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说明文,记叙文的答题技巧要公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做题作业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5/29 21:31:50
说明文和记叙文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公式) 1.(说明文,记叙文)以这个题目有什么好处 2.划线句子的好处 3.加点词或字的好处 4.从全文看某句有什么好处 5.记叙文改句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说明文,记叙文的答题技巧要公式
解题思路: 老师把我所整理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答题技巧都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解题过程:
记叙文阅读考点全攻破
记叙文考点1:代词指代内容
语文阅读题中,常常出现要求找出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通常提问的方式有:“上文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此',指代的是”、“文中‘他们'是指”、“请问‘那些',指代的是”、“句中的'后者',指的是”、“文中‘它'指代的是”等等。还有隐形的找指代,考查对原文的理解情况。
代词到底指代什么,要遵循“词不例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及关系,根据语境确定。文章中代词所代内容可以是词、短语、句子,甚至是段落。其位置一般在代词的前面,少数在代词的后面;有些在代词附近,有的则离得较远;大多数情况下能从原文中摘录原话来表示。
分清代词类别,对找准目标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一、人称代词如“你、我、他、她、它、你们、我们、她们、它们、”指代的必然是人或动物,通常在句中做主语,因此在进行辨别时首先将指代事物的选项排除,指代人的优选,重点观察主语的内涵。
二、指示代词如“这、那、这些、此”等可能指人也可能指物,一般指物较多,不过也需要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分析,以免造成误选。指示代词指代的对象通常在句中做宾语。
判断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1.最有效的方法是在语境中去分析,先通读原文充分理解文意,然后在代词附近寻找所指代的内容。如果找不到,就在较远的地方找。找到后用代入还原法进行检验。
步骤是:“通读全文,理解文义——寻找‘部位’,初步判断——还原代入,进行检验”。代入还原法就是将初步判断的内容去替换代词,然后看语义是否通畅合理,以此断定指代内容是否合理。
记叙文考点2.概括事件或内容;
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段意的归纳 :答题思路: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概括的操作思路是: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怎样概括无中心句段落的段意:
段意==语体词+修饰语+中心词
语体词是表明文体的。(1)记叙文的段落常用的语体词有:本段记叙了、本段描写了、本段抒发了;(2)说明文的段落常用的语体词有:本段说明了、本段介绍了、本段阐释了;(3)议论文的段落常用的语体词有:本段论证了、本段论述了。
分层合并法:所谓的分层合并法就是把所给的段落先根据内容分成若干个层,然后再概括每个层次的层意,找出每层层意的中心词,最后用一个能包括所有层意的中心词的词或短语,并结合语体词、修饰语对全段进行概括。
总结:认真读——细分层——明层意——理关系——巧概括
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
可从以下方面考虑:(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 ;(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 (3)读者不太熟悉的要详写。
如何一句话概括该文段意思?
答题思路: 1.必须包含的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时间、地点等
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如果不够清楚,可在此基础上添上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等;
记叙文考点3.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批判了 ,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归纳中心意思题
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
⑴抓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白杨礼赞》
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例如《一面》
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
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例如《荔枝蜜》
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例如《风筝》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记叙文考点4.分析人物描写及作用
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从以下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外貌描写 (2)神态描写 (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 (5)心理描写
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记叙文考点5.概括或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答题公式:
确定人物的身份(职业、年纪等)
抓住具体句子概括人物性格品质。
合并归纳:……是一个……(性格品质)的……(填身份)。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记叙文考点6揣摩人物心理
记叙文考点7.分析文章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例如: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1、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2、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3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4立意: 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 揭示了 批判了 赞美了 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六、问在文中某一具体情境下你的感受、体验、做法。 A指出这一具体情境下蕴含着的思想意义道理 B结合文中具体的事例谈你的感受、体验、做法并说明理由。 C总结你的观点
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记叙文考点8分析句子或词语的表达效果
题型1: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公式:不行。因为该词形象生动(具体、准确)地写出了……的特点(或效果),换了后就变成……的不好效果,所以不能换成另一个词。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的性格特征)。所以不能换成另一个词。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题型2: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公式: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示例: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题型3:分析一句话中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题公式:解释词义(这个词的意思是——或这个词是——的意思)+感情色彩(褒义词贬用,贬义词褒用 有则答没有则不答)+修辞(运用什么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有则答没有则不答)+准确传神地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情感。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生动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深入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引伸义、双关义等深层次意义。
示例: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题型4:赏析语言
首先,要抓住文中具体化、形象化的词语。
1.抓住文中具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
2.抓住文中具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
3.抓住文中具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拟声词
4.抓住文中具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叠音词
5.抓住文中具体、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儿化词
其次,要抓住文中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的句子。
1.要抓住文中运用恰当的比喻手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这样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2.要抓住文中运用恰当的拟人手法
拟人就是把物人格化,它能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生动的印象,而且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3.要抓住文中运用恰当的排比手法
排比这种句式由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联、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排成一串。排比句常常有一个共同的提示语,出现在各个句子中,起连锁作用,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有气势,节奏感强。排比句用在描写中除了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思想感情外,还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4.要抓住文中运用恰当的夸张手法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形象渲染,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生动表达的目的。
题型5: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公式: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方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人物)……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或思想、感情、动作等),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
(3)排比:强调了……事物的……特点,一气呵成,增强文章气势。
(4)对比:通过……与……的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起读者对……问题(观点)的注意和思考。
(6)反问:强调了(加强了)……语气,语气强烈;强化……的情感。
(7)夸张:突出……的特征,揭示……的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并给人以……启示。
(8)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便于吟诵,使词句有音乐感。
(9)反复:强调……意思,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或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示例: 问:怎样理解“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题型6:如何品味句子。
答题公式:1、运用……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运用了……描写方法,具体形象地(准确地)刻画了(描写了)……的心理(性格),表达了作者……情感。
3、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4、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题型7: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答题公式:①找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该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②找蕴含哲理的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2)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题型8:词语恰不恰当?为什么?
答题公式:分别解释每个词语所指的意义。
题型9:矛盾句的分析:
答题公式: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题型10:赏析句段
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答题公式:
1、抓修辞: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抓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等 准确地写出(刻画)了……性格品质。
3、抓描写方法:这句话是语言(动作、神态、心里、外貌 有时答细节描写),描写(刻画)人物……心里性格。


记叙文考点10.理解句子的语境含义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⑥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意思:
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
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答题公式:
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对于这类句子含义的分析必须理清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关键句在文章中的作用应从结构、内容、主题上分析,而“含义”一般侧重从主题方面分析,也就是说,作用的内涵大于含义的内涵。
从结构上考虑,涉及到开头、结尾、倒叙、插叙、顺序、过渡、照应等文学概念,就从其管辖的区域,应联系上下文,结合文学概念进行解答。
从句子中的修饰性定语进行研究,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句子的内涵;有些句子的定语限定或规定了句子所要表现的范围和内涵。
从句子的修饰作用进行理解,分析时要从修饰作用入手,追本溯源,理解句子的实在意义.这其实是考察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一般有比喻、烘托、借代、象征等形式,结合上下文,将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文章中表达的意义要表现出来。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这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总之,我们在分析句子在文章中作用时,应从结构、内容、艺术效果三方面考虑作用,然后逐一排除,切准某一方面具体分析。
另外2、3两点在分析时往往可结合起来。
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
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
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
  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
  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
  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
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呼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3.从表现力来看:应该结合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来分析。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五类,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不同,在《读懂记叙文——表达篇》中,我们已经详细讲过了不同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殊作用,这里不再赘言。我们主要讲的是修辞,我们把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针对修辞手法的答题模式做了一个小结:
(1)比喻。答题:把…比作…,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
 (2)拟人:把……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力,使其形象鲜明,更生动地写出了事物……(人和物的相似性)的特点。
 (3)夸张:夸大或者缩小事物的本来面貌,目的在于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点,个别夸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如:"那座山远看似乎直入云霄",这里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一奇景的惊叹之情。
 (4)反复,反复包含间隔反复和直接反复,所谓间隔反复,就是在文中不断出现一个相同的句子,但是中间有间隔,在散文或者议论文中,这样的反复多半是为了强调作者的观点;无间隔反复则表现为呼吁型的,通常使语言更具有号召力和感染力。
 (5)对偶: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意深刻,给人深刻印象。
 (6)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比陈述句语气更强烈,更能引起共鸣。
 (7)设问:有问有答,一问引起读者思考,一答更能引发共鸣。
 (8)排比:句式工整,便于吟咏;加强语势,层层递进。
 (9)反语,褒词贬用,加强讽刺意味,批评……;或贬词褒用,(答题时注意找出贬义词对应的褒义词来答),如:我以孩子的"狡猾"的眼光,这里狡猾是贬义词,实际上写出了孩子的聪明、善解人意。
  
注意:句子的特定含义
(1)概括意义:具有概括意义的句子,其含义是对某些文段或者全文的意义的概括。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中心句、归结句。一般来说,作者对这些句子都会进行适当的阐发。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首先必须分析句子本身的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义。
(2)哲理意义: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义。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现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的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文段,这个文段就是该警句长生的土壤。
怎样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所谓句子的深层含义,是指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没有从字面上直接反映出来的意思(似乎应当以肯定的、正面的表达为好)。它蕴涵在表层含义之内,具有深刻的内涵、深透的意蕴。
从命题范围来看,句子的深层含义包括理解句子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句子所描述人物的思想、性格,句子本身所包含的道理等。
2.句子的深层含义
(1)比喻意义:所谓比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修辞格而产生的句子的临时含义。从考试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分析比喻的喻体,准确把握比喻的本体意义。
(2)象征意义:所谓象征意义,是指象征的本体意义。分析具体形象的象征意义就是通过分析象征体和本体的相似之处,追寻其背后隐藏着的作者的真实本意。
(3)附加意义:作者运用双关等手法,使句子表面上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这隐藏的意思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这就是句子的附加意义。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
提示一、要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对文中任何一个句子的理解,都应该是在句与句、句与段、句与篇的联系中去分析认识的。如果把句子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抽出来,与文章的整体脱节,就句论句,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内容,也不能真正理解句子 。
提示二、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意思。
作者写文章时,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一些艺术表现手法,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我们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提示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有些文章是在一定背景下写的,它的内容与背景有密切关系。背景通常分为社会背景和自然背景两种。理解这种文章中的句子就要联系背景来考虑,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提示四. 要抓住修辞方法,思考其运用的效果或目的。
有时,作者为了造成特殊的效果,常常在文章中有意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对于这样的句子,如果仅从语法与句式的角度来理解,就不能真正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在理解以上这些句子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修辞的规律来理解,才能正确地掌握作者通过这些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层意思。
提示五 、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在分析特定句子的深层含义之前,先概括一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品质,评析其中的人物性格,有利于我们理解句子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提示六、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关键性词语。
所谓“关键性词语”,即文中对表述内容、表达中心起作用的词语。找关键性词语的目的在于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内容,想透为什么这里只有用这个词语是最妥帖的、最恰当的,并进一步思考其表达效果和目的。
记叙文考点11.分析题目的含义或好处
答题公式:
1、看是否是线索:做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思路清晰。
2、看和文章中心的关系:(1)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题目点明中心;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等;点明主要人物及其特点;点明主要事件;交代写作对象,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地揭示文章的中心。
3、看感情基调:确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4、看含义(双关意):标题一语双关,表面含义是……,深层意思是……
5、象征义。
6、问题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7、与结尾相互照应等。
这是目前中考阅读题的一个重要考点。
一、这类试题,多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考查的角度(题型)常见的有:
1、含义是什么(有哪些)?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
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它妙在哪里?
4、给文章拟(换)标题。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提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 (线索 悬念)  (2)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附1]拟定文章标题须知:
1、要能点明中心,概括大致内容。
2、反映独特的思想感受,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3、富有诗意(奇特新颖性、运用修辞),吸引读者兴趣。
4、运用小标题(格式新颖、条理清晰),能很好地反映文章的结构脉络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用每一事件层次的概括语,也可以用事件这一层次的标志性词句。)


记叙文考点12.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1、交代了……社会背景(故事发生的背景)注:一般社会环境描写答这一点。
2、渲染了……气氛。(注:这点必答,是在概括不好什么气氛,可直接写渲染了气氛)
3、交代了……季节,……时令。(自然环境答)
4、为下文……人物出场做铺垫;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注:如果环境描写在开头答此点。)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果环境描写在中间答此点。)
6、烘托人物……心里(心情)
7、衬托(烘托)人物……性格。
8、如果环境描写在结尾处,答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记叙文考点13.分析特殊段落(开头段落、过渡段、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题型1:开头段落
答题公式:A、内容上:概括该句或该段所表达的意义(先阐述句子的含义)。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结构上 :①开篇点题;②为下文作辅垫;③渲染气氛;④为下文埋下伏笔;⑤设置悬念;⑥总领全文(引领全文)……
题型2:中间
答题公式:A、内容上:概括该句或该段所表达的意义(先阐述句子的含义)。
B、结构上 :①承上启下(过渡);②开启下文(引出下文);③呼应前文;④为下文作辅垫;⑤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题型3:结尾段
答题公式:A、内容上:概括该句或该段所表达的意义(先阐述句子的含义)。
B、结构上 :①照应开头或题目(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②画龙点睛,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③照应上文,前后呼应;④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深思;⑤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⑥卒章显志,揭示中心……

题型9:
答题公式:

记叙文考点14.某段与某段能否调换
记叙文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某些段落能调换位置。考查的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下手:要么是与前面的段落前后照应;要么是逻辑顺序(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按照这个方法去套用一般不会有问题。
记叙文考点17.分析插叙的作用
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 ( 2)倒叙(在开头) ( 3)插叙。
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插进部分具体写了什么内容(这部分写了……)补充交代了故事的原因,背景(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丰富了故事情节(文章内容),使情节波澜起伏;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为下文做铺垫)丰富人物形象,丰富人物性格;使中心更明确(突出),结构更完整;把……和……作对比(比较),突出强调了……。
如果该段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是:(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记叙文考点18.分析“我”在全文中的作用
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记叙文考点19.判断表达方式及作用
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议论文阅读考点全攻破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一:1某语段与某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或某个事例与某个事例能否调换?或某句与某句能否调换?为什么?
先分别概括各段内容,再指明二者在文中的作用;
2)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和上下文行文顺序:与上下文顺序一致-不换;不一致-可换; 与上下文衔接:紧密-不换;不紧密-可换; 自身的逻辑关系:并列关系-可换;递进关系、因果关系-不换;
论据互换 1)概括论据内容,指出其证明的观点。能证明所在段落的观点――不换;不能――换。 2)看论据本身有无一定的先后顺序,时间上、国别上、逻辑上。 3)和上下文行文顺序一致――不换;不一致――换。 4)与上下文衔接:紧密-不换;不紧密-可换;
答题公式:
不能调换。
2、具体分析每段内容(找关键词),具体概括每段内容。
3、注意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几段之间有没有先后关系,比如时间上、逻辑上等。一般的这几段之间有递进或层进的关系。(逐层加深或层层深入)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调换后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4、看有无照应的语句。 先看这两个段落与前面段落之间有没有照应的关系,这几段是和上文或下文哪句话或什么内容相照应或相对应,或一一对应。
5、这几段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的。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来写,写了(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答)
6、如果调换就不能体现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体现议论文结构的严谨。(使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二:某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
题型:某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答题公式:不能删去。这段论述了……(概括该段的内容是什么),上下文的内容是什么,与上下文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分析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结构关系、顺序),使文章结构完整,使论述更全面,更严谨,使观点更明确,更突出。(如果删去,论证就不严密、不全面,观点不明确、不突出了。)
题型:文中的某句/个名言/例子能否删去,为什么?(文章某段中引用某人的事例/名言有什么作用?)
答题公式:1、不能删去。
2、具体分析事例(名言):该事例(名言)的……反映……精神或思想。论证……段的……观点;跟其他论据间的关系——
3、更具体地(更有力地 、更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注意:文中证明一论点,连续用若干事例,删去一个一般是不行的。这些事例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比如古今、中外、不同领域、不同时代等),都有各自的代表性和说服力,使论证更充分。如果删掉一个,论证就不完整了,也减弱了文章的说服力。
注意:判断名言是否该删除或是否得当,要看名言是否能论证论点。如果和论点不相及,就应该去掉。
题型:最后一段不能证明论点,能不能删去?为什么?/最后一段不能证明论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公式:不能。因为(1)该段阐明了★★词语(多为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和★★词语(最后一段中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避免读者产生误解;(2)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三:找出文章所议论的话题;或概括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明确论题与论点的关系:
论题是文章所要议论的问题。它可以是某种现象,如“学生吃零食”“迷恋上网”等,也可以是某种风气,如“追星”“攀比”等,也可以是某句流行语,如“小议‘烦死了’”,还可以是某种关系,如“怀疑与学问”。
论点是作者针对论题所表明的观点、看法和主张。论点辨识:形式上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完整的、有着鲜明观点的判断性语句。不能是词、短语、疑问句;用于表达论点的语言必须简明、准确。通常不用修辞。
一般来说,论点型的标题,题目中多半有动词——是个“主谓”或“动宾”式的短语,且能表达一个明确的观点、见解或主张;论题型的标题,题目中多半有“谈”和“说”等字眼——仅是议论的范围,与论点有关,但没有明确的观点。
二、明确分析论点的方法和步骤
首先要整体感知课文,采用逐段概括要点(抓住关键的词句),对文章的内容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中心论点的提出一般有五种方式:
1、看标题。文章的题目本身是个明确的判断,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的题目往往不是论点就是论题,如果是论题,就从文中找出能对题目涉及的问题有明确看法的句子)
有些议论文,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论点。
题目是文章的论题。根据论题确定中心论点 。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看到一些现象,由此产生一些看法和主张。换句话说,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中心论点,必然源于一定的论题。因此,通过阅读明确文章的论题是什么,对文章的论题还是能把握的,然后在这一论题中作者的看法、主张是什么,这样一问作者的观点就会比较明确。
比如“独处与思考”、“读书与思考”这类由并列短语构成的题目,它们文章的中心论点大多是要揭示出题目所示的并列的几项内容间的关系或论述应如何正确对待这几方面的关系。我们根据这样的暗示,可以从文中找到阐述这些内容的判断句,参照其他依据,把它确定为中心;或者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归纳出表述这些见解的判断句作为中心。。
有的题目是论点的简述,它也很明确地告诉读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找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比较容易,只要从文中论点常见的位置上找到完整的表述中心的判断句就可以了。
有的题目的用词是比喻性的,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理解其喻意,进而明确中心论点。
有的题目是设问句,在吸引读者阅读的同时,也起到暗示文章论点的作用。
2、看开头。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议论文的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文章第一句或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由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或某个名言、诗歌、图片等或某个故事或某一个事件引出中心论点。

第三、有的中心论点隐藏在引用的名言警句中,
一些议论文,作者往往借用名言警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开头引用名言警句来表达观点。
例如有一篇议论文《善读可医愚》,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为什么要读书时,引用了西汉学者刘向的一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然后认为这句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实际上,刘向的这句话就已经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3、看结尾。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
一些议论文,特别是“总分式”或“层层递进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作者往往在结尾会重申中心论点。这类文章的中心论点,往往就在结尾。
4、看中间。在文章中间分析论证后推出中心论点
有些议论文,特别是“对比式”或“归谬论证式”结构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再经过多角度论证,在文章中间就提出中心论点,最后再从其它方面进行证明。这样的文章,在结构上往往呈现两大块的特点,而它们的中间往往就是中心论点的最佳位置。例如课文《想和做》,作者开头四段分析现实生活中“只会空想”和“只顾做事”两种做法,再提出“空想”和“死做”不会得到进步,只有将想和做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这自然就得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5、自归纳。原文没有明确表示论点的语句,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少数议论文)。 有的文中无现成论点,须通读全文后逐层归纳、整体概括,才能提炼出论点。
(二)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有的可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因为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注意寻找有提示性的词语。“总之”、“因此”、“由此看”、“足以证明”、“不难看出“、“总而言之”、”归根结底“、“所以”等具有总结、归纳性的词常常和中心句在一起。
(三)、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
一些议论文,常常会从不同角度去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这就产生了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支撑和补充中心论点的,它和中心论点的关系是分总关系。因此,分论点的位置总是出现在中心论点的前面或后面。对于这一类文章,我们可以从分论点入手来确定中心论点。例如《说“勤”》这篇文章,作者分别从“勤出成果”和“勤出智慧”两个方面阐明了勤奋和成功的关系,那么,我们结合全文可以看出,分论点之前的一句话:任何学识的精深造诣,都来源于勤奋,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四)、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
中考试卷中的议论文,往往是比较典型的文章,而典型的文章又往往有典型的结构。典型的结构中,中心论点的位置也相对稳定。因此,根据论证的结构来确定中心论点,也是可行的。下面结合议论文常见结构分别介绍:
1、“纵式”结构的议论文
“递进式”结构的议论文,往往先提出问题,既而分析问题、多角度证明,最后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而这最终的结论往往就是中心论点。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横式”结构的议论文
“总分式”结构的议论文,中心论点往往在“总说”部分。例如《谈骨气》一文。
“并列式”结构的议论文,往往有分论点,而分论点的前面或后面一般都有中心论点,可参照前面方法三:根据分论点来确定中心论点。
“对照式”结构的议论文,主要采用对比的方式来阐明论点,那么正面论证或反面论证之后一般都有总结,这个总结往往蕴涵着中心论点。例如《宽容是美德》一文,作者先用李世民宽容魏征、秦始皇宽容李斯,均开创一番事业来证明“宽容是美德”的观点,接着又用慈禧太后乱杀大臣来反面证明无宽容之心不能成大业,从而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宽容是一种美德。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四: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用:举出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使道理具体可感,浅显易懂,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答题公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等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论证)了……的观点(或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使道理具体可感,浅显易懂,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或: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的事例,具体而有力的论证了(……,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更有代表性、典型性,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引用经典、名言、警句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作者自己的论述也可以看做道理论证。其中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的也可以叫做引用论证或引证法。
作用:引用名言等,使道理更加透彻,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具有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名言有时是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有时是为了论证论点或分论点(或某一结论)
注意:名人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名言。比如“鲁迅的一条裤子穿了好几十年。孙伏园受周老太太之托,劝他换一条新棉裤。鲁迅说:“我岂但不穿棉裤而已,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我不愿意换。你再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棕绷,我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生活大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鲁迅说的这段话不属于道理论据,属于事实论据。这里鲁迅的话,只是证明论点时列举的鲁迅节俭的事例而已,只表示叙述这一事例时人物的语言。《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话其目的只是解释“骨气”的含义,而不能作为道理论据的。
题型:指出文中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有什么作用。
解答时要明确其论据类型;要联系论点具体分析其作用。
答题公式: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的作用。
题型: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公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了……名言或警句(谁的话),(深入浅出(更有力地)论证了(证明)……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道理更加透彻,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更具有权威性。(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或: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用……作为道理论据,确凿而有力的论证了(……,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论据作对比或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运用对比论证,可以使正确与错误对比分明,是非曲直更为明确,给人以更鲜明深刻的、印象, 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从而有力的证明论点。
答题公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用(将)……和……作对比(加以比较),鲜明突出地证明(突出强调)了……的观(论)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使道理更易让人理解,更具有说服力。
或: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和……作对比,突出\强调而有力的证明了(……,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更全面、深刻、充分、鲜明,更有说服力。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
作用:借助比喻将深奥的道理论述的深入浅出,使深刻的道理通俗易懂,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利于读者明白,使道理更具有说服力。
答题公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证明)了……的观点,(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论证的内容更容易被人接受,使道理更具有说服力。
或: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而有力的证明了(……,进而论证了)……的中心论点,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浅显化,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五:一些段落作用。
题型1:开头引用故事(生活现象、新闻事件、漫画笑话、名人事例、名言警句、具体数据等)的作用?
答题公式:交代了——(高度概括内容)(这点有时可不答),引出下文的论题或论点,充当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故事性、生动性、趣味性。
题型2:文章一段是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答题公式:用……论据,证明……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力。(或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的层面来证明中心论点。)
题型3:议论文结尾有什么的作用?
答题公式:(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 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再次重申中心论点。强调……的中心论点;
(3)联系实际,指出论述的现实意义,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补说特殊情况,使文章论述更全面,增强说服力。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引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2) 题型4:开头段作用?
答题公式: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④把……事例(名言)作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来证明文章的……论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a、语言生动形象;
b、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问句);
c、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引用诗歌、歌曲、名言警句);
d、增添文章趣味性\神秘色彩(引用神话故事、传说等)。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能够使读者印象更深刻,从而增加论证的深度,增强说服力。
题型4: 议论文中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公式:(1)——描写,描写了……人的……形象/品质等,增强了事例的真实性;(2)使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论点;(3)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六:分析论证思路。辨识论证的结构方式并作出简要的分析。
分析文章(段落)的论证过程:划分层次,逐层概括内容。
题型1:理清议论文的思路?
答题公式:利用表顺序的词来组织答题语言。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承转启合的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 (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全文思路:
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运用……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最后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从……几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归纳总结:……。
3)先论述……,再论述……,后者比前者更进一层,最后归纳总结:……。
先提出……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再树立正确的观点,用……的方法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先论述……的重要性、必要性,再进一步指出其危害性,并挖掘其根源,最后得出结论:……。
局部思路:
先提出本段观点:……,再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论:……
先举……事例论证……,再从道理上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提出本段观点:……,再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得出结论:……
注意:对论证思路的把握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考虑论证的角度,是正面论证还是反面论证;
(2)明确问题中所提及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是什么;
(3)结合文章论证的具体内容,分析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
(4)明确论证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题型2:从什么角度(方面)证明作者观点的?
答题公式:如果是几段文字,要分别概括出每段的中心,
如果是一段文字,则要看这段文字可以分几层,每层的中心是什么,
每段或每层的中心,就是作者论证的方面或角度。
题型3:分析论证过程?
答题公式:要诀:采用什么论据,通过什么论证,证明了什么观点
格式:举……例子,证明了…… (事实论据)
引了……的话,证明了…… (道理论据)
不可忽略的:在论证过程中如出现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也要在论证过程中提及。
最后写出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如:首先举了(引了)……例子(话)从正面证明了……观点,接着又引了(举了)……的话(例子)从反面证明了……观点,通过对比论证,证明了……最后又通过比喻论证,证明了……,从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题型4:给文章划分层次。
答题公式:
(1)把握议论文思路的整体特征。一般议论文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在这个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又可以分为两大类:①“横式”。在论证中,文章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展开的。“横式”结构有三种基本类型:“总论——分论——总论”式;“总论——分论”式;“分论——总论”式。②“纵式”。在论述中,文章的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层次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
“纵式”结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而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还有一种是“起承转合”式。
(2)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过渡词等关键性的文字。
(3)抓语言标志。如有“还有”“另外”这些词语为并列式;如有“不但”“而且”“首先”“其次”等词语为层进式。
题型5:段落之间的关系
答题公式:一般情况为总分、分总、并列或递进关系。
题型6: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的论证结构形式,并作简要分析。
答题公式:总分式或分总式或总分总式。总分总式分析是:(1)提出……的论点或用……引出……的论点;⑵用……论证方法和……论证方法证明论点;⑶得出……结论。
总分式分析只有(1)(2),分总式分析只有(2)(3)。
或:(1)先(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者道理论据,然后得出什么结论(或证明什么观点) (分——总)
(2)首先提出什么观点,接着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或者道理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总————分——总)
题型7:说说本文/本段/某几段所举事例在论证角度上的不同。
答题公式:……是正面事例论证,……是反面事例论证。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七:分析议论文的语言(①严密性、有说服力;②生动性、形象性);
题型: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公式:(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和阐明观点的作用(深层、比喻或引申);这类考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题型: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题公式:不能。解释这个词意思(有时可不解释)起修饰或限制作用。这个词意在强调表明——,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题型:本文语言严密有说服力且不乏生动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答题公式:分析形象生动这一语言特点要抓住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文采的词语。多分析运用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句子,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严密有说服力这一语言特点要抓住准确严密、有说服力的词语。多分析运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句子。
这篇文章的语言充分体现了……的特点,如“——”一句,就形象生动/准确严密地论证了“……”的特征或道理。
题型:本文语言风格是严密/生动。请结合某某句简析。
答题公式:严密的答题格式是:⑴该句中某某词语有……的意思,在程度/数量/范围/语气等上起了限制作用,符合事实;⑵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生动的答题格式是:该句中某某词语使用了某某修辞(或者是使用了口语),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增强了议论文的文学性、趣味性。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八:理解关键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解答这两种题型先要知道什么是关键词和关键句。
文中关键词、关键句主要指:准确、生动、极富表现力的词句,对理解文意起关键作用的词句,标志文章层次转换的关联词、过渡句,具有特殊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词、句等等。
关键句子的理解 1)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扣住中心论点或小论点理解。 2)结合自己的人生积累、生活体验理解,写出自己的心灵感悟(哲理类语句)。 3)以所给句子为中心句,用几句话对此句进行阐释。 4)比喻句要找到本体,解释本义,还原比喻义。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
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理解关键词既要理解和解释词在文中的字面义和派生的新意;又要上挂下联,理解词句在文中的特殊隐含义;还要联系文章中心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
除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含义外,有时加点词处于文中的总起句中,这需要根据下文的具体表述来理解含义;有时加点词处于总结句中,则需要根据上文的表述来理解;还可以从修辞限定角度去考查等。
议论文中常见的关键句及作用:能揭示中心,提挈全文,具有较强概括力多居于段首的中心句;能归纳、提示上下文,在结构上起起、承、转、合作用的过渡句;能概括总结全段内容,处于段尾的总结句;巧用修辞、表意蕴藉的含蓄句等,都是划线推敲的重点。
我们答题时可运用以下四种方法分析句子的切入点:
1、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通过对其语境意义的把握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如果是单句,哪是主干,哪是枝叶?如果是复句,有几个层次,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确认句子的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句子的含义。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常需要查看它在文中的位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义至关重要。如果是总领句,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下文去搜索相关信息;如果是总结句,此时就须上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如果是过渡句,就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它的内涵。
4、从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方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解释句子的方法:
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⑥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⑦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⑧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答题公式: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联系上下文和语境。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九:概括事实论据;或根据对文章理解补充完整句子,或给选文补充道理或事实论据。
1、事实论据:事例、史实、数据、图表等。事实论据必须确凿、充分、有代表性。
2、道理论据: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五、分析论据的作用
无论是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都是用来证明观点正确,或者用来批驳错误的观点。分析论据作用时,先分清是何种论据,再找出此论据是用来证明什么观点的就可以了。
辨识文中不同类型的论据(事实、道理、数据、图表等),并分析其作用。如:“阅读第④段,简要分析这一段所用事例为什么可以证明君子之交淡如水。”(北京卷)
  3.根据作者的观点选择或补充论据。如:“第④段中提到的‘欲急速致富者将不免于义’,在当今社会中也不乏其例,请选取三个事例用排比语句式写出。”(山东德州卷)
题型1:概括文中的事实论据
答题技巧:(1)注意把握选段的中心句,特别是首括句或总结句;(2)把握人物、事件等记叙的要素,然后按照“人+事件”的格式提炼。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答题公式:按照“人物/事物+体现该文或该段观点的关键词+具体事+结果”的公式,围绕于论点概括。

题型2:为文中某个论点补写或选择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要求:(1)论据要与论点保持一致,要能支撑论点;
(2)看题干要求你补充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再搜索你平时积累的论据是否符合要求
(3)论据要真实可靠,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补写名言、格言、警句等道理论据,要注意其准确性。
(4)事实论据要简明扼要;方法同题型1.如有字数限制,务必遵照要求。
事实论据的表述格式一般为: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么样。加上分析:正因为……所以……正体现了……

(5)“增补”有时与“仿写”联系在一起,增补的论据要与原有的材料在形式上保持一致。
注意:要多积累一些有关爱国、读书、团结、质疑、实践、拼搏、兴趣、积累、诚实、有理想、有道德、人的主观能动性、逆境出人才的论据。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十:
针对文中话题或观点发表个人见解。
题型:结合生活阅历和自身实际评价作者观点,或谈谈自己个性化的阅读启迪和感悟。
答题技巧:此类题目形式虽然开放.但是从根本上来看,考题一般紧扣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只要我们找到文章的论点并紧扣其解题,就能拿到一半分数。再按题目要求.结合自身或社会现实展开论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言之成理,就能将此类题目的分数全部拿下。
 (1)论点(2)结合文段阐述论点的由来(3)联系实际(用上理论论据或事实论据)(4)发出号召
题型: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结合原文和自己生活实际,谈发现、体会等。
解题要点:⑴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即相关的内容)
⑵分析材料与原文的关系:①对比②类比
⑶分析锻接材料对原文起的作用
A加深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B对原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4)审题目要求,若有几则材料看就从几则中概括共性,还是选一即可,答题时既要提到原文,又要兼顾锻接材料的内容,还须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注意字数要求。
题型: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答题要点:文章内容,生活实际,自己感受,缺一不可。
要诀:正如文章所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 生活中(生活中的实例或现象) + 我认为(对以上两点的自己的看法)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十一:
概括提取文章信息
筛选信息,概括归纳答题技巧:
考题对归纳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概括能力的考查。
(2)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这是阐释能力的考查。
文章的中心思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必须对全文有整体的把握,还要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防止以偏盖全。
归纳内容要点时要总览全文,把握整个文意,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句,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关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有以下方法:
①直接提取要点。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录关键词语或中心句、重点句,提取这样的词语或句子,经过删改,可转化为自己的答案。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要点。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要自己对内容进行条分缕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怕遗漏,可先分部分、分层次,将其脉络把握,再概括层意。
(3)概括性预计的选用一般是判断句。分析近几年的考题我们知道,考生在判断时一定切记要结合原文内容整体感知,不可臆断,也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写作意图,避免以偏盖全和随意拔高。
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
①带着题目,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抓准核心句子——起始句、重点句、归纳句,概括中心要点时,要保持概念的一致;
②要注意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意义相近的词语;
③概括时,要注意保持角度一致,层次恰当,内容涵盖全面正确,概念要限制准确,表述要精炼确切;
④弄清文章的社会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和中心论点的必要条件;
⑤充分利用题干所提供的信息;
⑥掌握常用方法:标题法、开篇法、结尾法、摘录关键语句法、自拟法。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十二: 代词指代内容
题型:加点的词指代——
答题公式:(1)在原文中找到这个词语;
(2)联系上下文寻找所指代的内容,这类题的答案基本都在这个词语的前面不远处出现,一般不超过三句;有时前一句话,有时是上一段的内容。
(3)回答时一般可以直接摘抄原文,有时也需要针对题干进行概括、删改等加工。
议论文阅读考点之十三:标题的作用
议论文标题有四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作用:
一、标题就是中心论点;
二、标题提示论述范围;
三、标题揭示论题;
四、标题表示论述对象。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并引发读者的思考的作用。
答题公式:
1、看是否点明论题:如果是则答文题点明本文的论题。
2、看是否点明本文的论点:如果是则答文题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3、看标题运用哪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如果是则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4、看标题是否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都有哪些类型的标题具有这种作用呢?
(1)问题式标题——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2)运用修辞方法,我们从字面很难理解——让我们都做太空的清洁工。“太空清洁工”是干什么的,我们不明白。
(3)逆向思维、另类思维类的和奇异现象。A/“理直”也不能“气壮”——逆向思维;B/1+1=3——另类思维;C/公鸡生蛋——奇异现象,然人感到不正常。
说明文阅读考点全攻破
说明文考点1:
找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特征;
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特征: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说明内容:就是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注:说明对象是指具体事物,而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指对象加上特征。
题型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题型2:某段说明了什么?说明对象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部分段落的。
说明对象分类:
(1)事物,文章主要介绍这些事物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了、鼻子能嗅到的、嘴能品尝出来的、皮肤能够触摸到的、内心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特征特点;
(2)事理。它是经过人的大脑对感官摄入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归纳后得出的抽象的结论,它离开了事物的本身,集中表现在:原因、方法、规律、关系、方式上面。
答题公式: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注:如果题目揭示的说明对象是比喻句,不能用比喻句的喻体,而要用本体来答。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3、看各段说明内容。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1)看题目,(2)总写段,(3)中心句,(4)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不少课文中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说明文考点2:概括说明的内容
说明内容是指要说明的主题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它的历史、特点、性质等。 就是你要说明什么事物或者事理,这个事物或事理怎么样 。
如何概括说明内容
抓住说明对象,找准说明特征;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
说明内容:(1)说明对象+关键词(特征),(或找中心句)
(2)说明对象+……+ ……(各段内容的关键词叠加)
答题公式: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这篇说明文介绍了 的 特点。
事理说明文:从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这篇说明文说明了_______的道理。
题型: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说明的?
题型:找出中心句?
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概括文段的中心句。 对策:(1)思考该段说明的内容,不仅要注意主要的,还要注意次要的。(2)紧扣表秩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还有”等词语,参照上下段落的中心句的句式进行概括。
题型:概括说明全文或局部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某段的说明内容:句式:说明了……的……特征
答题思路:1、语句摘录法 :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没有中心句,就要分析段落结构,是总分式还是并列式;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A、分层合并法:所谓的分层合并法就是把所给的段落先根据内容分成若干个层,然后再概括每个层次的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找出每层层意的中心词,最后用一个能包括所有层意的中心词的词或短语,并结合语体词、修饰语对全段进行概括。
段意==语体词+修饰语+中心词
语体词是表明文体的。(1)记叙文的段落常用的语体词有:本段记叙了、本段描写了、本段抒发了;(2)说明文的段落常用的语体词有:本段说明了、本段介绍了、本段阐释了;(3)议论文的段落常用的语体词有:本段论证了、本段论述了。
例段一:(1)巴黎桥多。(2)赛纳河如一条美丽的带,自东向西飘然而过,将巴黎城分为二,河北为右岸,河南为左岸。(3)仅在赛纳河流经巴黎市区的一段,连接两岸的桥就达三十四座之多。(4)巴黎的桥造型风格各异。(5)最华丽的桥当推亚历山大三世桥,上面饰有一些有寓意女神雕像级四匹奋蹄腾空,栩栩如生的石雕飞马,还有无数精雕细刻的金属灯座。(6)如果说亚历山大三世桥是珠光宝气的王后,则连接城岛和左岸拉丁区的小桥就是朴实无华的小家碧玉。(7)从桥栏上垂到护岸墙上的长春藤,使这座单孔施工桥如农家少女表现出一种天然的田园美。(8)城岛西端的新桥历四百年而坚固如新。(9)人们在欣赏它古朴的同时,往往也啧啧称赞它设计新颖,每个桥墩上面都向外突出一个半圆形阳台,成为路人驻足观景的好处所。
对例段一分析如下:
第一层:(1)—(3)句,说明巴黎的桥多。
第二层:(4)—(9)句,说明巴黎的桥 造型风格各异。
因两层为并列关系,故本段段意合并为:本段说明了巴黎桥的特点。
其中“说明” 是语体词,“巴黎的桥” 是 修饰语, “特点” 是中心词,它能概括一层中的“多” 和二层中的“造型风格各异”。
例段二:(1)相对其他植物而言,银杏的生长速度很缓慢。(2)在一般情况下,栽种下它的幼苗,要经过15—20年才能结果,有的甚至需要30—40年时间。(3)正如俗话说的那样,公公种树,孙子吃果,因此人们又给它起了个形象的外号“公孙树”。(4)如此缓慢的生长速度,如此晚的结果年龄,一定要有很长的寿命才能适应。(5)一点不错,银杏的确是典型的长寿树种,它甚至到了400岁的“高龄”,依然能够开花结果。(6)最“长寿”的银杏古树生长在山东省浮来山北坡的定林寺中,它粗大而又茂盛,高25米,树干腰围达16米,据说已有3000多岁了,直到今天还果实累累。
对例段二进行分析:
第一层(1)—(3)句,说明银杏生长速度慢。
第二层(4)—(6)句,说明银杏长寿。
两层为并列关系,故段以概括为:本段说明了银杏生长的特点。
例段三: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一段文字如何概括段意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置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数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或十几户合居,形成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分析:“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置于幽静深巷之中”可概括为“分布广”。
“大则占地数亩,小则不过数丈”可概括为“大小不一”。
“或独家独户,或数户或十几户合居”可概括为“形式多样”。
“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可概括为“人文作用强”。
所以段意可合并概括为:本段说明了四合院分布广、大小不一、形式多样、人文作用强的特点。
B、要点归纳法 :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
例:猫爪藤的根扎进地下40厘米左右,与其它树木的根纠缠在一起,难于斩除,而且猫爪藤还有贮藏着丰富养分的块根,即使把地面的藤蔓统统割掉,它很快又能长出新芽。
结合文段内容,本段内容可以概括为:猫爪藤难于斩除。
3、先确定主语(即说明对象)
4、注意准确概括准确界定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的中心):
1.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2.概括方法:
1)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2)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
3)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
注意:1、如果一段说明文将说明对象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说明,或列点说明某一对象的特征,概括时不可以偏概全。
2、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1)看题目,(2)总写段,(3)中心句,(4)自己概括(各段特点叠加)
首先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中心句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基本物征。采取逐层逐段地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的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不少课文中有集中陈述说明对象特征的语句,阅读时必须抓住它。
另外,也有在过渡的句子中有具体的概括,一般用“不但,而且”这样递进关系的句子。
说明文考点3: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说明文考点4:给事物下定义
下定义,要用简洁的语言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

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答题时要先确定下定义对象,确定阅读范围,筛选重要语句,找出对象特征的词或短语。XX是XX 。或 XX叫XX。
答题公式:(填要下定义的事物)是(填所下定义事物本质特点的词或短语)的(填所下定义事物所属的范畴)。
说明文考点5: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列数字:用具体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或某内容),使说明更准确,有说服力。
举例子:通过举……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或某内容),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或某内容),使说明更形象易懂。
作比较:通过…….和 ……作比较,突出强调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或某内容),使说明更具体深刻。
分类别:将……加以分类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或某内容),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或对……(事物的特征/事理),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或某内容),使说明内容更具体真实,通俗易懂。或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增强直观性,使事物的特点一目了然。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注: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引用说明:引用……的话或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或某内容),增强文章说服力。如果是引用神话传说、谜语等还要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说明文考点6:分析说明文的语言(①准确性、科学性;②生动性、形象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这种试题往往考察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或生动性,准确性多考察副词与数量词,生动性多考察运用了某种修辞语句,而修辞多是拟人。
答题公式:1这个词语是……意思,表示……,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使用了……修辞手法,把……当做……,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增强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与趣闻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答题公式:(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常考词语如下 大约、左右、可能、几乎——表估计
很、非常、十分、急剧——表程度
之一、以上、大部分——表范围
大量、少数、许多——表数量
在当时、目前、今后——表时间
经常、往往、有时、时常——表频率
据透露、据记载、据说——表来源
答题公式:(1)表态(删还是不删)一般答不能去掉+(2)简单释义(有的可以不解释)+阐释作用。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这个词意在说明……+(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与事实/文章不符,或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 ××词好在哪里?
答题公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5:本文语言不但准确、严谨而且不乏生动活泼,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或者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准确严谨多分析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语句;生动活泼 多分析拟人句和运用打比方说明方法的语句。
答题公式:——这篇文章的语言充分体现了……的特点,如“……”一句,就生动活泼/准确严谨的说明了……的特征/道理。
说明文考点7:概括提取文章信息;
题型:着眼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对象的
答题公式:1、答这种题型,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
2、也有的需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 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进行说明的了。
题型:从几句话中提取概括信息
题型:从一个段落中提取概括信息
题型:从几个段落或全篇中提取概括信息
答题公式:(1)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
(2)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3)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与整合,最后以简洁、恰当的语言加以归纳。
说明文考点8:
某段与某段能否调换,为什么;
题型:某段与某段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公式:1明确能否调换 2分别概括这两端/部分的主要内容:明确该段的主要内容。看该段上下文的主要内容。 3明确说明顺序的作用:分析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结构关系、顺序),上下段是递进关系、主次关系;由现象到本质等,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得出结论。
能/不能调换。某段的主要内容是……,这是按照……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体现了说明文结构的严谨性。或(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说明文考点9:某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题型:某一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或能否删去某段?
立足全文,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明确该段的主要内容。看该段与上、下文的主要内容。
2、 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分析该段与上下文的关系(结构关系、顺序),得出结论。
3、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根据说明的顺序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答题方式:不能;某段的主要内容是……,这是按照……的说明顺序,对……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体现了说明文结构的严谨性。(1)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 (2)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说明文考点10:代词指代的内容
题型:指代——“其”“他们”“如此”“这样”“这”“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公式:①瞻前顾后法(往前找、往后找) ②自己概括、检验法(代入法或置换法 )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说明文考点11:
开头语言的作用
题型: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从XX写起?
简要说明第一段的作用?
3、开头几句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以XX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5、文章开篇介绍了XX,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题思路: ①内容上概括本段内容XX,引出说明对象是XX,说明这个对象的XX特征; ②形式上主要从说明方法的作用回答,(是什么说明方法就分析什么说明方法。) 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引出下文对XXX的说明。 ★特殊情况: A、开头如果是设问句 ,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引出说明对象XX或内容,激发兴趣;B、引用古诗文: 增强文学性 描述性、抒情性语言 常用修辞(无论怎样考察大家,都要灵活运用。)
答题公式:开头第一段引用故事、事例、名人名言、谚语、俗语、新闻材料、具体数据等有什么作用?
概括开头一段的内容(有时可省略)
引出本文说明对象。
提出本文说明中心,引出下文具体说明。
增强文章的故事性、生动性、趣味性。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修辞方法及作用。
说明文考点12:
拓展说明内容,运用本文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说明文阅读考查中,往往设计一些开放性试题,来拓展说明的内容及范围。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一般从以下方面考查:①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②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③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等。
材料链接题型:1、链接一则材料 2、链接几则材料
答题公式:第一步,读清题。 把握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理解题意。
第二步,析材料。 明确材料和文章的关系,把握材料的个性共性。抓筛选点提炼点。
第三步,看原文。 把握文章内容主旨。
第四步,精表述。 结合原文和材料的内容、中心写出探究结果。 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洁、明了。
题型: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出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
5.谈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
6. 有创见地补写文章结尾;
7.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
8.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建议等
答题公式:1、答这类试题的答题要领,首先要有时代精神,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发展。
2、其次要善于从原文中找有用信息,对社会和自然,我们渗透这样的思想理念,“不仅要能认识它,还要能改造和利用它,让它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做感悟启示类题,答题时要注意深入挖掘事物、事理、人物背后隐含的意义,然后联系自身生活、联系时代特征作答。

说明文考点14: 文题的作用。
说明文标题类型:(1)说明对象,(2)特征+对象,(3)设问句形式,(4)比喻形式。
题型:
① 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
② 文章为什么以“***”为题?请谈谈你的理解。
③ 你认为文章的标题好在哪里?
④ 如果将本文的标题改为“***”,有什么不同?
⑤标题的含义:分析具体含义,有的还要答出表达情感,尤其是形象生动的说明文。
⑥给文章拟标题。
一、根据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考生在拟定文章标题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A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小标题概括的部分内容); B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C找文章的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物件、核心事件等; D注意文章开头、结尾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E说明文注意过渡句、每段的中心句、关键词; F标题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新颖;
二、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 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 套话: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2、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3、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4、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注意事项: ① 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罗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 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答题公式:
1、看修辞:如果有答:文题运用比喻(拟人 )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生动性、形象性。
2、看句式:一般运用设问句。如果有答:运用设问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3、点明(指出)文章说明对象。
4、交代(点明、指出)文章说明内容或中心。
5、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注:3和4两点一般情况下只能答其一。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