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空无边处定怎么入!以前是用观呼吸方式入禅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4/29 14:42:22
空无边处定怎么入!以前是用观呼吸方式入禅的!
本人只需要从第四禅入第五定的方法,别无他求.请只回答此问题!
我们两个人同时都在这个阶段.持怀疑心的师傅可以不回答.
我们算不上居士.只是业余爱好.但想知道真实的.因为我们会去做!
我们都有家,也没想要出家,更不想远走.
在没有大智慧之前我们也不敢有什么理想!
做不到的也不会乱说!
所有的回答我都会看,排在前后无所谓.
空无边处定怎么入!以前是用观呼吸方式入禅的!
元音老人:(节选自恒河大手印)
  什么是定呢?修行人都知道,要成佛得道,须打座入定才能开发智慧、圆证菩提.但定有多种,如来禅讲四禅八定,修行人由初禅定渐渐上升二禅、三禅直至四禅天顶为四禅定.再上,由空无边处而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而入非想非非想处,为四空天定.加上前四禅定,就是八种定,这是渐次法门修证的定.祖师禅则不然,祖师禅是顿修、顿悟,顿证的.他们不修这种定,而是以极高的智慧打开本来,亲证佛性而心贴贴地与定相应的.他们说:有出有入的定不是大定,对境不迷惑才为真定,对任何境界,心都不动摇,不为之迷倒、惑乱,才叫大定.不是看到美色就动心,看到金银就贪婪,而于打坐时能入定为定的.更有人认为能坐几天几夜,或多少年不动是大定,其实错了,那不是大定,只是灭受想定.他们的第七识法执现行不灭,但以不取外六尘境,妄计识灭耳.一旦出定,遇境反动胜过未入定前,这种不究竟的,不为大定,所以禅宗不主张修这种定.兹举一例,以证明之.昔日六祖遇卧轮禅师,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卧轮禅师夸耀他的禅定功夫高深,说他能一天到晚思想不动,任何境界来,都不动摇,菩提智慧一天天在增长.看起来这定功真了不起,其实不对.为什么?你住在定上不动,死在那里了.我们成佛,是成活佛,不是成死佛.是有活泼泼的妙用的,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的,所以这不是正定.正定是没有出入而能起妙用的,你在那里有个“定功”的住执,坐着不动,不能起用,这个定有什么用?所以六祖救他说:“慧能没伎俩”,你有本事,我没本事.讲到本事,现在很多的修道人都执着“本事”,我有神通,“本事”很大,你无神通,就一点“本事”没有.他就不知道执在神通上,早就堕在窠臼里,死在那里了.修道人凡有所住,就被所住执的事物遮障了本性光明,不能见性成佛,所以尽管你有神通,非但不能成佛,将来成魔倒有份.要成佛必须心空净,毫无执着才行.所以六祖说:“慧能没伎俩”,我慧能没有伎俩,就是说你有本事,我没本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说有伎俩,早已有落处了,本性是净裸裸、赤洒洒,一法不立,一尘不染的,才说个有,早不是了,“慧能没伎俩”,正是拈卧轮的落处.“不断百思想”,我不把思想都断灭掉,为什么呢?我要起妙用度众生呀,佛是活泼泼、妙用无边的,不是死在那里不动的.佛出世说法,也要用思想的,他给我们说法,思想不动能说得出来吗?所以说:“不断百思想”.什么思想都不须断灭,因为我们还要它派用场呀!《圆觉经》曰:“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下接着就说:“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你要把妄心息灭掉,正念就没有了,就死掉了,因为妄心是从真心来的,就像波浪是从水起来的一样,波浪灭掉,水也就没有了.假如我们把妄心息灭掉,就变成土木金石了,你还能成道吗?那就成了大石头、大木头、大泥块了.所以,不要看某人入定一个礼拜,几个月.几年乃至上百年、千年,那没有用,欲证大道,必须开圆顿解,如实修行,在境界上不懈地锻炼,远离自心所现妄想虚幻境,方能相应.呆坐的功夫不行,那是死定,不能成道.
  兹再举一个公案以证此说不虚.从前释迦佛在世时,有个女子坐在释迦佛边上入定了.文殊菩萨走来一看,这个女子怎么这样不懂规矩,在释迦佛身边入定?应该远远退到佛后面去才是.故在女子面前弹指,唤这个女子出定,但女子仍然纹丝不动,没有出定;文殊菩萨见女子没有出定,就显神通,把她举到三十三天,那女子还是不出定;文殊菩萨一看不行,又把她打入十八层地狱,仍不能使她出定.释迦佛说:“你不能叫她出定,下方有个罔明菩萨能叫她出定.”话才说完,下方的罔明菩萨来了,佛说:“你来得正好,你就叫这个女子出定吧.”罔明菩萨就在这个女子面前一弹指,这女子就出定了.这个公案很迷惑人,因为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是七尊佛的师父,智慧大得不得了,怎么不能叫这个女子出定呢?而罔明菩萨不过是下方的一个菩萨,他怎么一弹指就能叫这个女子出定呢?这个公案应从实质上来看,这个女子取相入定,已经是大错误.我们刚才讲了,你住在定相上,有所住,就不对,要成佛,要丝毫无粘住,活泼泼地起妙用,不可死住在定上.这女子住定先错,继而文殊菩萨呢?是代表大智慧的,大智慧不是很好吗?但我们的所谓智慧,是世智辨聪,不是般若大智.要成佛,是要将这妄智去除干净才行.你有聪明智慧呀,就是所知障,所知愚,障住你悟道之门,不得开悟.昔日孔老夫子去见老子时,老子和他讲:“掊击尔智”,就是叫他把聪明智慧取消打倒,心中空荡荡地一无所有,毫无所住,才能悟道.所以我们不要夸自己聪明,弄小聪明是一个大障碍,要大智若愚,心不动摇,无所住执,才能成大道.心定不动,无所住执,不是象木石般的不知道,不晓得,而是了了分明、清清楚楚的无舍无取无爱无憎的不动心,所以我们要明白,正定是对境不惑,无出无入的,不是死坐不动的.那么罔明菩萨为什么能叫她出定呢?罔明就是要把你的世智辨聪取消掉,罔而无知无着,则般若大智现前.所以这个公案是表法的,不是文殊菩萨真不能让她出定,更不是罔明高于文殊菩萨.
  所以我们要成道,就须去除这世智辨聪,时时心空如洗,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牵,精勤锻炼,损之又损,方能成就.六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既然自性具足一切,无所不有;本来清净,与佛无二,我们果能心空无染,还有什么不成就的呢?后来大慧宗杲作了个偈子颂这个出定公案,他说:“出得出不得,是定非正定.”你在这里搞出定入定,你这个不是正定,是死定,真正的定是没有出入的,动也如此,静也如此,不是死坐在那里不动,而是妙用无边的,不是说话做事就不在定里,而是心无所住,动时不见动的.你假如住在静相上就不是正定.罔明与文殊二位大菩萨尚且在出定入定上做文章,就不免离开本位了.宗下说:“片时不在,便同死人.”离开本位就丧失了性命.所以大慧宗杲禅师的偈子最后结束说:“罔明与文殊,丧却穷性命.”这两位大菩萨、佛和女子演个戏给我们看,就是让我们知道用功怎么用法,这点非常重要,我们用功千万不要取死定,要活泼泼的一切无碍.懒融禅师说:“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就是说正做事时,正说话时,我们的心还是无所粘染安住不动,不是坐在那里不动能定,事情一来就乱了,要动静一如才是真定.
  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 (达照法师)
  行路上的歧途,大致而言有十种是我们很容易误会的,主要是把定力和智慧这两者混为一谈,这定、慧为什么会分不清楚呢?因为在我们一般人的心中,修行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境界,一种思想上的感受,一种境界当中的感受.其实在所有的一切感受中最高的感受就是不感受,也就是三昧正定,叫作不受一切受,是名正受.但是在我们修行当中,特别是修心密的人,打坐当中有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禅定的境界,有时是身体空掉了,身心环境都空掉了,然后我们就觉得:哦!空掉了,这就是了.一把就把这个空掉的抓住,以为自己开悟了,以为我见到的这个空就是见性了,这就是误入歧途.另外还有一些人,第六意识会创造出很多意境来,因为他太聪明了,听了很多的法,于是在脑子里面东转西转,把听来的法想得非常的圆融、圆满,说空、说有都能说,但是他忘记了,他所说的这些是第六意识妄想创造起来的.虽然妄想当中的也是智慧,但是它是世俗的所谓世智辨聪,如果把世智辨聪当中的这个智慧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开悟的智慧,那么在慧上面也容易出现误以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情形.所以定、慧两者,既不能混同,又不能不知道,这就出现了修行路上的歧途.特别是明心见性,悟道路上的歧途.
  大致而言,以定境作为自己是开悟的这种错误的歧途有七种,是哪七种呢?
  第一种就是未到定.什么是未到定?就是四禅八定当中,每一个定前面的,还没有进入禅定之前的这个状况.就是定境还没有现前,会先出现一个未到的定境,也就是离开了欲界的感受,而色界的初禅、十六触的觉知还没有生起来,也就是四禅八定中初禅的禅林觉知还没有生起来,而欲界的烦恼、痛苦却已经消除了的这个状态.诸位修心密的,每天要打坐,通过打坐,我们在欲界的淫欲、食欲、睡欲这些贪欲,五欲六尘的这些心会慢慢地清淡下来,也就好像是欲界的东西我不想要了.特别是指在打坐当中,你的一切色相,手、脚、身体、呼吸都慢慢地空掉了,然后也知道欲界的、世间的这一切我都不要了,心里很清淡的人.如果你出现了由于打坐而导致的这个未到定,就像是汽车的这个档位,挂档挂在零档上,既没有向前走的景像,也没有向后退的景像,既没有法喜充满的感觉,也没有糊里糊涂的样子,也就是脑袋一片空白却很清楚.记住,未到定的境界就是脑袋非常清楚却是一片空白.这个文字上看起来好像就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了,也是脑袋很清楚,却是一片空白的.其实在这个时候它不是一种智慧,它的清楚只是打坐当中的一片清楚,好像是很明亮,脑袋很清楚,但具体清楚什么他不知道,他身边有什么人站在那里,旁边发生什么事情,他一点也不知道,这就是未到定的定境.有些人未到定的定境现前了,然后从未到定出来了的时候,他回想起刚才的定境,他就会想说:我是不是开悟了,我见到的这个境界跟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祖师大德说的常照常寂、定慧等持不是一样的吗?心里没有动摇却很清楚,他就会在这里执著.所以很容易在未到定的定境现前的时候,进入第一种歧途.
  第二种歧途,禅定功夫更深了,证得了第四禅,就是色界第四禅,那为什么初禅、二禅、三禅不会是歧途呢?因为初禅有十六触,身体的感触、法喜,所谓禅悦为食.这个身体的感触非常快乐,著相,有个快乐的相;二禅也有快乐的相;三禅也有快乐相,但是看大乘禅宗里讲开悟、明心见性的境界里面却没有这种禅定的喜乐,也没觉观,也没有寻思,那这肯定不是,所以一般在这个份上他不会落入歧途.但是到了第四禅的时候,就很容易落入歧途了,为什么会容易落入歧途?因为进入第四禅了以后,第一他脑袋非常清醒,能够知道这是第四禅,这是禅定,这种定境他很清楚;第二他的定境是非常的专注,因此第四禅的真正的特性叫作心一境性,也叫舍,就是把一切快乐、痛苦、觉受全部舍弃了,没有任何感受,没有任何觉受的感觉,但是心很专注,就专注在一个境上.比如大家在持咒的时候,“嗡 跋勒跋勒……”.他就感觉只有咒,别的什么都没有,非常的专注,甚至咒也没有掉了,就只是一个清清楚楚,除了清清楚楚之外好像什么都没有.身体也没有了,一切你我都没有,只有这一个明明白白的境界停在这里.所以有些人一旦证得了这个境界,这样的禅定现前了之后,他把佛经拿来一看,心里就会想,禅宗讲的开悟,原来就是在理上、事上达到一心或者理上、事上都能用功成就,就是这样的境界,那我就是悟到了,见到实相了.在过去有一个四禅比丘,他得四禅以后,自己以为自己就证得阿罗汉了.所谓阿罗汉是指,理上看到空性,事相上他也同样证得了空性.这个四禅比丘,他在道理上自己知道,空就是什么都没有,理上好像明白了;事上,他遇到任何事情,心里都不会乱了,于是他认为:我事相上的功夫也到了.这样子就以为自己是开悟,那自己还是个凡夫却以为已经是开悟了,就大妄语成,然后堕落三恶道,甚至还诽谤三宝.那这就是把第四禅定当作自己开悟境界的第二种歧途.
  第三种歧途,就是定境更深了,证得了空无边处定,就是无色界的四禅定,这个空无边处定很厉害,怎么个厉害法呢?只是感觉.比如说,诸位很专心地在持咒,然后坐着坐着功夫深起来,这个腿会空掉,身体整个会空掉,呼吸也会空掉,当这些身体都空掉以后,你会感觉整个世界也空掉了,当你看到这个世界都空掉了以后,你就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空,这个空是无量无边的,恐怕这个空就是我的自性吧.因为佛经里面经常把佛性说成是空性,把大乘佛法讲的空性讲成是大空性,那把这个大空性拿过来一对照,确实是广大无边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未来、现在都不离这个空.于是在文字上这么一对照就说:我明白了,这就是我们的佛性,法身遍一切处.其实他只是一种定境,定中把这个空的感觉达到了遍一切处的这样一种觉受.这就是第三种歧途,会把空无边处当作自己的佛性,当作自己开悟的境界.
  还有第四种,定力加深,到了识无边处的境界,也就是无色界的定,然后他心胸很宽阔,感觉还要有一个心去感受这一切空好像太累了,于是想,我当下一念明明了了多好.就是一个认识知道,现前这一念明明白白,比如前面是红的他就知道是红的,是绿的就知道是绿的,是什么就知道什么.唯独把自己的定境,放开遍十方的这种感觉不要了,他以为空也舍弃掉了.因为禅宗祖师,包括老人都告诉我们,一切万法都要归空,空也不可得,空也要舍弃,一念不生归于无,无也无所住.那么他一对照这个文字,心里就想:这个空我也不要了,我舍弃了,连空也空掉,那么自己就是一个清清楚楚,看见前面能看、能说的这个明明白白不就是佛性嘛!把这个识,分别的识,很微细,它不是在物质色法上的,而是一种精神的境界,是一种定境,内在达到的这样一种定境,把这个定境就看作是自己的开悟的境界,就以为这是佛性了,不得了了.这是误入歧途的第四种.
  第五种就是无所有处,无所有就更进一步了,说空我不要了,把它空掉,只剩下一个明明白白.明明白白这个还有分别,那也不行,分别也要舍弃,那就彻底无所得、无所有了,当他内心感受到完全无所有的时候,再拿佛经来跟自己的境界这么一对比,这个时候他生起一个感觉说,原来我见到的跟佛经里面所解释的佛性、真心、涅槃,文字上太像了,应该就是了.所以他就误以为,无所有处的这种定,就是自己开悟的定境,就是开悟的境界了,这是误入歧途的第五种.
  误入歧途的第六种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三界里面的最后定,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定.这种定在文字上大家就可以看出来,非想,非非想,即把想否定了,又把非想也否定掉.在文字上看,跟佛经里面描述的中道非常像,你如果没有非常深厚的佛学功底,很难辨别出两者的差别.因为中道里面讲的非有、非无,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跟这个非想非非想两重否定太像了.所以这么一看,他心里想,我内心既没有想,也不是非想,也不是完全没有想,还是有一个明明白白的能够想的东西,但是我已经没有很粗重的像以前妄想颠倒一样地去想了,只是凛然一觉,愍然自知.自己觉得明明白白就是很清楚了,就这个,不是想可是它会想,就把这个非想非非想处定,定境当中的境界当作开悟了.
  如果诸位打坐当中有出现这些定境的,那在生活当中,一切习气、毛病、嗔恨都不会出现,别人也会把你看成佛菩萨一样,因为你得未到定了就意味着欲界的任何欲望,五欲六尘都干扰不了你了,你内心非常清净.所谓初禅就是梵天,清净的梵天,梵众、梵辅大梵天.那么从未到定开始,你内心所生起的这种清净的感觉,一般的欲界夫,就是我们现实当中的、人间的这些同修道友看到你简直是恭敬得不得了,因为你确实表现出心里是一点欲望的牵挂都没有了,完全清净,特别是四空定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你理论上是一套一套的.那么这个时候,如果你只抓住一个定境,你忽略了内在的智慧的生起,佛法的开悟是用智慧、无漏慧见到了诸法实相清净的,而不是单靠这个定境来显现的.所以定境虽然高妙,虽然定境当中不受痛苦,但是你把定境当作是开悟那就误入歧途,不但此生不了道,很容易造恶业.如果你对人说:我已经见到了.我修到了.我现在已经如如不动了.这样一来不但诽谤了佛的正法,而且是未证言证,得大妄语,堕无间地狱.所以这种是非常危险的,这六种就是在定境当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跟开悟都非常像的境界.
  第七种是因定而产生的,就是外的无想定.无想定大家知道,就是在生活当中,或坐或站,他可以什么都不要想,前面境界现前,他照样去干活,去做事,干活做事当中他脑袋里面空空如也,一点想法也没有,但是他事情不会做错.这个看起来就好像前面是一面镜子一样,能够把里面的东西都照得清清楚楚,但是他脑袋里面一个妄想都没有,他这一想,老人说的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跟这个境界多像.这个无想定的人,他也是脑袋非常清楚停在那里了,没有想,但是非常清楚.
  以上这七种境界都是属于定境出现的境界,在定境里面由于凡夫众生不了解开悟是一个定慧等持的,是由一种无漏慧见到诸法实相的这样一个状态,就是见到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了,那叫开悟.而这七种定境虽然在文字描述上跟开悟的境界非常接近、非常相似,但是它都有一个用来区别的共同特点,什么特点呢?就是这个我执根本没有破,只是把一个在生灭、贪嗔痴、恶欲、烦恼当中的这种心态转化、升华为一个不受贪嗔痴、烦恼、五欲六尘干扰的一种更崇高的人间的一个自我.他在定中,冥冥之中会感觉到:我现在怎么样了、现在非常清楚不受动摇了、我现在可以专注、我现在空掉了、我现在遍一切了、我现在无所得了、我现在非想非非想了、我现在什么都不要想就都很清楚了.你看他整个唯一的缺点,唯一的让他误入歧途的那个关卡就是在于那个“我”还在,他感觉就是有一个我,这个我没有舍弃掉.诸位看看自己,对照自己的生活,也对照自己用功的过程,也对照你身边的人,如果定境里面出现了这些境界,我们不要把这种定境或者非常清净的觉受误以为是开悟的境界,然后就自以为是,这样很容易会出现问题,所以大家要谨记这七种定境当中出现的歧途.
再问: 麻烦您了~~~五体投地!!!
再答: 哈哈,引用了一些祖师大德的话,我啥也不懂的。如楼主不介意,有空可以看看王骧陆居士、元音老人及其弟子达照法师的东西。另外,我感觉网上讲禅比较好的有:泰山禅院丁愚仁居士,清净佛心居士,王传龙居士(大龙),您听听也许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