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问达摩的生平事迹,创少林七十二绝技的那个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3 14:58:42
问达摩的生平事迹,创少林七十二绝技的那个
问达摩的生平事迹,创少林七十二绝技的那个
达摩的生平事迹:
  菩提达摩,南天竺香至国的三王子.
  少时神慧疏朗,闻皆晓悟,志存大乘,特深入禅法.
  后随般若多罗学大乘义理,四十年后受嘱衣钵,续佛法脉.
  梁武帝普通元年(五二○年)渡海中土,
  于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九年,时人称「壁观婆罗门」.
  毕生提倡「二入四行」之教法,于弘化时屡遭险难,先后五次遭毒害.
  约梁大通二年(五二八年),因化缘已毕,传法得人,
  遂于第六次被毒害时从容灭度.因其将佛陀「明心见性」的禅法传入中土,
  打开中国禅宗的新页,故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作者简介
  程世和
  一九六二年生于安徽省贵池市,现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史记——一个伟大人格的凝聚》等
  著作数种,发表论文十多篇.
  卷首语
  本书向读者介绍的是一位以大悲愿力将禅法传入中土的南印度香至国的三王子,他就是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出于对众生同体大悲心,从遥远的印度,孤身一人漂洋过海,踏入了美丽而苦难的中国.他纯是为了一个伟大的因缘而来——他带来了大乘的「心法」.在其心中,深蕴著一种慈念中土的伟大情怀.
  自南而北,一路踏来,以伟岸孤拔的身躯行走在中国苍凉的大地上.尽管达摩大师倍受孤独,甚至屡遭他人毒害,但他仍然慈被中国的芸芸众生.他坚如磐石,端坐于中岳嵩山之巅,始终坚信中国文化有「大乘气象」.
  这是一种唯有大勇才能进入、唯有坚强才能忍受的精神至境.正因为如此,他为异国他乡的万千迷徒开示了一条升华人格的精神之路.中国的禅宗也正因此而诞生.中国禅宗以其特有的智能,融东西思想于一炉,开创了真正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中国人的信仰有著极为深远的作用.而这一切,莫不源于达摩大师大慈大悲的伟大胸襟.
  然而,面对达摩大师这样一个泽被中国文化的「大恩之人」,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却有许多难明之处.不过,当我们把许多禅宗文献予以梳理,我们还是可以对达摩大师的生平事迹作一大致的描述.菩提达摩,简称达摩,或达摩.他生于南印度,属婆罗门种族,为南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子.他初学佛陀跋陀小乘禅观,后遇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不久即从般若多罗出家,侍从般若多罗近四十年.般若多罗灭度后,达摩继为西天二十八祖,遵从其师父的遗教,先在南印度游化.他见中国有「大乘气象」,先遣弟子佛陀、耶舍两人来到中国(《历代法宝记》指明为佛陀、耶舍两人,详内文注).不料,佛陀、耶舍两人却遭北方僧众的摈逐,后在庐山灭度.达摩得知弟子的消息后,为弘扬大乘心法,只身一人三载苦渡,于梁武帝普通元年(公元五二○年)抵达广州,又由广州来到建康,与梁武帝会见.但因两人话语不契,达摩渡江北上,进入北魏.来到洛阳,他见永宁寺华丽壮观,叹为「神功」,又在永宁寺盘坐数日,并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见《洛阳伽蓝记》卷一).接著,他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他这一坐就是九年.在这九年中,他五次被毒害(《历代法宝记》)指明为菩提流支三藏及「光统律师」慧光所为).后来,神光「立雪断臂」,精诚至极.达摩认定神光堪当大任,改其名为慧可,传以正法眼藏.在梁大通二年,也即北魏孝明武泰三年(公元五二八年),达摩大师因化缘已毕,传法得人,遂于第六次被毒害时从容灭度.不料,在一年以后,魏使宋云又从葱岭带回了达摩「只履西归」的意外消息.
  以上是依据《洛阳伽蓝记》与昙林〈序〉以及《景德传灯录》、《楞伽师资记》、《历代法宝记》、《传法正宗记》、《五灯会元》等诸种禅门文献而作出的大致描述.在这当中,仍然产生种种疑问.包括达摩大师的年岁问题,以及一苇渡江、六次被毒害、只履西归的真伪程度等等.而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了有关达摩大师的著名公案.面对这许多疑问,我们当何以自处呢?
  我认为,作为一个来去三世十方虚空中的西天佛祖,达摩大师的行迹自非以世间人之情理所能推测.如果我们对他的行迹拘执于常理的斤斤计较,那必然陷入取相的沼泽.如果对达摩大师这个不重行迹唯重精神远行的大行者,非要把他纳入我们刹那即逝的时空作一番理性的「考证」,那只能说明我们这些无知众生心念的妄动.日常生活中,一旦超出了我们理性所能理解的范围,我们就动起怀疑的念头.殊不知,我们正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识见的囚徒.以己之识见,又怎能体悟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司马迁对孔子伟大人格的仰叹.面对达摩大师那伟大的悲心宏愿,面对禅宗文献中所作的记述,我自不敢有什么迷执的疑问,也不敢有任何狂妄的追问.我唯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汇通各种禅宗文献中有关达摩大师的记述,去感知他那伟大而博深的内在精神.本书所作的一切努力,正是为了复见菩提达摩大师这位圣祖之心.
  现在,就请读者诸君和我一起,和达摩大师一起,作一次精神的远游吧!
  后记
  从木叶纷落的秋日写到白雪皑皑的冬日,终于写完了这部《达摩大师传》.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除夕之夜了,人人都沉浸在「合家团圆」的温馨气氛中.而我这个江南游子,则独自幽居在古城长安的一间斗屋里,成了一个「出家」远行的人.然我的心中并不孤独,而对达摩大师大雄无畏的精神,让我更生发出一种追寻佛法真理的决心与毅力.
  与达摩大师相仿,我也是家庭中的「老三」、也许是出于一种对「老三」身分的自觉,我这几年总认为在三兄弟家庭结构中,老大与老二由于过早承担了家庭的重任,大都具有入世的性格,而老三则可以无忧无虑地置身家庭事务之外,成为「自由的个体」.巴金《家》中的老三高觉慧,就是一个摆脱家的羁绊,到宽广的世界里呼吸自由空气的文学家的典型.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老三阿辽沙一人弃家远游,以基督博爱精神去拯救世界上千万迷途的灵魂.显然,老三较能自由地追求精神至境.
  我虽然没有像大车国三王子「舍身饲虎」的献身精神,也没有达摩大师慈悲救世的伟大愿力,但我自以为,我这个「老三」也是一个行走在精神之境的「出家人」.我少年的时候,就喜欢一个人坐在长江南岸,思索生命的意义.后来,进了省重点中学「重点班」,原本可以凭借自己优异的数理成绩,考入全国著名的大学理工系.殊不料,我却大反当时「重理轻文」的社会观念,突然改学了文科,这不啻使师长同学们大吃了一惊.而我却固执地以为,我这一选择,正可满足我对古圣贤哲的精神追求.大学毕业时,我放弃了去政府工作的机会,跑到远离江南的古城西安,攻读古代文学的硕士学位,呼吸著黄土高原苍凉而悲壮的西北尘风.获得硕士学位后,我联系好了去南京、武汉的工作单位.但又转念一想,如若我返归南方,便会失去北方;如若我留在北方,每年都可以透过探亲来往于南北之间.如此,不就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思想延展的空间?
  就在这样的心念中,我留在了天寒困苦的西北,让自己的心灵不断地反刍与沈甸.自一九八八年至于今日,我在西安古城已经工作了整整九个年头.在这漫长的九年中,我独守在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斗室里,摒除外缘,优游于精神的世界里.在这期间也成就了我的论著和论文,计有《史记——一个伟大人格的凝聚》、《司马迁——与历史的「不仁」对峙》、《苍凉——陶渊明诗的真实底蕴》、《孤独的个体——谢灵运生存悲剧论》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妻子韩英也是一个注重精神的「出家人」.她与我分居异地,曾一人独闯黑河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又曾独入中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其内心的苍凉与壮烈,精神的无畏无惧,唯有我知.这里,我还要衷心感谢我的大哥世昌、二哥世亮以及小妹桂芳,是因为他们在家服侍年迈的双亲,才使得我这个「老三」得以远行,成为追寻精神、自由的漂泊者,成为追寻伟大的达摩大师的「自由个体」.
  正因为有以上这些经历、体验,我对达摩大师有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契合.当我得知吴言生居士正为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企划的《中国佛教高僧全集》组约稿件时,就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撰写《达摩大师传》的任务.吴言生居士也是一个精神独行者,他得知我的想法与冲动后,热诚鼓励,并说:『达摩大师是中国禅宗的开创者,你要写出他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及济度众生、延续法脉的悲心弘愿来!』吴言生居士常常是夜半踏雪来访,畅谈稿件,兴致来时,手舞足蹈,不到东方大白不肯罢休!
  最后,我谨向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各位同仁致以深深的谢意!透过这本《达摩大师传》的写作,我庆幸自己今生与佛法有缘,与达摩大师有缘.从今而后,我自当珍惜这一因缘,继续不断创造出更好的佛教文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