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近代民族英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14 19:28:13
近代涌现的民族英雄和他们的功绩有哪些??(至少举出6个) (这也是题的要求,没办法,您辛苦一下吧)
近代民族英雄
解题思路:
解题过程:
虎门销烟——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福建侯官人。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收复新疆——左宗棠
左宗棠(1812~1885), 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人。 1875年(光绪元年),清政府内部发生“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时西北边塞和东南沿海防务均告危急;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是年5月,奉命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夏,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击溃福建水师,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民族英雄邓世昌
邓世昌(DengShichang,1849~1894)清末海军将领。字正卿。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少时曾随父至上海,见许多外国舰船停泊江中,任其出入。愤慨填膺,立志于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同治六年),入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届学习,成绩优异,深受船政大臣沈葆桢的器重。1871年,随“建威”练船实习航海,历经南洋诸岛,派管“建威”,旋调任“琛航”舰大副。后任“海东云”、“振威”、“飞霆”等舰管]带。1879年,调入北洋水师,任“镇南”炮舰管带。1881年,随丁汝昌赴英接收订购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回国,即任“扬威”舰管带。1885年升游击。1887年,以参将衔与守备邱宝仁同赴英国接收订购的“致远”、“靖远”等巡洋舰,1888年初,回天津大沽。同年,升参将,派往台湾平乱,事后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北洋海军成立时,任中军中营副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治军严格,为官清廉,忠勇爱国。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遭日舰围攻,受重创,舰体侧倾,毅然驾驶该舰全速冲向日本联合舰队第1游击队旗舰“吉野”(巡洋舰),决计与敌同归于尽,不幸在冲击中再次中弹而沉没。邓世昌认为舰亡不能独存,落水后,其亲兵刘某将救生圈推给他,邓拒之不受,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遂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议恤,追赠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民众感其忠烈,在荣成成山上建祠塑像,岁时祭祀,以示景仰。
抗日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几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民族英雄张自忠
国民革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1891-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市唐元村人。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911年考入天津法政学校,次年转入济南法政专科学校。1914年,他投笔从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并先后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市长。抗日战争暴发后,他率部南下抗战。1940年5月1日,在枣宜战役(枣宜改自忠)中英勇殉国。1940年5月28日,重庆国民政府举行隆重葬礼。8月15日,延安各界人士举行张自忠追悼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分别送了挽词。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张自忠为革命烈士。
民族英雄马本斋
马本斋(1901—1944年),回族,献县东辛庄村人。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回民支队司令员,著名民族英雄。
马本斋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幼年家境贫苦,只上了两年私塾,便辍学务农。后来他流浪到东北,但仍然没有出路,后到旧东北军中当了兵,到东北讲武学堂学习。结业后被派到张宗昌部队任排长,不久升任团长。张宗昌死后,马本斋因军队改编被革职回家,继续务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爆发了。马本斋领着弟弟和几十名群众,为了保卫家乡,抗击敌寇,也组织了回民抗日武装,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1938年初马本斋和党取得了联系。7月,在吕正操支持帮助下,成立了回民干部教导总队,马本斋任总队长。在党的领导下,马本斋对队伍进行了整顿,加强了党对部队的领导,队伍很快由三四百人发展到六七百人。在党的教育下,马本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9年初,华北城镇相继沦丧,马本斋仍在河间、青县、沧县一带坚持抗日斗争。1939年秋,回民教导总队改名为回民支队,马本斋任支队司令员。在他的领导下,回民支队在武器弹药不足的情况下,在定县、无极、深县等地仍然打了许多胜仗。由于马本斋指挥有功,战果显著,八路军冀中军区授予回民支队“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挎,拖不烂的铁军”的锦旗。
为了招降马本斋,消灭回民支队。1941年秋天,敌人包围了东辛庄,抓走了马本斋的母亲。敌人威逼马母,让她说服儿子放下武器,但受到了马母的痛斥,她拒不进食,最后光荣牺牲。1942年5月1日,日寇纠集了五万兵力向华北平原实行大“扫荡”。当时,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在景县一带活动。为了避开敌人的合围,马本斋奉命巧妙地转移到阜城县,不但躲过了日军主力,还乘机消灭了三百多敌人。1944年初,回民支队奉命调往延安。但是多年来的战争生活,使马本斋积劳成疾。这时,他患有急性肝炎,不能随部队一块前往。此期间,毛泽东也非常关心马本斋的病情,曾从延安发电慰问。但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马本斋病情日渐加重,2月7日,马本斋在山东莘县逝世,终年四十三岁。
马本斋逝世后,延安各界三百多人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马本斋同志不死”的挽联;朱德的挽联是:“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周恩来的挽联是:“民族英雄,吾党战士”。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