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历史 > 作业

在一开始中美语言还不通时,是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又是谁把英语翻译成汉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历史作业 时间:2024/06/08 18:47:19
在一开始中美语言还不通时,是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又是谁把英语翻译成汉语
在一开始中美语言还不通时,是谁把汉语翻译成英语,又是谁把英语翻译成汉语
可能是宗教传播的原因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上至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旧约》和用希腊文写的《圣经新约》,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圣经》的翻译是一件大事,它帮助许多国家的语言奠定了基础.
那时有很多西方传教士来东方传道,翻译圣经为中文,势在必行.
就像玄奘西行印度一十七载,其间历经艰辛,回国时已是四十五岁左右.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译经,总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一千多万字.玄奘的译着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
中文和印度语之间借助了佛经这一纽带;中英文借助了圣经的纽带.
中国人翻译方面:
清末《天演论》严复对于西文词义的翻译作出了可贵的尝试,但是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开展.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现代,翻译的重要性远迈前古.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分不开的.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的人是鲁迅.鲁迅主张直译.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
可惜清末翻译人才匮乏,很多英文的翻译都通过了日文这个中转.清末,日本在英文翻译方面起步就快得多,大批的英文文献被翻译成日文.而日文和中文之间,在清末、民国就好翻译得多,唐代、明代什么的就有比较多的交流.
再问: 不要可能。。。准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