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试卷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22 21:06:45
答案?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二期中试卷
解题思路: 老师为你提供两套试卷,希望你能好好复习。
解题过程:
2013—2014学年(上)高二级期中考试 历 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自给自足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集约经营 2.《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秋七月,初税田” B.“除井田,民得买卖” 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3.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记载:彭城旧无石炭(煤),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 ……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下列对材料解析不准确的是 A.北宋已经开始使用煤作为冶铁燃料 B.北宋时期由煤冶炼出来的兵器异常锋利 C.北宋的冶铁供风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 D.北宋煤的推广使用部分取代了木材的作用 4.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5.“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6.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 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 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D.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7.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昌机器厂和继昌隆缫丝厂先后创建。它们的共同点是 A.建立在沿海地区 B.属于轻工企业 C.创建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D.创建者为洋务官僚 8.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社会主义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C.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D.政府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9.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 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 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器统计(台/百户)。这最能说明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影碟机 —— —— —— 16.02 37.53 电冰箱 6.58 42.33 66.22 76.08 80.13 洗衣机 48.29 78.41 88.97 90.57 90.52 彩电 17.21 59.04 89.74 105.43 116.56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我国家用电器行业发展飞速 C.城镇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D.入世后大量外国产品进入中国 11.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 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满分52分。) 13.(26分)我国疆域辽阔,海岸线很长,但是对海洋经济、海外贸易等的关注和重视,则是在经历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才意识到的。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来源于农业……无论是中国国民,或是政治精英,大多认为国家的利益不在海洋。《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姜子牙)治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到齐桓公时期,“通齐国之渔盐于东莱”,齐国成为“海之王国”。 材料二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货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国竭力保护。”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材料四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角,中国人坚定地打开了大门。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影。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什么思想观念?(2分)概括说明这一观念形成的经济根源。(2分)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了什么?(2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8分) (3)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4分)试从文明演进的视角来评价通商口岸。(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中国拥抱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的内外因素。(4分) 14.(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措施 典型代表 意义 经济特区 ① (4分) 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开放14个沿海城市 ② (2分) 形成我国对外开放的“黄金海岸”,有力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力。 ③ (2分)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地区 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力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上海浦东 ④ (2分)
材料2:区位优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与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方面。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是中央对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 ——摘自罗木生《区位优势对经济特区的影响》 (1)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材料1表格。(10分)中国为什么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形成对外开放的局面?(6分) (2)根据材料2指出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广东、福建两省试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2分) (3)英国《卫报》曾发表了题为《如果20世纪止于1989年,那么21世纪则始于1978年》的文章。作者马丁·雅克提出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13-14年度高二历史上学期文科历史期中考参考答案 CCCBC DADDC DA
13题:
(1)观念:重视农业,轻视海洋开发利用。(2分) 经济根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 齐国兴盛的事实说明:工商业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分) (2)英国:十七世纪以来,英国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的争夺,进行殖民扩张,成为世界海洋霸主,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4分); 中国:清政府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4分)。
(3)近代开放口岸城市特点: ①在华外国人主要集聚地; ②西化(近代化)程度较深; ③设有租界; ④列强侵华的产物(半殖民地色彩鲜明)(答出两个方面就给4分)。 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较早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分)
(4)内: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外:世界局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4分)
14题:
(1)表格 ①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必须答出4个。4分) ②烟台、青岛等(14个城市答出1个即可。2分)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2分) ④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分) 形成开放格局的原因 ①中国贫穷落后面貌需要改变; ②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作重心转移,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世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 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答出3方面、言之有理给6分) (2)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答出2方面即可以得4分) 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2分)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并逐步融入世界,影响了世界格局,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4分)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依据下图,从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的确立 C.农耕文明的演变 D.精耕细作的形成 2.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 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 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 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 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这些考古资料说明(  )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 C.铁农具的使用已很普遍 D.铁农具的使用范围遍及全国 3. 《淮南子》记载:“故神太(指神农氏)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则传说记载意在说明(  )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4. 《新全球史》写道:“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地主土地私有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5.右图所示工具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对 其描述准确的是(  ) A.手工纺织工具 B.鼓风冶铁工具 C.提水灌溉农田 D.提高播种效率 6.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 A.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 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出现了大量工商业市镇 D.生产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 7.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  ) A.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B.限制了外商来华贸易 C.阻止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D.激化了官府与民众的矛盾 8.“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9.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 B.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 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 D.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 10.有学者称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几个满足的因素。当时有评论家评论说:“知道美洲对钉子的需要量的人,如果没见到过美洲极大量地用木头建造的房屋,是会感到惊异的……”从这段评论中我们判断商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 A.技术支持 B.劳动力支持 C.市场支持 D.资本支持 11.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正确的推论有(  ) 史 实 推 论 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2.“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的最大变化是(  )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轻工业发展水平逐步下降 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电力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13.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举起自由贸易的大旗;19世纪末,美国成为该政策最积极的倡导者。两国倡导贸易自由化都是基于(  ) A.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B.工业革命使经济实力剧增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确立起代议制的政治体制 14.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5.鸦片战争以后“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印度棉也在三十元内外,而华棉每百斤需十二、三元,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多购中国棉花,压载出口。”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沦为欧美工业国的原料产地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步取得优势 C.棉花种植成为中国农民的主业 D.中国棉花价廉物美,畅销海内外 16.右图是某同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绘制的一幅示意图。为该图选择一个标题,最为确切的是( ) A.“清朝的自救运动” B.“近代工业的起步” C.“实业救国的浪潮” D.“民族工业的春天” 17.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社会发生了重 大变化。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是 (  ) ①福建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订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的工厂不断增多,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允许民间私人创办近代企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洋务运动“使洋商垄断收入锐减,中国少外流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贵局是赖”。引文中的“贵局”应该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天津机器制造局 D.福州船政局 19.“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这首诗反映的是中国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 A.1924~1937年 B.1937~1945年 C.1945~1949年 D.1949~1956年 20.下图是某学生绘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该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它是(  ) A.①~②段 B.②~③段 C.③~④段 D.④~⑤段 21.1952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 记处会议上提出,在未来要把 私营工商业经济挂在共产党的 火车头上,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符合这一设想的措施是(  ) A.进行公私合营       B.成立生产合作社 C.进行土地改革 D.建立人民公社 22.《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 23.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了(  ) A.民营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B.企业自主权得到扩大 C.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24.下表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计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份 1978 1984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8
比值
2.37:1
1.84:1
1.86:1
2.20:1
2.71:1
2.79:1
3.22:1
3.36:1 A.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持续递增 B.改革开放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C.收入差距的扩大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D.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离不开经济体制的创新 25.下图呈现的是北京市民使用的购货证和购粮证,票证的流行说明我国当时( ) ①实行计划供应体制 ②日常生活用品短缺 ③购销矛盾非常突出 ④城乡差别逐步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4分,共50分。) 26.(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宋)范成大 材料二 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记载: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合计的最大比重。 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一直掌控着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最高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量的50%,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材料四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1分)这种经济模式有何特点?(4分)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2分)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4分) (3)比较材料三中不同时期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概括说明经济规模曾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工厂”的主要原因。(4分) (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材料二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已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6分)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说明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6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地点 创办人 企业名称 上海 方举赞 发昌机器厂 南海 陈启源 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 朱其昂 贻来牟机器磨坊 材料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曲线图 材料三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什么时间?(2分)其分布具有什么特点?(2分) (2)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出现的最高峰处于什么时期?(2分)产生这一高峰的外部原因是什么?(2分)此后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具有哪些特点?(2分)导致其发展困难的社会根源是什么?(2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答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B B B A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B A B D B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B D A 26.(1)模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1分) 特点: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分) (2)信息:国家税收呈上升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步增长并超过农业税。(2分) 特征:当时小农经济占主体,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4分) (3)原因: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机器大生产,中国固守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4分) (4)①同意。理由: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外闭关锁国,实行“海禁”,轻视技术等,明清时期经济发展陷于停滞状态。(3分) ②不同意。理由:中国自宋朝以来经济一直在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3分) (注:两种观点任选一种。只表明观点,不阐述理由不得分。) 27.(1)新航路开辟带动了殖民扩张活动,给造成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 坏和灾难;殖民扩张使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4分) (2)市场、资金、劳动力。(6分) (3)影响: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2分)过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 场形成雏形;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 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28.(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2分) 分布特点:多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2分)
(2)时期:一战期间。(2分)外部原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2分)衰落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大对华经济侵略。(2分)
(3)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2分)社会根源: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