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如何增写强语文课外阅读题目的能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7 17:41:26
如何增写强语文课外阅读题目的能力
老师总是说我课外阅读题回答的不够全面,理解不够透彻这个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如何增写强语文课外阅读题目的能力
其实语文是最简单的一课,要的是一定的阅读量,不需要做很多题,你可以买一些有评价和总结的小说或者你有兴趣的课外读物,把文章和分析一起看,不要急着要答案.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与分析和答案作对比,得出两者之间的出入,加以修改和理解.就算一直答不对也没关系,心要静,你现在需要的是一个锻炼和积累的过程.我是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其实你到大学会发现,大学的语文都没有统一的答案,要的就是个性思维,所以,你现在的答案就算得不到考试分,在理论上也不一定是错的!要对自己有信心,最重要的是增加阅读量.题不在多而在精,体会看透一道题比做十道题要有用~~加油! 一、读懂文章
读懂文章是解答问题的前提.近几年的文学作品鉴赏以议论文、散文(写物散文)居多,并且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的障碍.相反,它却恰好地考查了考生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解答题目之前,必须先排除障碍读懂文章.
1.看结构层次
不管什么文体的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层次性.议论文,要读懂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围绕观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以及如何组织这些材料(材料与材料、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材料的特点等)加以论证的;划清局部段落结构及整体结构,知各层之大义,晓行文之思路.如1999年高考之《创造宣言》:作者围绕“教育者应该创造”的观点,批评了五种错误观点(反面材料)并得出结论,就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散文,要读懂作者的情感、情感基调;围绕情感(或物)之线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物(材料).如2000年高考之《长城》一文:作者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向对历史的回顾,回顾了长城的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及现在的开放、自信,脉络清晰,古今对比分明,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与自信.
2.看写作手法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渲染、衬托、铺垫(设伏笔)、象征、对比、比喻、拟人、引用、所用人称等;结构上采用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照应等表现手法;语言上采用正话反说、俏皮幽默等技巧.阅读时,必须具备一双慧眼,识别作者所用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及语言表达技巧,关键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作用.如:渲染是为了烘染某种氛围、人物心境;衬托有正衬与反衬之分,它们分别衬托什么;铺垫给下文情节产生的必然以一种暗示;象征是利用景物的特征或隐含内容来象征人的品性、节操;对比是为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喻是为了描写得形象生动,叙述中便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拟人是把物人格化,创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引用视引用的内容具有多项作用(引用传说故事是为了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歌除丰富文章内容外,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采用第二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关系密切,或将物拟人化,便于抒发感情,如2000年的《长城》;等等.
3.看重要的词、句
作者在行文中往往运用了一些具有特殊含义的词句或在行文结构上能起到一定作用的语句或在抒发情感时、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带有明显情感基调、景物特点的语句.如在词语方面应具体注意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作者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含有别种意项的词语等;在语句方面应具体注意语义比较含蓄利于发挥的句子、表现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文眼、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句子、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比较容易理解错误的语句和难以理解的比喻句、抒发某种情感连用相同句式的语句等.它们都是出卷人拿来出题的对象,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读懂行文中重要的词句.
试以过渡句、连用问句、比喻句为例:
过渡句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概括性,在阅读时必须明确它所概括的具体内容.如布封的《天鹅》一文,作者在开头两节的文字中分别以“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美”、“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作每节的中心句,然后在第三节开头以“天鹅既有天生的美质,又有自由的美德”作过渡句.很明显,此过渡句除承上又启下的作用外,“天生的美质”包含了以上两节文字的内容,如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即是指“优雅妍美的形态,善航的最美的典型”.
连用问句一般用来抒发强烈的情感,在阅读时就必须明确作者所抒发的何种情思.如巴金的《废园外》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黝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在此段文字中,作者连用了三个问句,只要结合文章主旨——“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就能很好地答出它的作用:“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正是为了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比喻句在论证或叙述中,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或使描写的景物更加的形象生动.如李耕的《船之旅》一文中用“舟船入江河”比喻“人生于世间”;用“舟船不能摆脱波涛巨浪”比喻“人生不能摆脱饥寒之苦灾险之虞以及生之情欲和生存空间强加的种种骚扰与苦恼”;用“舟船泊岸”比喻“人生的归宿”.这样写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人生写得具体形象”.
读懂了文章,知晓了文章的词句、大小巨琐的手法及结构层次,就等于现代文阅读理解成功了一半.下一步就可以答题了,但注意审题.
二、审题
审题是做现代文阅读理解的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许多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不注意审题、弄清题意,在满足于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盲目答题,导致惨重失分,那么从哪些方面审题呢?
1.看配分
一道题配多少分,是给考生如何答题的一个重要的暗示.比如某道题配给2分,若要求考生概括作答,则只要答出概括内容(概括中的词语必须紧扣原文)即可;若要求用原文来作答,则是在原文中寻找两处恰当的语句(将原句稍作压缩)作答(每答对一处给1分),这叫做对位配分法.还有一种叫错位配分法,即“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的配分法,如2000年高考之《长城》的第一题阅卷配分.如是4分题,则是要求考生利用概括精练的语句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一般来说在题目的设置上,出卷人在作答处已标明了“(1)(2)”序号,如是出卷人未标明序号,4分题也暗示了考生应如何作答,只是在答题时,考生要标明序号,如此可体现一个考生的答题素质和修养,4分题配分法在许多阅读理解题目中均有涉及.如是6分题,分值重,能力性强,有两种暗示可能:一是要求考生依据原文含义,凭靠主观想像答题,只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二是要求考生着眼于全文,根据文章的潜在告知,寻找答案(稍加压缩),只答出三方面或任意三方面的内容即可,如此题目,出卷人一般都标明了序号.如李耕的《船之旅》一文,有如此一题:“请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态度(分条列出三点,6分)”.其实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态度不止三点内容,而有五点内容:①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②人生不奋力前进绝难避险;③人生不能出世也不避世;④人生要有正确的理想(希望);⑤人生只要殚尽己力无愧于人类即可.
从这些配分情况来看,答题除用语须高度概括外,那就是具有层次性,而这个“层次性”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往往就是文章段落或全文层次的映射.如果在阅读文章时,能很好地结合题目的配分及答题要求,就能很容易地理解文章,也能很容易地去答题.
2.选用合理的句式
利用恰当的句式作答,能很好地考查考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认知能力,同时亦能巧妙地回答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所以在作答时,选用何种句式,应仔细斟酌.
①答题应注意与题目相关联
所谓“相关联”,就是“问”与“答”具有联系性,如何问就如何答,一可体现答案的完整性,二可激发灵感确定选用何种句式作答,避免误答.
②答题应注意叙述对象
答题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而许多考生在答题时却往往忽视了它的针对性,疏忽了叙述的对象,导致错用句式,出现语病且不完整又不规范,甚至误答,所以在作答时,写出叙述对象百益而无一害,但避免张冠李戴.
3.选用规范的答题角度
作答时,是从正面回答,还是从反面回答;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回答,还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来回答,涉及答题的效果.从正面答题,直白晓畅;从反面答题,含蓄隽永;以他人之言、之行答题,更显主人公之个性、品行.同时,亦可拓宽考生思维.针对这种题型,考生必须审好题,选取最佳的答题角度进行答题.如2001年的上海卷中第一篇阅读理解中的第三题,“第二自然段引用了《闲情记趣》并加以分析阐发,目的是说明什么?”许多同学答为“假山上面的亭、树与假山不相称”.初一看上去,此答案并没有错,但细细琢磨,此答案也有不妥的地方.因为该文全文是叙述假山的,所以答案应改为“假山与其上面的亭、树不相称”.
三、寻找答案的技巧
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都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即依据原文出题,哪怕是一些能力性极强,要求考生发挥想像答题的题型,也不可能脱离原文而单独出题.如此,在原文中一定能找到各题答案的影子.
议论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答案往往潜伏在总结性或议论性文字中,只要发现归纳合并总结体会,就不难答出正确的答案.
如,1999年的《创造宣言》第一题第二问的答案“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就是从总结句“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中合并而来.
写物类散文,作者往往借助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来阐明一定的人生哲理,而物的特性、相互间的关系在描写中都呈显性特点,只要能发现归纳并能结合人生,作答时就轻而易举了.
如,雷抒雁的《枯枝与鲜花》一文,作者描写了深秋里一棵枯树却“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而原本是“被荒草吞没”的一株“柔弱的牵牛花”却得到枯树的支撑而把自己的“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他们便复活了”.作者在结尾写到:“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在问题的设置上,出题者这样设置:“作者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作者为什么微笑?作者从这棵树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6分)”
依据原文的显性告知,很容易答出“作者微笑的原因”,即“枯树以己之坚硬支撑了柔藤,得到了美;柔藤以活力装点着枯树,也发挥了美”.应该注意的是,“枯树”与“鲜花”具有相互性,所以在作答时,要考虑到答案的兼顾性,不能只答一方面.“作者的感悟”是潜在告知的,结合人生,进行升华,其实答案也不难:“人与人之间只有彼此信赖、宽容、帮助,才能超越自我、充分实现生命的价值”(注意:所采用的句式,“只有……才能……).
总之,在现代文阅读理解中从点入手,面上把握,点面结合,看懂文章,审清题目,掌握答题技巧,还是能够拿到必得分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