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为什么岳庙中刻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16 20:50:28
为什么岳庙中刻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
为什么岳庙中刻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精忠报国”
岳飞背上刺字,民间包括明代以后的一些书籍,皆认为是“精忠报国”.这是误传.其实应该是“尽忠报国”.《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飞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秦桧)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本是尽忠报国为何误传为精忠报国呢?这源于宋史另一段记载.岳飞之孙岳珂所编《鄂王行实编年》云:绍兴三年九月,岳飞因剿寇有功,高宗“赐宸翰(帝王的墨迹)于旗上,日‘精忠岳飞’,令先师行之次建之”.该书另载绍兴四年岳飞部队与金人交战,御赐忠旗神威大作,“皋展‘岳’字帜与‘精忠’旗示之,虏众不战而溃” .可惜民间传说将两者混为一谈,一代一代以讹传讹.宋代以后所流传的戏曲曲艺文学作品将岳飞背上的刺字讹为“精忠报国,实由刺字“尽忠报国”、御赐“精忠”旗二事捏合而成.在明代,“尽忠”与“精忠”二者泾渭分明,各有其专属意义.“尽忠”乃竭尽忠诚之意义,是对自身行为的鼓励和期许,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精忠”乃极其忠诚之意义,精为副词,体现了社会评价对岳飞精神、功业的认可,代表外界评判.“精忠”取代“尽忠”,说明封建社会的帝王言行为是一种强大的官方评价力量、拥有绝对的权威,压倒个人的自我评价,最终在历史进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精忠报国”应该还“尽忠报国”以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