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高二上复习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13 04:18:21
老师请帮我整理一下高二上学期苏教版复习材料
高二上复习
解题思路: 应该自己动手积累,这样印象比较深刻
解题过程:
苏教版《史记选读》成语、常用短语整理
《太史公自序》
1.彬彬有礼:彬彬: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出处:“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语法:偏正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人有礼貌
2.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出处:“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3.金匮石室:匮:柜子。古时国家收藏重要文书处。出处:“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4.名山事业:指著作。出处:“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不朽的著作
5.善善恶恶:称赞善事,憎恶坏事。形容人区别善恶,爱憎分明。
出处:“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语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
6.一旦一夕: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出处:“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夏本纪》
1.劳身焦思:解释劳:费;焦:焦急。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出处:“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鲁周公世家》
1.一饭三吐哺: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出处:“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
2.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出处:“平易近民,民必归之。”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高祖本纪》
1.约法三章: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出处:“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2.运筹帷幄: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出处:“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军事、政治等。
3.暗度陈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出处:“项王使卒三万人从……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候盗兵袭之,亦示项王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4.安堵如故: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出处:“诸吏人皆安堵如故。”语法:动宾式;作谓语;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
5.妒贤嫉能:妒、嫉:因别人好而忌恨。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出处:“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6.大失人望:指在群众中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出处:“秦人大失望。”
7.啖以重利:啖:吃,引诱;重:大、厚;利:利益、好处。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出处:“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
8.雍容大度:文雅大方,有气量,有风度。出处:“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李将军列传》
1.霸陵醉尉: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出处:“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
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出处:“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语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3.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出处:“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4.意气自如:比喻遇事神态自然,十分镇静。同“意气自若”。出处:“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
5.没石饮羽: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出处:“汉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隐没不见。”
6.讷口少言:讷口:不善于说话。不善言谈,说话不多。出处:“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
《孔子世家》
1.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出处:“读《易》,韦编三绝。”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2.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出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3.不赞一词:一句话也不说。出处:“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语法:动宾式;作谓语;指一言不发。
4.道大莫容:原指孔子之道精深博大,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后用以正确的道理不为世间所接受。出处:“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5.心向往之: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解释: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出处:“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表示对人或事的景仰。
《管仲列传》
1.管鲍分金:管:管仲;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出处:“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贪也。”
2.因祸为福:变坏事为好事。出处:“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屈原列传》
1.博闻强记: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出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2.泥而不滓: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出处:“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
3.随波逐流: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出处:“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4.爽然若失: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出处:“读《服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
《项羽本纪》
1.拔山扛鼎: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出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2.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出处:“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只要我们有~的决心,就能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3.霸王别姬: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4.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出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5.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出处:“劳苦功高如此。”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6.慷慨悲歌: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出处:“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语法:偏正式;作谓语;指情绪激昂地唱歌,以抒发悲壮的胸怀。
7.政由己出:政令由一己发出。指把持大权,独断专行。出处:“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楚出,号为‘霸王’。”语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8.在此一举:在:在于,决定于;举:举动,行动。指事情的成败就决定于这一次的行动。出处:“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9.作壁上观: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出处:“及楚击秦,朱将皆从壁上观。”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
10.才气过人: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出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人很有才气。
11.蜂拥而来:象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形容许多人一起过来。出处:“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12.以一当十:当:相当。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军队英勇善战。出处:“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13.披坚执锐: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出处:“夫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14.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出处:“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15.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出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16.学书学剑:学文练武。出处:“学书不成,去,学剑。”
17.膝行而前: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出处:“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处:“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
2.负荆请罪: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出处:“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3.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出处:“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怒发冲冠。”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4.刎颈之交: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处:“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
5.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6.价值连城:连城: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形容物品十分贵重。出处:“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之遗赵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滑稽列传》
1.优孟衣冠: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出处:《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楚相孙叔敖死后,儿子很穷。优孟穿戴了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庄王。楚庄五受到感动,封了孙叔敖的儿子。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
2.杯盘狼藉:狼藉:象狼窝里的草那样散乱。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出处:“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酒饭后的杂乱样子。
3.参差错落: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错落:交错、交织的样子。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出处:“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饮五六斗……八斗而醉。”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交错不齐
4.一鸣惊人:鸣:鸟叫。一叫就使人震惊。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出处:“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国家、集体。
5.乐极悲生:高兴到极点时,发生使人悲伤的事。出处:“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刺客列传》
1.燕市悲歌:以之表现朋友间的情谊以及惜别的情怀。出处:“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2.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出处:“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老,驽马先之。”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3.旁若无人:身旁好象没有人。形容态度傲慢,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出处:“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4.切齿痛心:切齿:咬紧牙齿;痛心:形容心中极恨。形容愤恨到极点。出处:“此臣之日夜切齿痛心也。”
《秦始皇本纪》
1.定于一尊: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出处:“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
2.刚戾自用: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同“刚愎自用”。出处: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3.是古非今:是:认为对;非:认为不对,不以为然。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出处:“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保守复古。
4.土崩瓦解: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出处:“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魏公子列传》
1.众人广坐:犹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出处:“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觽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
2.一言半辞: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出处:“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3.急人之困: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出处:“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4.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出处:“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5.修身洁行: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出处:“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淮阴侯列传》
1.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出处:“信乃使万人行出,倍水阵。赵军望见,大笑之。”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在艰难情况下跟敌人决一死战。
2.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将:统率,指挥。比喻越多越好。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问韩信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说:“臣多多益善耳。”语法复句式;作分句;比喻越多越好。
3.胯下之辱: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出处:“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4.跖犬吠尧:桀的犬向尧狂吠。比喻各为其主。出处:“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
5.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出处:“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失败之人。
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出处:“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7.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出处:“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语法:复句式;作状语;含贬义。
8.逐鹿中原: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出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9.一饭千金: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出处:“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10.人自为战:为战:作战。人人能独立地战斗。出处:“此所谓驱市人而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语法: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含褒义。
11.深沟高垒:深的战壕和高的营垒。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出处:“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语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坚固的防御工事。
12.万无一失: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出处:“以此参之,万不失一。”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有绝对把握。
常用短语
轩辕天子(中华民族第一帝、文明之祖、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纪》
网开一面(夏桀荒淫无道,商汤想争取民心推翻夏桀的统治。一天,商汤散步时,看到一个人在野外四面张网捕鸟,还祈祷说:“无论从哪里来的鸟都能进入我的网。”商汤对捕鸟人说:“哎呀,太残忍了,鸟儿恐怕被你捕光了。”说罢,便拆掉三面的网。并小声祷告:“鸟儿啊,你们愿左飞就往左飞,愿右飞就往右飞,实在不想活了,就进入网里来吧!”诸侯和部落首领们听说此事,纷纷说:“商汤是一个好君王,他对飞禽如此仁慈,对人肯定更加仁爱。”很快四十个氏族部落先后归顺于他。最后,商汤终于灭了夏。比喻对罪犯从宽处理,给罪犯一条弃旧从新的出路)《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殷朝武乙帝暴戾无道用皮革作囊,装满血液,悬吊空中,自己挽弓搭箭,仰面射去,直到血流满地才罢手,自夸为射杀天神。后来武乙到黄河渭水之间打猎,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作,终遭暴雷震击而死。形容残暴无道。)《史记•殷本纪》
酒肉池林(帝纣大取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闲,为长夜之饮。形容酒肉极多,生活奢侈。)《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绌:屈,不足。原指射箭时左臂撑弓,右臂弯曲。指财力或能力不足,穷于应付。)《史记•周本纪》
焚书坑儒(焚毁典籍,坑杀书生。)《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史记•秦始皇本纪》
力能扛鼎(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史记•项羽本纪》
先发制人(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指加害客人的宴会。)《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史记•项羽本纪》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史记•项羽本纪》
无颜见江东父老(指没有脸面见家乡人。)《史记•项羽本纪》
一败涂地 及锋而试 约法三章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运筹帷幄 高屋建瓴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卧薪尝胆 鸟尽弓藏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狐之腋出自《史记•赵世家》
招摇过市 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出自《史记•陈涉世家》 积毁销骨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歃血为盟 因人成事 一言九鼎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怒发冲冠 刎颈之交 胶柱鼓瑟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字千金 奇货可居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 图穷匕见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背水一战 肝脑涂地 多多益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鸡鸣狗盗 狡兔三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史记选读 1-4专题测试
班级: 姓名:
一、现代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语文是盐
胡展奋
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误人子弟的言论,这原本正常。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
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灵性了;又说什么“断烂语法”怎么扼制他们的创造力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
语文是什么?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真正的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欲作和羹,尔为盐梅。”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
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产生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断文识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是的,有的当下看上去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没有语法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就拿我来说,不理会语法,我的文章不是照样成了学生的范文。
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作油来使。
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用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
语文是盐。在你立志成为什么“家”之前,还是要上上语文课的,因为人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仅仅属于作家,特别是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
他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
(选自《新民晚报》“夜光杯” 2005.7.16)
1.题目“语文是盐”,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的“盐”,其含义是什么?(3分)
修辞:____________。“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中,画线的“忘恩负义”一词,与文中的 一词的意思是一致的。(2分)
3.“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韩、柳、三苏外,还有______ 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_____。(写出人名) (3分)
4.本文写作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用类比方法说理,请你举出文中的两个例子,并说明它的作用。
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分)
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56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共15分)
①1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后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②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③“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知知。”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释:(1)壶遂,人名,天文学家。(2)董生,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子何敢让焉。 让,谦让,退让。
B.诸侯害之。 害,残害,杀害。
C.拨乱世反之正。 拨,治理,整治。
D.《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指,通“旨”,意旨,意向。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孔子知言之不用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渐久矣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是故《礼》以节人 加之以师旅
D.不得保其社稷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
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欲载之(以)空言。 B.(有国者)后有贼而不知。
C.(人臣)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D.(臣子)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
8.细读第二段,下面不属于《春秋》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
A.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 B.拨乱世反之正
C.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 D.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9.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或概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赞扬了《春秋》的博大精深——深含治国礼义方略,足以警戒世人,足以匡正世弊;也含蓄表达了《史记》的写作目的。
B.本文虽是议论文,但字里行间既洋溢着勇承大业“舍我其谁”的豪迈,又蕴含着臧否善恶是非的爱憎,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
C.本文第三段从反面来论述了《春秋》的重大社会作用。
D.文末用“礼”与“法”对比,从而反衬“礼”更重要。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共9 分)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顒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
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惇,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惇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惇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太祖乃止。
(《三国志•荀彧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 认为:……异
B.天下有变,常为兵冲 冲突
C.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 控制
D.布乘虚寇暴 侵犯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邈乃使刘翊告彧 今其知乃反不能及
B.座全三城,以待太祖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
C.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
D.多留兵则不足用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荀彧少年时,便受到何颙的赏识,被称为有王佐之才。初平二年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非常高兴,称他为“吾之子房”。
B.张邈、陈宫暗中勾结吕布,并在吕布 到达后,派刘翊对荀彧谎称吕布是来助曹操攻打陶谦的,荀彧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作好了防备。
C.郭贡乘曹操征讨陶谦时,带兵数万来到鄄城下,求见荀彧,荀彧没有听从夏侯惇等人的劝阻,与他相见,郭贡见荀彧一点都不畏惧,便带兵离开了。
D.陶谦死后,太祖想先取徐州再平吕布,荀彧引高祖、光武之例陈述自己的看法,曹操接受了他的建议,放弃了攻徐州、平吕布的计划。
1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沛公以为诈,乃用张良计,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因袭攻武关,破之。(2分)
(2)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又恐失天下之贤人。(3分)
(3)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4分)
(4)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共8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⑴三首诗议论的角度不尽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这三首诗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做法表达了不同看法,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填空(7+5分)
(1)盖西伯拘而演《周易》; ;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司马迁《报任安书》)
(2)谚曰:“桃李不言,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李将军列传》)
(3) ,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刘邦《大风歌》)
(5) ,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管仲列传》)
(6)《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_____________”,或称“_____________”,也省称“__________”。“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的专名。《史记》之名大概起于魏晋间。它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之间3000多年的历史,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_______篇,526500字。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8分)
1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温蠖 huò 惨怛dá 皋陶gāotáo 东渐于海jiàn
B.皭jiáo然 濯淖nào 笃仁dǔ 折券quàn弃责
C.韊lán矢 缧绁léixiè 狱掾yuàn 力能扛gāng鼎
D.偻lǚ 行 郦食其lìshíqí 田父fǔ 异物间jiàn进
1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攻城掠地 妒贤嫉能 运筹帷幄 对簿公堂
B.令行禁止 与世推移 暴虎冯河 豪杰蜂起
C.按部就班 全神灌注 不知稼穑 高山仰止
D.搏闻强志 忧愁幽思 志洁行廉 礼贤下士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臣等以死守之
B.今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C.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D.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改正朔,易服色
C. 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D. 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后有君子,以览观焉
小子何敢让焉
B.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
乃因史记作《春秋》
D. 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近的一项是
A.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B.(孔子)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
C.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D.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为作也
2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B.五十年来,我国取得了一批批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这同几代科技工作者殚精竭虑,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C.对于流氓软件,做到防患于未然,提前进行有效的防范措施,就远比“亡羊补牢”要实在的多。
D.老师讲的这些话,一言以蔽之,就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
2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金卷《清明上河图》是融书画神韵与黄金艺术为一体的文化珍品,具有较强的韧性、抗腐蚀、耐氧化的特点,理论上可以保存万年之久。
B.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八荣八耻”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变成每个公民的行为标准。
C.为了对丝绸之路这一人类文明史上东西文明交互影响的血脉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研究, 中央台及时启动了《敦煌》一片的拍摄计划。
D.由冯小刚导演,章子怡、葛优主演的《夜宴》在广州上映,但电影院前门可罗雀,因为观众很难承受五六十元甚至上百元的票价。
24。选项题(任选其中一题)
(1).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4分)

(2).《孔子世家》中对孔子“厄于陈蔡”的描述很详细,这对刻画孔子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