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世界文学各大流派及其代表作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4/19 01:19:11
世界文学各大流派及其代表作
世界文学各大流派及其代表作
【现实主义】
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大主要思潮,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现实主义文艺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成就.在文学中如诗经中的一部分作品,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便是其代表作.
【浪漫主义】
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在文学艺术史上.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各国文学艺术创作自始至终就有这种特色.如我国文学中,屈原、李白的诗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其代表作家有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乔治·桑、英国的雪莱和拜伦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为雨果代表作.
【文艺复兴】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十六世纪资产阶级史学家认为它是古代文化复兴,因而得名.新兴资产阶级出于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标榜,提出了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文艺复兴普遍的表现虽是科学,文学和艺术的高涨,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不同,文艺复兴运动在各个国家都带有自己的特征.在意大利,诗歌、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取得突出的成就,代表人物是诗人但丁.在英国,诗歌和戏剧达到空前的繁荣,主要代表为莎士比亚.但丁代表作为《神曲》.
【批判现实主义】
欧洲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文学艺术中开始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尖锐化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它的进步意义在于注重研究社会问题.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扩大了真实反映现实的生活面,塑造了很多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描写了贵族阶级没落和资产阶级兴起与没落的过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有些作品对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同时还丰富了艺术技巧和手法.但由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不能指出产生罪恶的根源,揭示其解决问题的出路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巴尔扎克、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里、托尔斯泰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为巴尔扎克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托尔斯泰代表作.
【自然主义】
文艺的一种创作方法与倾向.作为比较自觉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继法国浪漫主义运动后形成.它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生活的典型概括,要求单纯地描摹自然,照录实物,追求事物外在真实与琐碎细节,拒绝分析与批判,并企图用自然科学规律尤其是生物学知识解释人和社会.代表作家有左拉、龚古尔兄弟等.《萌芽》 《小酒店》《娜娜》等为左拉代表作.
【古典主义】
十七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主张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所以叫古典主义.以法国发展的最为完备.主要代表人物有拉辛、莫里哀、布瓦洛等.他们尊重王权,崇尚理性,在艺术上追求高雅、和谐、均衡的统一.当时曾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形式上,抽象化、概念化倾向严重,最后成为消极保守的陈规,被浪漫主义所取代.《安德罗玛克》和《淮德拉》为拉辛的代表作.《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唐璜》为莫里哀的代表作.
【感伤主义】
欧洲十八世纪后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提倡抒发内心感受,强调个性的精神生活,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景抒情,不满现实,大都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代表作家有英国的斯特恩、法国的卢梭等.
【象征主义】
欧洲十九世纪颓废主义文艺思潮中的一个主要流派,要求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表现恍惚迷离的神秘情境.代表作家如马拉美,长诗《希罗狄亚德)(1875)、《牧神的午后》 (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唯美主义】
十九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潮,主张为文艺而文艺 ,脱离现实生活而讲求技巧和形式美.
【印象主义】
欧洲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间出现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表现在绘画上.代表作家是德国的霍普特曼等.
【重农派】
美国现代南方作家组成的一个松散的文化团体,又称“逃亡者派”.1915年,一些与田纳西州纳什维尔镇范德比尔特大学有关的文化人常常聚会讨论文学及哲学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会曾一度中断,1919年重又恢复.范德比尔特大学教师、诗人约翰·克罗·兰塞姆成为这一活动的实际领导者,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如诗人罗伯特·潘·华伦、阿伦·泰特、唐纳德·戴维森以及小说家安德鲁·纳尔逊·莱特尔、诗人莫里尔·莫尔等.1922至1925年,他们出版了有影响的小型文艺杂志《逃亡者》,它所发表的重要的文章后来收组成为《逃亡者文选》(1928).“逃亡者派”一词即由此而来.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它不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纲领的团体.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们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口号的蛊惑下,怀着民主的理想,奔赴欧洲战场.他们目睹人类空前的大屠杀,发现战争远不是他们原来设想的那种英雄的事业,所谓“民主”、“光荣”、“牺牲”都是骗人的东西.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种种苦难,了解到普通兵士中间的反战情绪.这在他们心灵中留下了无法医治的创伤.他们的作品反映了这些思想感情.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爱·肯明斯的《巨大的房间》、威廉·福克纳的《士兵的报酬》和《萨托里斯》.厄内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到欧洲打过仗,负过重伤.海明威当时对待战争的态度,象其他反战作家一样,只限于厌恶、逃避与诅咒.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所以在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较为浓厚.“迷惘的一代”不仅指参加过欧洲大战的作家,也包括没有参加过战争、但对前途感到迷悯和迟疑的20年代作家,例如司各特·菲茨杰拉尔德、托·斯·艾略特和托·马斯·沃尔夫等.“迷悯的一代”主要繁荣在20年代;30年代以后,他们的创作倾向,包括海明威在内,都有了变化.
【黑山派诗歌】
美国当代的一个诗歌流派.20世纪50年代初,在马萨诸塞州黑山学院任教的查·奥尔逊、罗·邓肯、罗·克里利等人创办《黑山评论》杂志,提倡与40年代流行的传统格律体相反的“放射体”诗歌,逐步形成一个流派.奥尔逊的《放射体诗歌》(1950)一文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奥尔逊认为诗是把诗人的“能”传递给读者的东西,因此诗是“能的结构”和“能的放射”;要以顺应呼吸的“音乐片语”代替传统诗律中的节拍;形式只是内容的延伸;一个意念必须直接导向另一个意念,提倡快速写作.黑山派诗人还倡导诗歌朗诵.他们强调诗歌的自发性和口语化,采用美国口语和埋语,反对艾略特等人精雕细刻、广征博引的学院派诗风.50年代后期他们与垮掉派诗人合流,引起较大的反响.
【垮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有人根据英文“Beats”和“Beatniks”(“垮掉青年”的俗称)译成“避世青年”或“疲塌派”,也有人取其诗歌的部分特征,称为“节拍运动”或“敲打诗派”.“垮掉青年”对战后美国社会现实不满,又迫于麦卡锡主义的反动政治高压,便以“脱俗”方式来表示抗议.他们奇装异服,蔑视传统观念,厌弃学业和工作,长期浪迹于底层社会,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50年代初,他们的反叛情绪表现为一股“地下文学”潮流,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动冲击.多数垮掉派文人来自东部.著名的有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威廉· 巴罗斯、格雷戈里.柯尔索、约翰·克莱伦·霍尔姆斯、塞缪尔·克雷姆和加里·斯奈德等.1950年,凯鲁亚克与巴罗斯合写侦探故事未成,却各自完成了一部垮掉派小说《小镇与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霍尔姆斯从中受到启发,在小说《走吧》(1952)中更明确地反映纽约“垮掉青年”的生活感受,又在《纽约时报》上鼓吹垮掉派文学,但这种尝试受到东部学院派势力的压抑,他们就往西部寻求同道和发展基地.当时洛杉矶近郊的西威尼斯有个以劳伦斯·李普顿为首的垮掉派组织,他于1955年发表小说《神圣的野蛮人》.在旧金山,以劳伦斯·弗林盖梯的“城市之光”书店为中心,聚合了一群立志从事“文艺复兴”的反学院派诗人,他们的首领即是后来成为“垮掉的一代”理论家的肯尼斯·雷克思罗斯.
【黑色幽默】
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 “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黑色幽默”作家往往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在描写手法方面,“黑色幽默”作家也打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和回忆混合起来,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混成一团.例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平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小伏尼格的《第一流的早餐》.有些“黑色幽默”小说则嘲笑人类的精神危机,如巴斯的《烟草经纪人》和珀迪的《凯柏特·赖特开始了》.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 “魔幻现实主义”一词,首先出现于绘画界.一九二五年,德国文艺批评家弗朗茨·罗在研究后期表现派绘画时,写了一部理论专著,题为《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与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其本意是说,魔幻现实主义是表现主义的一种.后来,西班牙马德里的《西方》杂志译载了这本书,于是“魔幻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就被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文艺界所广泛运用,人们借它用来称呼本世纪中期在拉丁美洲文坛上涌现出来的文学新流派. 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欧洲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和启迪,是促使拉美文坛形成魔幻现实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三十年代,魔幻现实主义同先锋派文学的各种现代主义思潮的界限还不甚分明,表现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因素皆有,在内容上还经历本地主义,世界主义等阶段.五十年代,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问世,为魔幻现实主义竖起一面大旗,后起之秀风起云涌.六七十年代以来,拉美的小说家在艺术上作出新的探索.近年来,拉丁美洲的评论界认为,魔幻现实主义已成为当代拉美文学小说创作的主要潮流. 属于这一流派的著名作家和作品有: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总统先生》(1946),墨西哥的作家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1955),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1967),秘鲁作家马利奥·略萨的小说《城市与狗》(1962),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