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忠’‘孝’‘道’‘义’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高中生自身)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12 23:30:21
‘忠’‘孝’‘道’‘义’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高中生自身)
‘忠’‘孝’‘道’‘义’分别是什么意思?(结合高中生自身)
,《说文解字》解释为:“敬也.从心,中声.”《玉篇》解释为:“直也.” 《增韵》解释为:“内尽其心,而不欺也.”《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六书精蕴》解释为:“竭诚也.” 《传》:“事上竭诚也.”
“忠”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原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等多种含义.如“志虑忠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尽心于人曰忠,不欺于己曰信”.随着中国封建制度形成和加强,“忠”成为特指臣民服从于君主及国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宋代以后,“忠”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到成为臣民绝对服从于君主的一种片面的道德义务.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意愿,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只于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孝经·谏诤章第十五》:“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义
,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义者,宜也.”《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说文》:“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故从羊.”《周官》注:“仪作义,古皆音俄.”
“义”是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西汉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