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我要几位古代诗人的详细介绍,谢谢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5/02 18:33:44
我要几位古代诗人的详细介绍,谢谢
越多越好
我要几位古代诗人的详细介绍,谢谢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李白
(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说,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如《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李白还有若干词作.《尊前集》著录12首,《花庵绝妙词选》著录7首.其中《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3首,体裁实为七言绝句,当时配乐演唱.其他传为李白作的长短句均不甚可信.其中《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两篇最为著名,但这两首词是否李白作品,颇滋后世疑问.李白的散文,今存60多篇.多对偶句,没有摆脱当时流行的骈文风尚.但语言比较自然流畅,与其诗歌风格有相似之处.其中《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花(一作“李”)园序》两文,为后代选本所取,传诵较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单篇论文,中华书局曾选择其一部分较有代表性的,于20世纪60年代编成《李白研究论文集》出版.
李白简介
--------------------------------------------------------------------------------
【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李白
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创作.李白的诗歌,最充分也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强烈的个性色彩,这一切汇成了中国古代诗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
一、李白的生平和性格
李白(701—762)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父李客(或谓真名不详,“客”是对外来者的泛称),不求禄仕而家境富裕,所以人们猜想他可能是一位巨商.李白的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他自幼读书就广为涉猎,所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年轻时仗剑任侠,《与韩荆州书》云: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魏颢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翰林集序》).崔宗之在《赠李十二白》诗中也以“袖有匕首剑”、“双眸光照人”这样的句子描述其风度.很久以后,他和朋友叙旧,还兴致勃勃地回忆当年杀出五陵恶少重围的往事(见《叙旧赠江阳宰陆调》).
他还很早就向往游仙问道的生活:“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之五)十八、九岁时,李白曾隐居于戴天大匡山,并从赵蕤学.赵蕤是个以“王霸之道见行于世”(孙光宪《北梦琐言》)的学者,所著《长短经》十卷即主经邦济世的事功之学.李白二十岁遇到苏颋,又深得这位“朝廷大手笔”、文章巨公的赞赏.开元十二年(724)秋,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他从峨嵋山沿平羌江南下,到荆门、游洞庭,接着又到了金陵、广陵和会稽等地,不久回舟西上,寓居郧城(今湖北安陆).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在江陵遇到他,夸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大鹏赋·序》).开元十五年,他娶故相许圉师孙女为妻.三年后,即开元十八年(730),李白由南阳启程入长安,这时他正好三十岁.
李白初入长安为期约三年.他隐居在终南山,广为交游,希望得到王公大人的荐引.那时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别馆就设在终南山,常有文人雅士(其中包括王维、储光羲等名诗人)去作客.李白结识了这位公主,却未能如愿以偿,终于怏怏离去.开元二十年(732)夏,李白沿黄河东下,先后漫游了江夏、洛阳、太原等地.二十四年,又举家东迁,“学剑来山东”(《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他在寓居任城时,曾与孔巢父等人会于徂徕山酣饮纵酒,人称“竹溪六逸”.后又漫游河南、淮南及湘、鄂一带,北登泰山,南至杭州、会稽等地,所到之处,形诸吟咏,诗名远播,震动朝野,最后连天子也被惊动了.
天宝元年秋,由于玉真公主的荐引,唐玄宗下诏征李白入京,并待以隆重的礼遇:“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阳冰《草堂集序》)命李白供奉翰林.李白应召入京时,颇为踌躇满志,《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云:“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有心作一番事业来报答玄宗的知遇之恩,但这位傲岸的诗人很快就遭到了宫廷权贵们的忌恨.一年后他就开始遭到谗毁,“白璧竟何辜?青蝇遂成冤”(《书情赠蔡舍人雄》),“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这些诗句都是他当时险恶处境的写照.天宝三载春,李白被放还乡.这一次他在朝中任职的时间只有一年多,但却使诗人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
李白离长安后,沿商州大道东行,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又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梁、宋一带,过着饮酒论文、追鹰逐兔的放逸生活.翌年,在山东兖州,李白又与杜甫相遇,同游泗水、东蒙等地.随着天宝年间政治形势每况愈下,李白对国事的倾危深感忧虑和不安.他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远别离》等诗中,对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擅权和诛杀异己公开表示抗议,对险恶的政局发出悲怆的呐喊.他四处浪游,飘泊在梁园、鲁郡和金陵一带,还到过幽蓟等地.一路上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地东南,来往于宣城、当涂、金陵、溧阳一带.后隐居于庐山.当时玄宗之子永王璘率师由江陵东下,“辟书三至”(《与贾少公书》),以复兴大业的名义恭请李白参与其戎幕,李白遂满怀热忱毅然从戎.不料肃宗李亨和永王璘之间又祸起萧墙,李璘军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获罪下狱,不久被长流夜郎(今贵州铜梓一带).当时诗人正陷于“世人皆欲杀”(杜甫《不见》)的危险处境之中,以至杜甫还误信了流言写诗寄托沉痛的哀思.李白溯江西上,至巫山时遇赦放还.这时他已年近六十,但仍壮心未已,上元二年(761),又一次踏上征途,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军队,途中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李白病死于当涂族叔李阳冰家,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李太白集》.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年轻时“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接济之”(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喜豪饮纵博,又精于骑射.他不屑于走一般士子由科举入仕的常轨道路,而希望一举成就大业.他又不无虔诚地求仙学道,采药炼丹,独孤及说他出门的行装是“仙药满囊,道书盈箧”(《送李白之曹南序》).甚至,他还从山东尊师高如贵受道篆,履行了正式成为道教徒的仪式.他对排难解纷的策士颇为倾心,有纵横家的气派,崔宗之说他“清论既抵掌,玄谈又绝倒.分明楚汉事,历历王霸道”(《赠李十二白》).《新唐书·文艺列传》也说他“喜纵横术”.总之,“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而上述各个方面,又正是盛唐时代社会习尚和文化精神的显著特征所在.因此,李白也就很自然地成为当代人们所心仪的人伦风范.例如为了一瞻李白的丰采,任华、魏万不远千里追踪相从;“四明狂客”贺知章一见李白,惊呼为“谪仙人”,解下随身所佩的金龟相赠;门人武七则甘愿赴汤蹈火,越过安禄山叛军的占领区至东鲁接回诗人的子女,等等.李白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的.
二、时代理想的艺术升华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气象的典型代表.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个性之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鸣皋歌送岑征君》)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古风》之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