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儒茶文化征文启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6 18:53:21
儒茶文化征文启事,
儒茶文化征文启事,
亲,要给我分儿喔*~*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本文探讨的是,儒释道三教特别是禅宗是如何作用于茶文化并使中国茶文化形成盛大气象的.尽管儒是否成为"教"仍属争论之列,但儒所具有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则是无可争辨的;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指出儒是"道德性与宗教性之存在".因而本文将儒列入三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离开了儒来谈宗教与中国茶文化是不够公平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都与此有关.《茶经o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生的角度看,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思想.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礼仁"之道.所以这种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这是其高明之处.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
."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具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中国的茶文化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真正的"禅风禅骨",其次,禅佛在茶的种植、饮茶习俗的推广、饮茶形式传播及美学境界的提升诸方面,贡献巨大.所以,没有禅宗,很难说中国能够出现真正意义的"茶文化"."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历史上许多名茶出自禅林寺院,而禅宗之于一系列茶礼、茶宴等茶文化形式的建立,具有高超的审美趣味,它对中国茶文化的持续的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兴盛,尤其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禅宗对茶文化流传国外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有不可磨灭的卓著功勋.可以说,品茗的重要性对于禅佛,早已超过儒、道二家.而"吃茶去"这一禅林法语所暗藏的丰富禅机,"茶禅-味"的哲理概括所浓缩的深刻涵意,都成为茶文化发展史上的思想精蕴.
  真正说来,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
  道教与茶文化关系最有说服力的要数陶弘景《杂录》中所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启服之"的记载.其实对丹丘子饮茶的记载还有早于此的汉代的《神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