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怎么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4:32:02
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怎么求
已知:分子数密度n,普适气体常数R,热力学温度T,气体摩尔质量M.求单位时间内碰到单位面积的分子数.

如果理想气体常数=R,绝对温度=T,气体摩尔数=n,P=压力,V=体积.那么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式PV=nRT气体的温度与气体分子数量成反比,即PV/R=nT当温度上升,在定体积下,为了维持压力不变,容器

被活塞封闭在气缸中的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温度升高,压强保持不变,为什么气缸中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数减少?

在压强不变的前提下温度升高,体积就会增大,质量又没变,自然密度就减小了呀.也就是分子和分子的距离变大了.

为什么增大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活化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

你先要知道什么叫单位体积,最简单的描述就是规定一个便于理解或比较用的体积大小原来这个空间里有n个分子,其中一半是活化分子,增大浓度后,相当于空间不变的情况下,现有的分子数目N大于n,那么如果活化分子百

高数微积分体积Vy怎么求

再问:图都画错啦!再答:你看看我的解答过程再说好不好,右边部分(淡黄色)不明显而已,你离开屏幕50公分左右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再换一种颜色吧!你补充的提问的解释如下:

谁能告诉我摩尔中求原子或分子怎么求,比如h2so4(硫酸)中的硫酸分子数?氢原子数氧原子数

一个硫酸分子含有两个氢原子,那么一摩尔硫酸分子含有两摩尔氢原子再答:可以采纳吗

化学平衡概念“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与“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是一个意思吗

是,注意仅加热和催化剂有这种效果再问:那浓度和压强呢?再答:不好意思,讲错了,仅加热和催化剂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而浓度和压强增大了单位体积的数目

为什么浓度和压强的变化改变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而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不变,

浓度和压强的变化会改变体积,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自然变化活化分子的百分数由温度和催化剂决定,这两个都没变,故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也不变

一容器内贮有氧气,其压强为0.1mpa,温度为27摄氏度,求单位体积内分子数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得n/V=p/RTn是摩尔数,结果再乘阿伏伽德罗常数,T是热力学温标273+27=300K,R为一约等于8.314的常数6.02*10^23*0.1*10^6/8.31*

H2O分子的电子数和中子数怎么求?

H2O分子的电子数=各原子的质子数之和=各原子原子序数之和=1*2+8=10H2O分子的中子数=各原子的原子量之和-各原子的质子数之和=18-10=8

为什莫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除体积),增大压强,体积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减小.若体积不变,加压(加入不参加此化

大学物理题,求讲解计算室温下(27c),理想气体系统在1.013,×10^5Pa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

PV=nRTn=PV/RT,单位体积,V用1立方米(或者1升,注明单位即可)分子数=nx阿伏伽德罗常数

增大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反应速率()

增大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

增大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反应速率()(分值:3分)

增大反应物浓度,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加),反应速率(变快)你可以这样理解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对某一具体反应来说,活化分子数在反应物分子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数是一定的,因此,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的数目与单位

粒子数怎求?分子数,原子数怎么求?例如H2SO4

H2SO4代表的就是一个分子,其中含2个氢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氧原子、质子数为1*2+16+8*4=50、电子数=50(因为该微粒不带电).如果是1molH2SO4,则含NA个分子、共含7NA个原子

高一化学分子数怎么求

算出分子的摩尔质量,在乘以阿伏伽德罗常数

化学中的体积分数怎么求

符号为φ,当指物质B的体积分数时,采用符号φB或φ(B),定义为:φB=VB/V0式中:Vm,B为纯物质B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的摩尔体积;xB为物质B的摩尔分数;xA为溶剂物质A的摩尔分数;Vm,A为溶

气体分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怎么求?

N是7号元素,核内7个质子,H是1号,核内1个质子NH3质子数=7+1*3=10N核外7个电子,H核外1个电子,H核外1个电子NH3电子数=7+1*3=10

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不一定.若同时降温就不一定了.气体压强从微观讲由分子数密度和分子平均动能决定,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增加即分子数密度增加,只要内能不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但温度如何变化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