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丙三种溶液的密度如下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8 16:22:10
甲,乙,丙三种溶液的密度如下表
用KMnO4氧化密度为1.19g/cm3,溶质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溶液.反应方程式如下:2KMnO4+16HCl=

(1)n(KMnO4)=15.8g158g/mol=0.1mol,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被氧化的HCl2mol  &nb

5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是多少?

50%指的是质量分数,不许考虑密度10克氢氧化钠吧,用钠可就太浪费了.10克氢氧化钠配成溶液的克数=10/50%=20克需水=20-10=10克.

稀释溶液时为什么要把密度大的溶液倒入密度小的溶液?

如果讲密度小的溶液倒入密度大的溶液,密度小的溶液容易漂浮在密度大的溶液上面.而.将密度大的溶液倒入密度小的溶液,密度大的溶液会相对穿过密度小的溶液而下沉,在下沉过程中,会均匀混合再问:哦~明白了,谢谢

质量分数不同的硫酸溶液其密度不相同,对照表如下:

(1)根据对照表,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mL,10mL98%浓硫酸中溶质硫酸的质量=10mL×1.84g/mL×98%≈18.0g故答案为:18.0;(2)所取10mL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

65%-68%硝酸的溶液密度是多少?

你问的是物质的量浓度吗?如果是的话按这个公式算:C=1000PW/M其中C是物质的量浓度P是硝酸的密度,注意单位是g/mlW指的是硝酸的质量分数,也就是65%-68%,M指的是硝酸的摩尔质量(63g/

向密度高溶液中加密度低的溶液,混合溶液的密度如何变化?

密度下降呀再问:为什么密度下降??再答:混合物的密度处于低密度和高密度之间

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分析这个图像时要注意的是,纵轴数据的意义:纵轴表示的是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不是液体质量!所以呢,要能找出液体质量才能计算密度我们来看图像:当液体体积V=0时,液体质量当然也是0,但是在图像上,此时纵轴

溶液的密度与浓度的关系

这里的85%是指质量分数.1.7g/ml的磷酸50ml,就需要:磷酸:50mL*1.7g/ml=85g所以你只要85%的磷酸100g就可以,再加水定容至50mL即可.

3.5%NaCl溶液的密度是多少

3.5%的意思是100ml的水中加入了3.5g的NaCl,所以本来就是密度了.

向下表中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乙物质溶液至过量,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符合如下曲线

选D.A.立即会生成气体,不会隔一段时间生成气体.B.立即会生成BaSO4沉淀,不会隔一段时间生成沉淀.C.立即会生成CaCO3沉淀,不会隔一段时间生成沉淀.D.NaOH先与HCl发生中和反应,然后与

要配制50毫升20%的稀H2SO4溶液,需98%的浓H2SO4和水各多少克?硫酸的密度和百分比浓度对照表如下:

解;设配制后溶液的质量为X50g20%=x98%X=10,.2gm水=50g-10.2g=39.8gV硫=10.2g*1.84g/cm3=18.768mlV水=39.8ml

某实验室需要配制密度为1.6g/cm3的溶液500ml,用密度为1.2g/cm3的甲溶液和密度为1.8g/cm3的乙溶液

假如不考虑溶液混合体积减少的话.可以这样:设甲溶液为v1,乙为v2,然后,1.2v1+1.8v2=1.6x500v1+v2=500联立可得,v1=500/3v2=1000/3

1L某溶液中含有的离子如下表

选A.阳极发生反应:2Cl--2e-=Cl2↑、4OH--4e-=O2↑+2H2O阴极发生反应:Cu2+-2e-=Cu、2H++2e-=H2↑阳极:2Cl--2e-=Cl2↑22111molnn=0.

小于同学在测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测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32-100=32这是80-40=40体积液体的质量148-132=16这是100-80=20体积液化的质量可以算出液体的密度32/40=16/20=0.8又40体积的液体加量筒总重10040体积的

小林在 测液体密度的实验中 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1)ρ液体=m/V=(46-34)/(40-25)=12/15=0.8g/cm3(2)m=ρV=0.8X45=36g

甲、乙、丙三种溶液的密度如下表(单位:g/cm的三次方)

混合后的质量=200*1+300*1.2+500*0.9=1010g所以混合液的密度=1010/1000=1.01g/cm的三次方

两种溶液,甲密度为5 乙密度为2,混合后密度为3g/cm3

是要问比例么?甲:乙=1:2再问:质量比和体积比分别是多少再答:一样啊。。。甲是5g/cm³,乙是2g/cm³1:2以后质量比是5:4体积比是1:2总密度是(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