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2 21:31:46
党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

第一,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战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目标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向发展目标,而是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联系?

建国初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多是照搬苏联的模式~但是由于具体的国情不同~所以很失败后来邓小平执政的时候~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论述: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何启示

【20世纪5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此句用词不当,特色社会主义是邓改开后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包容资产阶级的社会阶段,为了解释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法延续性,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加入【中国特色】,以便跟特色

为什么说新经济政策是具有苏俄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市场和宏观的关系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从历史上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经

体现苏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这句话没有错注意题目为苏俄如果有人写斯大林模式那可能就是指苏联的了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社会主义改造路线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党在建设时期遇到的困难前所未有,一切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摸着石头过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没能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教训

第一,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感到有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1955年底至1956年间,毛泽东、刘少奇等党的领导人,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刘少奇在听取汇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自1957年反右扩大化以后,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工作重心逐渐偏离到阶级

对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的评价

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人在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在实践中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解题思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题过程:政策与成就:列宁: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1924年,斯大林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解题思路:主要考查你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考点的理解。解题过程:最终答案:曲折发展的十年1、中共“八大”(1956年)——成功探索①主要内容:A.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简答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解题思路:此题是一道比较问答题,旨在考查综合分析比较能力。解答此题主要应着眼于两次会议都是我党建国后召开的以发展生产力和进行经济建设为主要任务的会议。其共同依据是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

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