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麦田里的守望者》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7 03:06:20
请老师帮我解读一下《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好吗?我一直都看不大懂它。拜托啦O(∩_∩)O~
《麦田里的守望者》
解题思路: 见“解答”。
解题过程:
答:
赛林格,美国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下文简称《麦田》)出版后,立刻引起巨大轰动,有关《麦田》及作者的评论如潮,毁誉参半,解读很多。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 “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家长们和文学界也对这本书展开厂争论。有认为它能使青少年增加对生活的认识,对丑恶的现实提高警惕,促使他们去选择一条自爱的道路;成年人通过这本书也可增进对青少年的理解。可是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坏书,主人公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搞女人,满口粗活,张口就“他妈的”,可谓“问题少年”的真实写照。
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这是一本让人一口气读完而掩卷深思的书。在《麦田》这本以五十年代美国为背景的小说里,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解剖青少年的复杂心理,透过现象观察精神实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霍尔顿的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既揭示了他受环境影响颓废、没落的一面,也写出了他纯朴、敏感、善良的一面。我从主人公霍尔顿身上看到了问题少年的影子。

霍尔顿是一个十七岁的小伙子,如果生活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也应该是一个应届高中生。他有许多让人觉得可爱的地方,有着他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个性。他在学校考试经常不及格,公然与老师作对,在考卷上写上一段诸如“我所知的仅这些,虽然您讲得很好,我却对他们不怎么感兴趣,您尽管可以给我不及格,反正我除了英文一门之外,哪门功课都可能不及格。”他四次被学校开除,他藐视学校,将之贬低为虚伪之地,他喜欢戴着红色鸭舌帽,喜欢张口闭口 “他妈的”;爱推敲大多数人不曾关心但确实值得疑问的问题,在冬天中央公园的浅水湖一带鸭子到哪去了诸如此类;他还爱对生活中一些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博物馆里当他两度来到这里看到同一个场景时,他便说出了自己对时间空间的一些认识;他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还讨厌假模假式的行为和对白。当他的妹妹菲芘问他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的时候,霍尔顿更是回答的耐人寻味,他说:“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作者塞格林还仿佛是有意把说脏话、抽烟、酗酒甚至找妓女等一切恶习安在了霍尔顿的身上,但恰恰正是如此,霍尔顿这个人物更显的生活化,似乎身边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了霍尔顿的影子。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此话所言即是,我便与霍尔顿神交久矣。当我初读《麦田》,就觉得这书里面的霍尔顿并非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而是另一个耐人寻味的掩埋极深的真相,可总是挖掘不出来。在以后的多次阅读中,我越发对霍尔顿产生了兴趣,随着时间的沉积和心智的成长,霍尔顿这个形象,逐渐在我的脑袋里又长出了一个,每当我读到“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脑子里就有个声音开始破口嚷嚷了:“我有能力,不想当他妈的什么思想家,科学家,律师,更不想当什么混帐守望者,但是我可爱的妹妹逼迫我回答,那么,我不得不说,我要做的一件最最最无聊,最最最没有意思的事情,麦田边的Catcher。我他妈的完全就是信口胡谄,你听不出来么?我守望,我就不是霍尔顿了。我最多是望望,我不想守,也没他妈的什么可守。说实话,我当时只是喝了酒之后说的话,你知道的,我一醉酒就满口胡言。”鲁迅笔下有个昆仲,就是《狂人日记》里的那个疯子,他写的日记也是胡言乱语,却是暗含深意的,在旧中国背景下,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揭示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霍尔顿把他的想法告诉了我,他的话真的只是信口胡谄吗?是不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让他只能“信口胡谄”?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了横财,战后物质生产发展得很快,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中产阶级的人数也激增。但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空虚。他出身在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他的父母强迫他只能好好学习,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混帐凯迪克”,霍尔顿的周围真正关心在意他想法的人实在太少了,斯宾塞老师和绥摩博士算关心他的人,但这两个老头儿又太封建,他们认为“人生是场球赛,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却不知道规则也是人定的,要是人生按照规定好的路线走下去,那么整个世界将变的机械而恐怖;还有两个修女能和霍尔顿谈的来,但也只是一次偶遇,以后即便霍尔顿很想再和她们聊聊天,也没办法找到她们了。霍尔顿身处的社会令他感到厌恶,没有任何东西是他所希望看到的,他抱怨一切事物。霍尔顿是在抱怨没有人能帮他走出颓废,抱怨没有人能真正的接触他了解他,抱怨当时美国社会的不公……。

那么这样看来,霍尔顿就不是一个在悬崖边的守望者,而更像是他说的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他是希望有人能当一个守望者,一个能帮助他理解他的人,允许他能在麦田里尽情的玩游戏,而不是强迫跟着父母割麦子或者坐在教室里上没有兴趣的死板的功课。但是他所梦想的守望者一直没有走出来,因为守望者们都觉的只要他们去好好学习,认真劳动,就不需要我们去守望了。霍尔顿在麦田里发着光,却没有人看到他。在当时的美国,“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就是这样,你知道的。
想到这,《麦田》作者耐人寻味的掩埋极深的主旨创意顿时如清泉一般涌了出来。《麦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尽管它是来自美国资本主义的一面泛黄的旧镜子,但也某种程度映射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些病态。

在中国这个进步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不会出现像霍尔顿当时的“你得按照规则进行比赛”的社会情况,也不会有人虽然有能力有思想但也有一身恶习。这里到处都有人才,而且到处都需要人才。沉默是金的中国古训,现在已经过时了,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等待别人的挖掘是愚蠢的。这是个争先恐后表现自己的时代,没有人愿意靠挖掘你的所在而埋没自己的存在。谁都在拼命的显示自己的能力,你不极力的表现自己就没有人会注意到你的存在。

是金子就会发光的,但被埋没的金子,是没有人能察觉出发光的。霍尔顿不是不能发光,而是发光了没有人能够看见。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就得自己跑给伯乐看,能力是要靠自己挖掘表现的。神舟飞船如果不上天,那就是一堆费铁,能实现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价值。

所以在这个时代,你必须张扬自己的个性。你现故你在,你敛故你败。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它们生存的地方,就是一个世界,有别于我们的世界。金子深埋地下,周围的泥土岩石会感受它的光彩,在那个世界,它也会得到无言的赞叹和欣赏。我们把它们发掘到地面,陈列在我们的世界里,只是带它到了另一个环境来闪光,它本身没有变化,变的是周围欣赏的目光。让我们做一个时时都在发光的金子吧,不管是在何处,不管有多少目光的关注,我们都要去做到最好。

有一句名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对于这些冲锋陷阵的应试的考生来讲,这句话适用于每个人,于是我们也用这句话来互勉。无论你是真金,还是披着金子的外衣,还是终究只是铁皮搭拉子,只要现在你觉得自己是金子那也是好的。有时多一些没道理的自信也不错啊。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对“问题少年”思想和生活的真实展现,对于青少年成长来说究竟是利还是弊,在美国社会也存在着一定分歧。但仍有很多美国的中学、大学将它定为学生必读读物,这无疑体现了一种疏导胜于塞堵的现代教育理念。
正是由于这种种独特的创新,为心理类书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它不仅仅对青少年读者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他们的心理医生、知心朋友、健康的人格及心理的导师,同时也是培养从事青少年心理教育的老师的一套优秀教材。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