正比,与图上距离(往往由等高线的疏密或图幅大小决定)成反比。
【例题】下图是等高距相同的四幅地形图,有关a、b、c、d四处坡度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c>d>b B.a=b=c=d C.b>d>c>a D.无法确定
【审题】四图图幅大小相当且等高线分布均匀,可视为它们的图上距离相等,等高距又相同,这时我们需要寻找坡度与比例尺的关系。
【解题】坡度=高差/水平距离=高差/(图上距离/比例尺) =(高差/图上距离)×比例尺
即坡度大小与比例尺成正比。故上述四图中坡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cdb
【答案】A 五、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河流
1.河流位置: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脊往往会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2.河流的流向:
由于河流一般发育在山谷处,而山谷等高线的特征是由低处弯向高处,故可判断河流的流向。
例:读下图判定河流ab段的流向 。

解析:因为河流常发育在山谷地形处,而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弯向高处(如下图)。故可判定图中50米等高线以北地势比50米等高线内的地势高,从而推断河流的流向。
3.河流与地势高低:
等高线地形图中,可以根据河流流向判定地势的高低。
例:下图中,两岛的地势差异性表现为( )

A.甲岛西高东低,乙岛东高西低 B.甲岛东高西低,乙岛中高周低
C.甲岛中高周低,乙岛中低周高 D.甲岛中低周高,乙岛西高东低
解析:图中甲岛河流自东向西注入海洋,故判断地势东高西低,乙岛河流自中间流向四周入海,故判断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答案:B 六、水库大坝的建设:
1.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2.水库范围的确定:水库范围应是由大坝及接触到的最高一条等高线共同所组成的闭合区域。
图中阴影部分为库区范围
3.大坝高度的确定:大坝高度应根据其所接触到的等高线来判定。但经常由于在山区会有各种小山丘存在,故按蓄水要求,大坝往往只能修建到一定高度。
例:下图中如果只修建一个大坝,则大坝的高度约为 米。
解析: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根据大坝修建在峡谷地段,可选定大坝的位置。如果大坝修300米高(即左侧修至小山丘,右侧修至300米等线),则我们发现大坝与300米等高线无法形成闭合区域。要形成闭合区域,必须再修建另一座大坝(如图中虚线)。这不符合题中修建一座大坝的要求。故只大坝只能修建至约200米高度。 七、交通线路的选择: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交通线路的修建一般往往与等高线平行,即“之字形”(盘山)线路。 意义: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
道路平坦,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
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等。
如果一定要从地表经过山区,往往选择从鞍部位置穿越。 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判断: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经常要作通视情况(即站在某处能否看到另一处)的判断。
我的理解是:通视情况的判断最直接的办法是将两地连线作为剖面线,画出剖面地形图,在剖面图中再将两点连成直线作为人的视线,而地势起伏如果高出人的视线,则判定为不能看到。
例:(2001年全国卷文综试题)某山区的一所学校,拟组织学生对附近公路的交通流量进行调查。读下图,判断在E、F、G三个地点中,能目测到公路上经过H处车辆的是 处,并用地形地剖图解释你所作的判断。 解析:分别连接EH、FH、GH,并作剖面图。(如下图)判定得知:G点能观察到经过H处的车辆。
总结: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可先作简单判定,然后再画剖面图证明之。
一般地,我们会碰到以下一些情况,如下图所示:

⑴根据坡度陡缓情况。如果是先陡坡后缓坡(凹坡),则可以看到;如果是先缓坡后陡坡(凸坡),则无法看到。(如上图中左图和中图所示)
⑵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看到。(如上图中右图所示) 九、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内大小的判定:
在等值线图,如果在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对于其内部大小的判定该如何认定?我的理解是:
结论:“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证明:如下图中,对于A、B两处大小的判定。
对于A处的判定:我们对两条等值线之间取点,一种情况忽略闭合等值线(M点),另一种情况考虑闭合等值线(N处)。如图:
M处的大小为:3<M<6,N处的大小为:N=6;
结果:N>M——我们可理解为由于存在了该闭合等值线,使闭合等值线及其以内其值的大小出现递增趋势。故可理解为“大的更大”。
对B处的判定其方法和原理同A处的判定。 【战术篇】地理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之突破方法:巧用口诀法 等高线地形图作为一种重要地图类型,是地理地图学习的基础,在高考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地理空间概念的理解和地图的阅读要具备一定的能力。2011年全国高考共有4套试卷涉及对地形图的考查,全国新课标卷6、7、8题,浙江文综卷3、4题。这些题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主要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命题;考点主要涉及高差计算、坡度陡缓和地形起伏的判断、坝址计算判断、山谷和山脊判读等,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的能力,注重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的编制主要立足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上。掌握一定的判读方法即可做出正确解答。因此,提高学生等高线读图题的读图技巧和读图分析能力是解决高考这类试题的关键所在。如何突破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教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巧用口诀的办法突破这一难点,其记忆方便,在应用中快速准确。 一、等高线图判读主要口诀 口诀 含义 同线等高 同一条登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 同图等距 同图幅等距一致。 密陡疏缓 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就越陡,反之就越缓。 凸低为脊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凸高为谷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重叠为崖 等高线重叠交汇处为陡崖、峭壁、落水洞、风蚀蘑菇、“女王头”等地貌。 大小小大 相邻等高线间的地点海拔取值介于两等高线数值之间 大大小小 两条调高线之间的闭合曲线内部数值大小遵循“大于大数或小于小数”读法。 肚大口小 水库库址一般选在河流峡谷、盆地或洼地“口袋形”、“肚大口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