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关于明朝海禁明朝建立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与海外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外,其他民间海上私人贸易一概禁止.为什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20:17:50
关于明朝海禁
明朝建立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与海外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外,其他民间海上私人贸易一概禁止.
为什么,明初在同意"官方"贸易往来的同时,却要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关于明朝海禁明朝建立后,实行严厉的
明朝的“海禁”主要在明朝初年和明朝中后期.因为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明朝中后期“海禁”主要是因为倭寇横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后来“海禁”一度松弛(郑和下西洋就发生在明朝).再后,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又曾厉行“海禁”.
看这里
海禁政策的实施与失败
“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传》),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在这一错误政策的指引下,明政府于洪武十九年(1386)废昌国县,二十年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鼓吹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本来,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海禁政策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势力,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区激化了一些矛盾.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明太祖“严交通外藩之禁”,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明太祖实录》卷159).他们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诚如顾炎武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天下郡国利病书》,册26).此外,滨海地区的居民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斗争的手段,逃亡、潜往海外.“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张煊:《西园见闻录》卷56.《防倭》).所以,海禁一开始就得不到切实的贯彻,反复发布的海禁令,也说明了这一点.还有一些人干脆参加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活动.“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明大祖实录》卷231).“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谈迁:《国榷》卷12).昌国县“民常从倭为寇”(《明太祖实录》卷183).
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中国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
此后,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