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诗歌鉴赏杨炎正的水调歌头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05 16:13:37
诗歌鉴赏杨炎正的水调歌头
解题思路: 结合作者经历抓住主要意境理解
解题过程:
这首词创作于淳熙五年(1178),当年杨炎正和辛弃疾一起乘船旅行,经过扬州,登多景楼而作此词。他的这首词伤时忧国,慨叹自己报国无路的悲愤。
词的上片以登楼所见萧索秋景领起。“寒眼”并非冷眼,而是“眼寒”,是冷落的景物使眼睛生出寒意,其实就是“心寒”“情寒”。秋天到来,落叶处处,使空阔的江天看起来零乱而萧条,如此理解,“乱空阔”自然就合情合理了。萧条的秋景引起萧索的愁情,所以词人云“客意不胜秋”。不过作者并没有让低沉的情绪继续下去,而是强行振起,越是愁恨低回,他越是要“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这显示了他的倔强,他的自信。在刻意的豪迈心情下,他在“最高楼”上看到了可舒可卷的“江山图画”,听到了长江波涛汹涌中的“龙鱼悲啸”,哪有余暇顾及小家子气的“诗愁”!可是,江山虽然壮美,南宋国势却很衰微,词人虽然倔强,壮志仍然难酬,此时的豪情,壮则壮矣,骨子里还是悲和愤。勉强的豪情无法长久,当强提的那口硬气逐渐消退,一阵秋风秋露,又使词人产生了寒意,词人的情绪再次低沉起来。当然,如果在其中寻找微言寄托的话,“分冷入衣”的“欺客风露”就是破坏抗金恢复的投降派小人吧。
下片词人抒情。在情绪跌宕起伏的登楼“望神州”之后,词人忽然醒悟而感慨。国势衰微,有志者理应报国,可像作者这样的主战人士却连报效祖国的机会都没有。他为此忧愤白头,平生的抱负理想壮志豪情,只换来如今的憔悴失望。时光流逝,词人渐老,他更难有所作为。念至于此,词人虽不甘心,却也无可奈何,只有“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在江月和沙鸥的陪伴下,作一个于国事无补的隐者了。情绪承接上片结尾处的低回,不平、无奈、悲凉。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