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伟人的成长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07:57:51
伟人的成长故事
伟人的成长故事
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她在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后来籍着她的导师安·沙利文(Anne Sullivan)的努力,使她学会说话,并开始和其他人沟通.并且毕业于哈佛大学.
海伦‧凯勒是美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在黑暗中摸索著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一九六八年,海伦八十七岁去世,她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苏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林肯的台阶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亲南希在林肯9岁那年不幸病故.但毫无疑问,她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抚养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坚定地走向未来.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立成人大有作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也许能“一鼓作气”,攀上光辉的顶点.
在鲜花、掌声和欢呼的背后,是艰苦的劳动、苛刻的条件和可怕的考验.为了金钱与荣誉,奥波里德要求小莫扎特无论旅途多么劳累,都要随时可以当众表演.为了宣扬儿子的天才,他让孩子必须习惯听从突如其来、异想天开的种种刁难性提议.如:当场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技巧艰深的乐曲;按照听众临时设想的几个低音即兴作曲,并根据指定的调性当即演奏用多条手帕将键盘全部蒙住而不影响弹琴;在一场音乐会上从头至尾全部演奏自己的作品,等等.并且,这样的演出每每长达四五个小时之久.
1772年,16岁的莫扎特终于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漫游生活,回到自己的家乡萨尔斯堡,在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
这10年对莫扎特来说,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都是极为重要的锻炼、积累和学习的阶段.他8岁就写了三首交响乐和几首奏鸣曲;12岁就为维也纳歌剧院写了歌剧《假傻姑娘》;14岁为意大利米兰歌剧院写了歌剧,并亲自指挥演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这轰动欧洲的出色的成绩使得莫扎特14岁就获得了意大利音乐中心——鲍伦亚学院院士的称号,被罗马教皇授予了“金距轮”奖章.
父亲在教小莫扎特音乐时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时只教点简单的曲子,但莫扎特接受能力很强,许多曲子听了一遍就能毫不费力地记住了.父亲怕儿子负担过重,所以没有过早地教他作曲,可是5岁的莫扎特在旁边看着父亲书写乐谱,也开始学着作曲.有一次,父亲和朋友走进莫扎特的房间,见孩子正在五线纸上专心地写东西.“莫扎特你写什么呀!”他随手拿起儿子写的东西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原来儿子在写钢琴协奏曲,而且写得完全符合规则.他故意逗儿子说:“你可知道,你这个曲子不能演奏啊!”小莫扎特生气地回答说:“我知道,哪个曲子在演奏前不要修改呀!”父亲竟然被反问得说不出话来.
莫扎特的成长故事
父亲很惊异于儿子的音乐天赋,此后也开始教他一些难度较大的作曲练习.小莫扎特非常聪明,而且勤奋好学,别的小孩子在玩的时候,他却成天待在家里不是练琴就是作曲,五六岁的孩子就像一个大人一样埋头于音乐.老莫扎特为了让儿子开阔眼界,少年时就有所成就,从1761年秋起,他就带着6岁的儿子小莫扎特和女儿安娜,到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演出.这次演出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接着,父亲又带他们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和瑞士演出,每到一个地方,都获得观众的好评.但在这次旅行演出中,老莫扎特也清楚地看到了儿子身上的缺点:他虽然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的普通教育,所以文化基础很差.旅行回来后,父亲为儿子进行系统的补课,教他学习拉丁文,学习音乐家必修的意大利文,还学法文和英文.
正是在老莫扎特的严格要求下,再加上小莫扎特自己的刻苦努力,最后莫扎特终于成为一位世界著名音乐家,对世界音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