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古诗赏析《蒹葭》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5 23:06:33
读《蒹葭》这首诗 1。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反复吟诵,细细辨析变换的几个词语,简要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老师,文言文该如何复习,要不要背笔记?
古诗赏析《蒹葭》
解题思路:  见“解答过程”
解题过程:
《蒹葭》一诗中变换词语的作用:
诗篇采用了重章迭句形式,二、三两章的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个别词语的变换,避免了诗的板滞,增加了韵律的和谐美,也使诗意稍有递进。同时,反复咏唱,使诗所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如「蒹葭苍苍」、「蒹葭凄凄」、「蒹葭采采」这三句就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而凄青,由凄青而泛白,一步一步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索寞。「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三句则抓住了露珠结成霜,霜花又融为水,水在不停地蒸发这种渐变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黎明已过,太阳将升。试想,他兀自一人长久地徘徊在清冷索寞的旷野,面对茫茫无边的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的焦急和惆怅!再如诗中对伊人所在地点的描写,也是一章比一章清晰具体。首章写「在水一方」,说得较笼统,次章写「在水之湄」,说得较具体,说明那里有水有草,三章写「在水之涘」,是说伊人在那水草交接处的靠水一边。由此推想,伊人这时也可能就在对岸,正等待诗人的到来呢。这么写,不仅诗的意境有所扩大,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情也显得更为迫切了。另外像写溯洄从之的道路,先是「道阻且长」,继而「道阻且跻」,然后是「道阻且右」,这「长」、「跻」、「右」三个字的变换,就写出这条道路不仅距离远,而且坡度大,同时还曲曲弯弯,并有险阻难关。这说明要由此去寻见伊人,的确困难重重。这里越写道路难走,就越能衬托诗人想见伊人心情之急切。至于写伊人「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也是一步比一步具体。开始先写出方位──河水的中间,进而点明是个小岛,最后又说是水中的一片小沙滩。这虽是诗人的幻觉,但使人感到又很真实。诗篇通过这种迭唱的形式,表达出含蓄深长的意味,耐人咀嚼和玩赏.
文言文的复习最重要是抓基础。对应该背诵的课文和诗词一定要熟练的背诵,而且要注重理解,不能死记硬背。还有,应该将老师在讲述每节课时强调的一些知识点全面复习,但不必将笔记全部背下来。总之,文言文复习应依据课本,从文学常识,重点词语,翻译、名句的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课后练习等方面进行复习,而不能靠“赌”题。
祝你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将自己的语文成绩全面提高,加油!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