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死、流、徒、鞭、杖”五刑形成于北齐还是北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6/22 22:43:35
“死、流、徒、鞭、杖”五刑形成于北齐还是北魏?
可为什么《分析》上说他确立于北齐
“死、流、徒、鞭、杖”五刑形成于北齐还是北魏?
经查检《中国刑法史》(蔡枢衡著,中国法制出版社)P85:“北齐别开生面,以死、流、耐、鞭、扑五种刑罚为骨干.” P86:“(北)周律以杖、鞭、徒、流、死五种刑罚为骨干.”
中国政法大学张晋藩的中国法制史讲义中,有“《北齐律》所创制之“重罪十条”综合概括封建宗法制度,强化了对封建三纲的维护;还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制度.”一段.
前者确认楼主所问五刑似在北周;后者确认似在北齐.我无力辨识,还是楼主自己甄别吧.呵呵.
(以上为修改原答案部分,同时建议楼主关闭了吧,那些专家教授都各执一词的专业知识,我等何能解决)
(以下原答案)形成于北魏(见下文历代五刑)
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
北魏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
北齐律的五刑是鞭、杖、耐、流、死,
北周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
自隋律起,才将五刑定为笞、杖、徒、流、死.此后延用至清.
墨 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汉文帝废肉刑时,黥刑被废.魏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使用,到梁武帝天监十四年(515)再度被废.隋唐无此制.五代后晋恢复黥刑,改称刺字,并与流刑结合使用,称为刺配,沿用至清.刺字的对象、部位、形状各代不尽相同.清末法制改革,刺字废.
劓 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起源于夏,周代广泛适用.战国及秦时与其他刑罚结合使用.汉初亦沿用劓刑.汉文帝除肉刑,以笞刑代替劓刑.但直至南北朝时,劓刑尚间或使用.隋以后不见于刑典,只有金国早期对于犯重罪的赎刑者(见赎免),仍要割掉鼻子或耳朵,以别于一般平民.
刖 断足的刑罚.也称剕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施用.齐国因受刖刑者多,曾出现“屦贱踊贵”现象,踊就是刖足者穿的鞋.秦及汉初,罪重者斩右趾,罪轻者斩左趾.汉文帝除肉刑,改刖左趾为笞五百,刖右趾为弃市.至汉景帝时,又下令应弃市的犯人,如愿意刖右趾,可以听许,废除的刖刑又被恢复.自魏晋以后,律典中已无刖刑的规定.但间或亦有实行刖刑者,如唐初一度以断右趾作为减死罪的刑罚.
宫 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始于夏代苗族的苍刑,夏族袭用,秦、汉时亦称腐刑、蚕室刑、阴刑.男子割势即割下男子生殖器.女子幽闭,古有两说.一说为禁闭于宫,另一说为用棍棒椎击女性胸腹,使胃肠下垂,压抑子宫堕入膣道,以妨交接.宫刑最初用以惩罚淫罪,后来也适用于谋反、谋逆等罪,并扩大到连坐的犯人子女.秦统一六国后曾大量适用.汉文帝除肉刑而宫刑不废.汉景帝允许以宫刑代替死刑.自汉至南北朝时期,宫刑时存时废,到隋开皇(581~600)初年正式废除 .后来辽穆宗应历十二年(962)又一度恢复,以后各朝律令没有宫刑.
大辟 即死刑.其名称和执行方式各代不尽相同.先秦时有炮烙、剖腹、醢、脯、戮、斩、焚、踣、罄、轘、辜等.战国及秦有凿颠、镬烹、抽胁、车裂、囊扑、枭首、腰斩、弃市等.汉初以腰斩、弃市、枭首为主.北魏有轘、腰斩、殊死(断头)、弃市四等,后改为枭首、斩、绞三等.北齐、北周因袭不改.隋、唐定死刑为斩、绞两等.五代和宋大抵仿效隋律,此外,还有不载于律书的凌迟(即分割犯人的肢体).辽初还有投悬崖、射鬼箭、五车轘、生瘗(活埋)、炮掷等目.金代有击脑.此外,历代还有法外酷刑,如棒杀、剥皮、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