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母亲的油灯习题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08 17:45:44
母亲的油灯习题答案,
母亲的油灯习题答案,
在城里生活的家人,已能够容忍我从乡间带来的怪异习惯了.入夜,将书架上那盏油灯取下,哧,擦着火柴,那红光如絮团化开.把一只硕大的玻璃罩罩上,拨亮灯芯,那迷人的光焰连同柴梗硝的气味,在整个书房弥散开来.我铺开稿纸,端坐桌前.有时盯着光焰,怔怔地,一坐就是一个晚上.
这盏油灯,是我在乡间老屋发现并带回城里的.车子一路颠簸,我用衣物包裹着,一路小心呵护,就像当年呵护我娇惯的孩子.这是老家的第二代煤油灯了.第一代的一只,在那个冬夜,已碎于我之手.
一盏油灯,给清静的乡间夜晚带来了温暖,欢乐,也一次次在泥坯屋墙上,用光线描绘着我渐渐长高的身影.
因为贫困,瘦弱、敏感的我过早地睁开了一个少年的眼睛.我说:我爱村庄,河流,田野,麦垛;我爱种子,花朵,鸟鸣,云彩,它们是构成我灵动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我走不出那油灯给予的温暖与光芒,也走不出星空下油灯点燃的无边遐思与孤寂.清晰地记得那天晚上,邻村放一部电影,我坚持看守家门,让父母带着姐妹们去.已到了初三,我那时一心想考上中专,跳出“农门”,我不愿在这泥地上耕作一生.夜,很快陷入寂静,从未有过的寂静,只剩下油灯发出的吱吱燃烧声.我猛然感到一种孤独,从未有过的旷世孤独,我害怕得听到了自己咚咚的心跳声.我不敢斜窥周围的事物,把双足放在地面上,很快我的心踏实起来,情绪开始平静.这时,我听到了门外母亲的脚步声.母亲叫着我的乳名,推开了木门,我这个倔强的儿子,第一次扑到母亲的怀抱里,抽泣不止.母亲担心我一个在家,先回来陪我.油灯下,我重新开始做作业,母亲为弟妹们纳鞋底.我抬起头,母亲正用针尖挑着灯渍,擦在她皲裂的手指上:“这是能治病的!”母亲为我泡了一碗糖水,看到我的作业本上满是“√”,不识字的她,脸上沐浴着一种慈爱而神秘的光芒.“能考上学校最好,考不上,你能识那么多字,在农村,总比爸妈强.”母亲言语平静,“你是一个男娃,要学会依靠自己,什么都不用怕!”
油灯,烙满油渍的油灯,盘曲农业文明虬根的油灯,点燃整个乡土中国诗篇的油灯,今夜,我再次将你拨亮.在你光焰圣洁的照耀下,我写下了这篇温暖而怀念的文字.(选自《散文》)
1、文章第3自然段中“用光线描绘着我渐渐长高的身影”,这句话有怎样的含义呢?(回答不超过15个字)
答:含义是油灯伴随着我渐渐长大.
2、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自己的故事,通过这故事,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从三方面来回答.
答:(1)感受到孤独(2)感受到母亲对我的极大安慰和幸福 (3)感受到母亲的慈爱和鼓励
3、文章最后说“我写下这篇温暖的怀念的文字”,这里的“温暖”具有怎样的含义呢?望采纳
答:1、油灯引发我对少年那段艰苦又温暖的日子的回忆;2、油灯曾给了我温暖;3、油灯象征了母亲对我的关心和慈爱,让我觉得温暖;4、一直以来,油灯陪伴我成长、学习和生活.
我对这篇文章的评价:
这不算是一篇好文章.为什么呢?
首先,主题不明.全文用倒叙的方式,由眼前的油灯联想到少年时有油灯相伴的日子,重点描写了自己在油灯下的恐惧和孤寂心情以及母亲回来之后的动作和语言深情,应该说,主要表现的是母亲给予自己的温暖和战胜孤寂恐惧的力量,那么药品赞美的也是母亲对自己的爱.可是,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油灯,烙满油渍的油灯,盘曲农业文明虬根的油灯,点燃整个乡土中国诗篇的油灯,今夜,我再次将你拨亮.在你光焰圣洁的照耀下,我写下了这篇温暖而怀念的文字”,似乎想把主题表现得深刻一点,让油灯能“盘曲农业文明”,能“点燃整个乡土中国诗篇”,这未免有点造作.主题的表现一定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相关联,在文章的前面,根本就没有一处文字提及农业文明,也无任何暗示油灯与中国乡土诗篇(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中国乡土诗篇”,恕我寡闻,没听说过“乡土中国诗篇”的说法)有关,又何来“点燃”?所以这个深化主题是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其次,感情模糊.作者对油灯应该是怀念、感激的,可是在油灯之下,当只有作者一人时,他是感到孤独的,感到害怕的,而且这孤独还是“旷世孤独”,什么叫“旷世孤独”,是不是再没有人比他更孤独,那么由此可见,这油灯本身是不能给他什么温暖和力量的,倒是母亲来了之后,他的心才安定下来,才有了温暖和力量,他应该感激的是他的母亲而不是油灯,应该说,正是在油灯之下,他才更觉出了母亲的慈爱.或者,还可以引申为,其实,母亲就是一盏油灯,照亮他的内心,照亮他的前程.可是结尾连一个字都没提到母亲.他到底爱什么?感激什么?
第三,这篇文章的内容前后出现多处漏洞,很让人莫名其妙.在第一段的最后作者写到:“这是老家的第二代煤油灯了.第一代的一只,在那个冬夜,已碎于我之手.”这样的语言按常理该是一个过渡句,接下来可能会回忆那是怎样的一个冬夜,为什么会碎于我之手,第一代油灯又有什么特点,又寄予了怎样的感情或希望.可是接下来的文字让人大失所望,根本没有涉及以上问题,而是谈年少时一个人在油灯下的孤独,母亲的慈爱等.我们看看这些语言:
“因为贫困,瘦弱、敏感的我过早地睁开了一个少年的眼睛.我说:我爱村庄,河流,田野,麦垛;我爱种子,花朵,鸟鸣,云彩,它们是构成我灵动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我走不出那油灯给予的温暖与光芒,也走不出星空下油灯点燃的无边遐思与孤寂.”
“过早地睁开了一个少年的眼睛”(我总觉得这话有点怪),看到了什么呢?没说,只说“我爱村庄,河流,田野……它们是构成我灵动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难道这是因为贫困而感觉到的吗?看来作者很爱这块土地——因为贫困.这种逻辑是否合理?“我走不出那油灯给予的温暖与光芒,也走不出星空下油灯点燃的无边遐思与孤寂”这句话的顺序有问题.因为接下来作者先谈的是孤寂,母亲来了之后才有温暖的.
最后一段更莫名其妙,内容上与前一段脱节,让人觉得突然.至于具体内容,前面已分析过,我就不再赘述了.
我们再来看设计的题目和答案:
第一题我没什么意见,很简单的问,很容易答对.
第二题我觉得出得很拙劣.
“2、文章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自己的故事,通过这故事,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从三方面来回答.
答:(1)感受到孤独(2)感受到母亲对我的极大安慰和幸福 (3)感受到母亲的慈爱和鼓励”
文章的第四段是主要内容,写的是作者年少时的故事,应该说这个故事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果要从作者的角度来谈,也是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又何来“三方面”?问句本身也不够规范:通过这个故事,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感情是不好直接写的吧,我们一般也只是说:表现了,表达了什么感情.而“从三方面”,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从三个角度”,而不是“三种”.再看答案就更奇怪了,全是“感受”,这“感受”也算是“感情”吗?又怎么体现是“从三个方面”?
至于最后一题,我对问句还是肯定的,但回答就不感苟同了.从整篇文章来看,其实这温暖并非油灯本身带来的,而是油灯旁的母亲所给予的.所以答案应该只有一点:油灯让自己想起在油灯下给予自己温暖的母亲,心里仍然觉得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