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桂花雨 阵阵桂花雨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8 04:58:28
桂花雨 阵阵桂花雨
桂花雨 阵阵桂花雨
原文欣赏
  中秋节前后,就是故乡的桂花季节.   一提到桂花,那股子香味就仿佛闻到了.桂花有两种,月月开的称木樨,花朵较细小,呈淡黄色,台湾也有,我曾在走过人家围墙外时闻到这股香味,一闻到就会引起乡愁.另一种称金桂,只有秋天才开,花朵较大,呈金黄色.我家的大宅院中,前后两大片旷场,沿着围墙,种的全是金桂.惟有正屋大厅前的庭院中,种着两株木樨、两株绣球.还有父亲书房的廊檐下,是几盆茶花与木樨相间. 小时候,我对无论什么花,都不懂得欣赏.尽管父亲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凌霄花,这是叮咚花、这是木碧花……我除了记些名称外,最喜欢的还是桂花.桂花树不像梅树那么有姿态,笨拙的,不开花时,只是满树茂密的叶子,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它不与繁花斗艳.可是桂花的香气味,真是迷人.迷人的原因,是它不但可以闻,还可以吃.“吃花”在诗人看来是多么俗气?但我宁可俗,就是爱桂花.   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故乡是近海县份,八月正是台风季节.母亲称之为“风水忌”.桂花一开放,母亲就开始担心了,“可别做风水啊.”(就是台风来的意思.)她担心的第一是将收成的稻谷,第二就是将收成的桂花.桂花也像桃梅李果,也有收成呢.母亲每天都要在前后院子走一遭,嘴里念着,“只要不做风水,我可以收几大箩,送一斗给胡宅老爷爷,一斗给毛宅二婶婆,他们两家糕饼做得多”.原来桂花是糕饼的香料.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桂花成熟时,就应当“摇”,摇下来的桂花,朵朵完整、新鲜,如任它开过谢落在泥土里,尤其是被风雨吹落,那就湿漉漉的,香味差太多了.“摇桂花”对于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盯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母亲说:“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就知道要“做风水”了,赶紧吩咐长工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篾簟,帮着抱住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盘中,送到佛堂供佛.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和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世界.于是父亲诗兴发了,即时口占一绝:“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诗虽不见得高明,但在我心目中,父亲确实是才高八斗,出口成诗呢.   桂花摇落以后,全家动员,拣去小枝小叶,铺开在簟子里,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收在铁罐子里,和在茶叶中泡茶、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念中学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名胜满觉垅,一座小小山坞,全是桂花,花开时那才是香闻十里.我们秋季远足,一定去满觉垅赏桂花.“赏花”是藉口,主要的是饱餐“桂花栗子羹”.因满觉垅除桂花以外,还有栗子.花季栗子正成熟,软软的新剥栗子,和着西湖白莲藕粉一起煮,面上撒几朵桂花,那股子雅淡清香是无论如何没有字眼形容的.即使不撒桂花也一样清香,因为栗子长在桂花丛中,本身就带有桂花香. 我们边走边摇,桂花飘落如雨,地上不见泥土,铺满桂花,踩在花上软绵绵的,心中有点不忍.这大概就是母亲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吧.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艾,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作者简介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珍,小名春英,浙江省永嘉县人.1917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瞿溪乡,现当代台湾女作家.浙江瓯海瞿溪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细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源泉.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