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烦请张老师分析该文,特别是对文后13-14题如何答题进行详细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2 21:03:00
烦请张老师分析该文,特别是对文后13-14题如何答题进行详细的分析,谢谢!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 陆苏州 韩少功 (1)提起陆文夫,眼前便是一介江南秀士,于瓜棚下短篱旁独坐品茶,闲吮这一杯明月的形象。我曾同他一起出访,每到热闹的去处便很少听他言语,常常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唯清点人头时,方察觉他那整洁但里面显得有太多空洞的西装,居然一直影随在我们身旁。若再仔细看,那清瘦的一条黑脸上,眼睛亮得刺人,默默泄露出他藏蓄在心中的练达和智慧,使你暗暗一惊。 (2)前些年听说照看病重的女儿,较少写作,朋友均替他着急。他却不认为小说轰动一类虚荣比骨肉之情更重要,曾有一信与我:“人生就是一本大书,其中有些是字,有些是事。”这至理名言让我难忘。 (3)他身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从不爱热闹,很少去北京,甚至不愿意住在南京省城,一直守着他的苏州小院。我这一辈子不知是第几次极稀罕地见到他,是他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作协理事会,宣布发言都不能超过十分钟。他的一位老朋友兼大人物发言超时了,他也敲敲茶杯照例警告,一点也不讲情面。不管那位发言者如何生气地拂袖而去,也不管台下有些什么人吵吵闹闹抗议他的苛政或民权,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低头品茶如常。 (4)这次见面,他依然是谈女儿,谈茶。知道我迁居海南,便问问他认识的海南某某编辑,某某文学青年,绝不像某些文人,见面必有一番客套恭维轰炸,或满嘴痛苦孤独,但一听见钱就眼睛发亮。谈寻常琐事,他也是淡淡的,其关切和友善,恰如香茗慢慢暖上你的肝肠。 (5)他的《美食家》等已译成法文,其美食观也引起法国朋友的兴趣,曾特地邀请他到法国参加过一次关于烹调的研讨会。据他说,粗茶淡饭是第一境界,贫境也;大鱼大肉是第二境界,俗境也;真正的美食家往往又回到粗茶淡饭,此乃第三境界,真正的美食雅境。我也是素食爱好者,自然觉得他的说法大得我心。 (6)法国人常常自豪于他们的饮食文化传统,至少是看不起美国的麦当劳快餐。有次我走进这种快餐店,法国陪员惊惧万分拉着我往外走,说:“怎么能在这里吃?这是狗吃的!”其诅咒不可谓不恶毒。但法国美食怎么样也没有法征服陆苏州。他每到餐时便要寻找中国餐馆,尤其是寻找豆腐。饭前也必是清茶一杯而断断乎不能上花花哨捎的洋可乐。法国旅店一般都没有开水可供沏茶,实在是对陆副主席最大的身心迫害。后来有人借来一个电热壶,陆苏州一见大喜,立即放下手头的一切事情,摩拳擦掌先沏了茶再说。并接连烧上几壶开水,一一问我们是否需要——笑得极幸福极温暖。 (7)后来的几天,我一回到旅店,服务台的小姐给房门钥匙时总是同时给我们一壶开水。我开始不解其意,后来才明白,一定是她们从陆苏州那里得到印象,以为中国人个个都要开水,不沏茶就没法活的。 (8)东坡先生说:不可居无竹。文夫先生则是不可食无茶。若与他茶座闲饮一夕,心态自然清净,至少可以免俗三日,可除世俗难题带来的虚火少许。我年青时在乡下一个茶场干过三年,居然没有培养出对茶的感情。倒是现在越来越喜欢饮茶了,这恐怕与文夫先生也不无关系。 1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和陆文夫交往的四个场景,选材独到,细节感人,请分别加以 概括。(6分) 答: 12.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笔下的陆苏州有着同样的韵致,请从两个方面举例 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5分) 答: 13.请分析本文题目“陆苏州”的含义。(6分) 答: 14.陆文夫身为中国作协副主席,《美食家》轰动一时,照看病重的女儿,一杯清茶 闲饮。结合本文从“大隐隐于市”和“本色”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陆苏州的理解。 (8分) 答:
烦请张老师分析该文,特别是对文后13-14题如何答题进行详细
解题思路: 整体把握,找准角度,抓住要点,筛选信息,理清层次,拓展延伸。
解题过程: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 陆苏州 韩少功 (1)提起陆文夫,眼前便是一介江南秀士,于瓜棚下短篱旁独坐品茶,闲吮这一杯明月的形象(“瓜棚”和“短篱”衬其沉默、淳朴;“品茶”和“明月”写其清静、淡雅)。我曾同他一起出访,每到热闹的去处便很少听他言语,常常使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唯清点人头时,方察觉他那整洁但里面显得有太多空洞的西装,居然一直影随在我们身旁。若再仔细看,那清瘦的一条黑脸上,眼睛亮得刺人,默默泄露出他藏蓄在心中的练达和智慧,使你暗暗一惊。(描写精当,采用“画眼睛”的塑造方法,以少胜多,传神夺彩) (2)前些年听说照看病重的女儿,较少写作,朋友均替他着急。他却不认为小说轰动一类虚荣比骨肉之情更重要,曾有一信与我:“人生就是一本大书,其中有些是字,有些是事。”这至理名言让我难忘。(看重亲情、漠视名利的性格) (3)他身为中国作协副主席,从不爱热闹(写出“沉静、不慕浮华”的性格),很少去北京,甚至不愿意住在南京省城,一直守着他的苏州小院。我这一辈子不知是第几次极稀罕地见到他,是他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作协理事会,宣布发言都不能超过十分钟。他的一位老朋友兼大人物发言超时了,他也敲敲茶杯照例警告,一点也不讲情面(突出其“讲究原则,铁面无私”)。不管那位发言者如何生气地拂袖而去,也不管台下有些什么人吵吵闹闹抗议他的苛政或民权,他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低头品茶如常。 (4)这次见面,他依然是谈女儿,谈茶。知道我迁居海南,便问问他认识的海南某某编辑,某某文学青年,绝不像某些文人,见面必有一番客套恭维轰炸,或满嘴痛苦孤独,但一听见钱就眼睛发亮(对比反衬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谈寻常琐事,他也是淡淡的,其关切和友善,恰如香茗慢慢暖上你的肝肠。(好一个“本色、真诚、淡然、友善、务实”的风流人物) (5)他的《美食家》等已译成法文,其美食观也引起法国朋友的兴趣,曾特地邀请他到法国参加过一次关于烹调的研讨会。据他说,粗茶淡饭是第一境界,贫境也;大鱼大肉是第二境界,俗境也;真正的美食家往往又回到粗茶淡饭,此乃第三境界,真正的美食雅境。我也是素食爱好者,自然觉得他的说法大得我心。(吃出来的“睿智”和“超然”,有境界有格调) (6)法国人常常自豪于他们的饮食文化传统,至少是看不起美国的麦当劳快餐。有次我走进这种快餐店,法国陪员惊惧万分拉着我往外走,说:“怎么能在这里吃?这是狗吃的!”其诅咒不可谓不恶毒。但法国美食怎么样也没有法征服陆苏州。他每到餐时便要寻找中国餐馆,尤其是寻找豆腐。饭前也必是清茶一杯而断断乎不能上花花哨捎的洋可乐。法国旅店一般都没有开水可供沏茶,实在是对陆副主席最大的身心迫害。后来有人借来一个电热壶,陆苏州一见大喜,立即放下手头的一切事情,摩拳擦掌先沏了茶再说。并接连烧上几壶开水,一一问我们是否需要——笑得极幸福极温暖。(热衷中华饮食文化,人生清淡) (7)后来的几天,我一回到旅店,服务台的小姐给房门钥匙时总是同时给我们一壶开水。我开始不解其意,后来才明白,一定是她们从陆苏州那里得到印象,以为中国人个个都要开水,不沏茶就没法活的。 (8)东坡先生说:不可居无竹。文夫先生则是不可食无茶。若与他茶座闲饮一夕,心态自然清净,至少可以免俗三日,可除世俗难题带来的虚火少许。我年青时在乡下一个茶场干过三年,居然没有培养出对茶的感情。倒是现在越来越喜欢饮茶了,这恐怕与文夫先生也不无关系。(“茶”有“道”,人有品) 1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和陆文夫交往的四个场景,选材独到,细节感人,请分别加以概括。(6分)
答:(1)陆文夫写信向我解释照看女儿,较少写作,是因为“骨肉之情更重要”;(2)老朋友发言超时,陆文夫也毫不客气地敲茶杯以示警告(3)在海南,与我谈寻常琐事,显得关切和友善;从不恭维攻击他人;(4)在法国,他拒绝洋可乐,偏爱中国食物,并且专要开水沏茶。 12.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笔下的陆苏州有着同样的韵致,请从两个方面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5分)
答:(1)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篇散文以清茶隐喻陆文夫清静淡泊的性格,有力地突出了其人如清茶的思想境界,别有韵味,意味深长。(2)朴素自然、简练生动。如“后来有人借来一个电热壶,陆苏州一见大喜,立即放下手头的一切事情,摩拳擦掌先沏了茶,再说”,语言平白如话,还原生活,“一见、立即、摩拳擦掌”等词语生动传神地再现了陆文夫的本色人生。 13.请分析本文题目“陆苏州”的含义。(6分) 答: (1)苏州,江南水乡,清新明净,温和优雅,这与陆文夫的性情相吻合,以“陆苏州”为题,诗意而形象地展示了他恬淡闲适、自然脱俗的品性。(2)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苏州文化,已融入他的血液。对苏州含蓄而深沉的眷恋,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苏州成就了他,他丰富了苏州。 14.陆文夫身为中国作协副主席,《美食家》轰动一时,照看病重的女儿,一杯清茶闲饮。结合本文从“大隐隐于市”和“本色”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陆苏州的理解。(8分)
答:(1)“大隐隐于市”是指真正的隐者虽处于喧嚣的时政环境,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陆文夫在虚浮的官场和喧闹的市井中,自尊、淡然,不与世争,不与世浊,悠然自得;不喜欢溜须拍马,为人真诚正派;(2)“本色”意指本来的面目。陆文夫是个有文学标准的人,他的的骨子里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名士气。他写作只为文学,看重真情,生活质朴自然,不加矫饰。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